军医陈绍洋:用生命坚守职业信念

2014-08-20 19:36
当代陕西 2014年1期
关键词:罗兰麻醉研究生

文/张 军(本刊记者)

军医陈绍洋:用生命坚守职业信念

文/张 军(本刊记者)

人虽逝,光犹在。他的生命犹如一盏灯,燃尽最后一支灯芯,却早已将温暖与光芒,传递给了千家万户……

“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健康的双肾,捐献给所需患者,也为医学事业做最后一点贡献……”2013年8月4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陈绍洋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笔,留下了这最后的嘱托。

在人们悲痛的回忆中,那个“头戴浅蓝色手术帽,身着短袖手术衣,冬天外面裹着一身军大衣”的陈绍洋,依然风一般地穿梭在手术室和病房之间……

从护士到麻醉大师

“我学历低,底子薄。只有把一天当作两天用,才能有过硬的技术,跟得上现代医学的发展。”

陈绍洋人生跨度之大,让所有人都敬佩。

1980年,17岁的陈绍洋从浙江农村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校。其他同学很灰心,陈绍洋却说,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做个有用的人。

有了坚定的目标,就有了动力和激情。陈绍洋的书包里始终装着“三本书”:一本护理专业书籍、一本三年制大专教材、一本五年制本科教材。他曾对同学说:如果每天自学3—4小时,那么3—4年岂不是比别人多上了一年学?”

白天,他是全校“最爱提问的学生”;晚上,宿舍熄灯后,他打着手电钻在被窝里学习;到厕所对面的水房里学习。陈绍洋在护校毕业后不久,就自修完成了本科课程。

留院工作后,陈绍洋喜欢上了麻醉专业。为了掌握一流的麻醉技术,陈绍洋几十年如一日,早上7点前就到科室,凌晨1点后才回家,学医学文献、练专业技能、读英文原著。

“要在西京医院找一个比他更勤奋的人,基本找不到。”与陈绍洋共事20多年

追求麻醉“艺术”

的同事、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董海龙说。

靠着超出常人想象的勤奋,1995年,年仅32岁的陈绍洋在“麻醉技师”这个辅系列岗位上,凭借无可争辩的实力在学校的“人才打擂”中脱颖而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震动全校。

之后,他又两次提前晋级,从辅系列到主系列,从副高职称的技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陈绍洋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普通的中专护士成长为一名军内外知名的麻醉“大师”。

“麻醉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梦醒之间,游刃有余’。”

“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

在陈绍洋看来,自己的工作好比开飞机。“飞行员的关键点是责任心和处理风险的能力,麻醉医生也是如此。多数身体较好的人能够自我调节,但如果是重症患者或者不测情况,则需要有过人的预见性。这是要靠长久的自觉磨炼与捶打。”

“陈教授麻醉很精准,同样给药,同样穿刺,大多医生麻醉的病人半小时才醒,他的病人术后却只要10分钟。”外科手术室孙巧慧护士长说,陈绍洋的麻醉“堪称一绝”。

一次凌晨1点多,有一位患儿误吸异物嵌顿于主气道造成严重缺氧,伴随昏迷、急性心衰、肺水肿,十分危急。如果麻醉,风险极大,陈教授当机立断,精确用药,综合施救,严密调控,与耳鼻咽喉科通力合作终获成功。

“只有小的手术,没有小的麻醉。麻醉涉及到很多知识,需要你有高度的责任心去积累、总结、学习、思考,才能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作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方案。”陈绍洋把一个又一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一位因车祸导致肺部严重挫伤、高位胸椎骨折的患者被送到医院,其家属和外科医生都要求尽快手术,但陈绍洋迅速冷静判断,认为患者呼吸衰竭,氧饱和度降至极限,无法承受手术,制止了与科学相违的抢救方案。两天后,病人各种生命体征有所改善,陈绍洋和同事们连夜实施手术,使患者重新扬起生命之帆。

面对一位重症患者,外科和呼吸内科的教授之间就是否尽快手术出现分歧。陈绍洋分析后果断拍板:“既然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再拖下去病人的状况只会越来越糟,我们为什么不尽力试试那唯一可行的方案?”

所有的人都为陈绍洋捏了一把汗。

手术历时数小时,终获成功。患者10小时后就下地活动了。

院内所有知名专家给患者做手术之前,都一致要求陈绍洋来做麻醉。“有他在手术台上,我们心里很踏实。”和他搭档20多年的肝胆外科主任窦科峰说。在西京医院,重大病情的手术都排给了他。

这些年,在西京医院创造的多项国际国内“首例”“首创”“唯一”的医学奇迹中,都有陈绍洋辛劳的付出。他先后承担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保障任务,在大器官移植、高危重症等手术麻醉方面,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指南。行医30年来,他共完成各种复杂手术麻醉7万余例,无一例明显并发症、无一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的奇迹。

待患者如亲人

“党和军队把我培养成一名军医,我就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维护党和军队的形象,把党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

对自己的工作,陈绍洋始终追求完美。一台麻醉做完,稍有瑕疵,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妻子罗兰有一次笑他:“不就是麻醉那点事儿嘛,你至于那么认真吗?”没想到陈绍洋郑重其事地问道:“罗兰,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是我们的父母,你还会这样说吗?”

多少个深夜,只要拨通陈绍洋的电话,他二话不说,穿起衣服直奔手术室。

陈绍洋曾说,“入党从军行医是我一生最光荣、最自豪的选择。党和军队把我培养成一名军医,我就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维护党和军队的形象,把党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

“只要是他麻醉过的病人,晚上他一定会来看。”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陶开山说,“一位麻醉医生能这样坚持30年,很少见。”

术前查房,他总会跟患者聊病情唠家常,指导病人做张口、抬头等动作,用拇指一节一节地按压检查患者的脊柱,仔细进行术前评估。

陈绍洋说,“患者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身体接受治疗同时,也同样需要给予心理上的宽慰、情感上的关怀。”

有病人送他红包,实在推不了,就把钱打到患者的住院费里。他认为,病人生病已经很不幸了,如果再收他们的红包,良心会受到谴责。

2010年7月,陈绍洋在从重庆赶往宜昌参加麻醉学会学术会议的船上,突然接到电话:“有位农民被黑熊咬伤,半边脸被撕落,你能否回来?”陈绍洋立即,收拾物品,让船在最近的码头靠岸,连夜乘汽车、坐飞机往回赶,来不及放下行李,直奔手术室。8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陈绍洋已累得无法从手术椅上站起来。

2012年3月29日,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8小时的陈绍洋为一名重症患者实施麻醉时,突然肝区一阵持续的剧痛,他顿时汗如雨下,脸色苍白,但他仍咬牙坚持到完成最后一台手术。而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的陈绍洋,却昏倒在地。

陈绍洋在病床上给研究生授课

陈绍洋这一倒下,再也未能站起来。这位用智慧和双手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的军旅名医,居然是被妻女和同事“逼迫”着,才肯“浪费时间”去做超声检查,结果让人惊呆了:4个鸡蛋大瘤子已顶破肝膜。已是“肝癌晚期”。

生命之光照亮后人

“我的时间不多了,把我的知识和经验更多传授给你们,就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只要你们能成为好医生,拯救更多的患者,我的生命就还在……”

“2012年3月30日,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陈绍洋的硕士研究生胡博哽咽着说。那天晚9点,像往常一样,他们几位研究生来到麻醉科会议室,聆听导师陈绍洋的集中指导。时至夜里12点,导师的电话突然响了,他拿起电话连忙转身低声说了几句就挂了。几分钟后,急促的铃声再次响起……

学习结束,与导师一起走出时,发现师母罗兰站在楼道,手握手机,脸上满是着急、责备的神情,一种不祥的感觉袭来……

次日,胡博他们才知道导师已到了肝癌晚期,当天要进行肝脏移植。一时,追悔、懊恼、心痛涌上心头。

生活中,陈绍洋儒雅随和,无论何时都面带笑容,精力充沛。即使已经躺在病床上,他仍保持着乐观和自信。

面对前来探望的人,他反安慰大家:“还有千分之一的希望啊,我为什么就不能是那千分之一呢?”

对待死亡,陈绍洋无所畏惧。但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他的8名研究生。有2人即将论文开题,3人面临毕业,另外3人的实验正进行到关键阶段。

每次做完治疗情况好些,陈绍洋就把弟子们召集来。他一边输液,一边对着论文答辩幻灯片,一张一张地修改,一字一句地斟酌,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护士送来药,他习惯性地拿起药送到嘴里,连水都顾不上喝,继续给学生指导。

看到导师被疼痛折磨,面容疲倦的样子,看着毕业论文上密密麻麻的圈点勾画,学生们伏在病床前泣不成声。

陈绍洋强笑着安慰大家:“不要哭,我的时间不多了,能够把我的知识和经验更多传授给你们,就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只要你们能成为好医生,拯救更多的患者,我的生命就还在……”

一年来,陈绍洋在病房审阅各类稿件30余篇,批改研究生论文十几万字,查阅了百万多字的文献资料,指导科研课题8项,编写20余万字的教材。

近年来,陈绍洋先后培养研究生、进修生400余人,他在临床中手把手带出的一批年轻人现在全都是科室骨干。而他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的麻醉示教,更使一大批青年医生从中获益。

对研究生不厌其烦、体贴入微的态度,让同在四医大读研的女儿嫉妒不已。一次,女儿半开玩笑地表达了爸爸不管他的意见。“谁让你不是我的学生啊!”陈绍洋笑答。

对妻子罗兰来说,陈绍洋就是个“公家人”:穿公家衣(手术衣)、吃公家饭(单位盒饭)、干公家事。“他这个人啊,只需要我家一张床,第二天7点不到就又走了,跟孩子连面都见不着。”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陈绍洋不会用银行卡取款,不会到超市购物。所以每个生日,他不仅没给妻子送礼物,连想都没想起来。罗兰曾向几位大姐诉苦,竟没一人向着她说话。罗兰知道陈绍洋已不仅属于她和女儿,还属于军队,更属于千千万万的患者。

陈绍洋患病后,一家三口才有了享受天伦之乐的闲暇。夫妻俩都属兔,2012年罗兰过生日,陈绍洋送给她两只紧紧相拥的玩具小兔,卡片上写道:“相信我一定会陪你到老!”罗兰再也压抑不住悲伤和感动,任眼泪尽情流淌。

2013年9月12日,是罗兰50岁的生日,陈绍洋曾答应过,一定会陪她过这个生日,但他却没能坚持到这一天。那天清晨,罗兰手捧百合站在陈绍洋的墓前:“人家都说百年好合,可我们的人生路才走到一半,你却扔下我走了。这辈子我们遗憾太多,如果还有来生,我们一定要重新走上一回。”

猜你喜欢
罗兰麻醉研究生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致罗曼·罗兰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还有一只鸡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罗兰·希尔与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