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
数学是一门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数学教学很难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非常困难.因此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理论都应发生变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下的基本理念,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组合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学变得开放,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人人都能参与数学活动,人人都能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把数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呢?笔者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培养兴趣,抓好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
兴趣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基于自己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学习内容的需要、愿望或感情而表现出来的一定趋向性和选择性.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思考,认真合作、大胆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在班级丢下一个密封的纸包,里面包着部分硬币,放在学生易拾取的地点,然后发布招领启事,让他们各自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对情境中发生的问题加以讨论,如招领启事如何表述等,让学生感受生活需要数学,数学服务于生活.
又如,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票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最后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探究.
二、鼓励发现,抓好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学习内容“再发现”,从而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火花.
例如,在讲“从三个方向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课本、纸盒、房屋、轿车等,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得到的图形往往是不同的感受.从房屋户型的结构图以及家具的主视图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已是自我需要,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又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个活动的四边形,体会任意四边形至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至矩形、菱形,最后至正方形.在变化中感受到各种特殊四边形形成的条件和性质,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体会数学学习的不同方式,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交流合作,抓好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
交流合作学习是指在班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小组、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已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例如,在讲“概率”时,教师可以提出掷图钉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与思考,从而引入课题.通过实验,让学生亲历从掷图钉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的整个实验过程,不仅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感性到理性的成功感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得以提升.
又如,在讲“函数”时,当讲到水库水位变化与蓄水量的关系时,我故意提出:水库水位可以无限升高吗?为什么?学生立即展开争论,各抒己见.这样,帮助学生体会函数自变量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有范围的,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数学的情感.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条件和机会,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这样,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构建新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参与者、学习者、引导者、组织者,并适时加以肯定、引导、启发,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