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废旧地膜回收 保障农业生态环境

2014-08-20 19:05韩长军
吉林农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危害性必要性存在问题

摘要: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和效益的提升。但由于地膜的不可降解性,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白色革命”地膜,已经带来了“白色污染”、“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治理“白色污染”,还土地一个“清白”,还生产一个清洁,已成为当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将是地膜覆盖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废旧地膜残留;危害性;废旧地膜回收;存在问题;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2-2

1 废旧地膜残留的危害性

1.1破坏土壤性状

由于土壤中废旧地膜碎片改变了土壤孔隙的有序排列,切断了通透的连续性,土壤含水量下降,甚至导致耕层水难以下渗,土壤通透性不畅,阻碍土壤水肥的调节,直接破坏土壤原有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降低耕地质量。

1.2影响耕作质量

据各地调查报道,废旧地膜主要残留在农田0~30厘米的浅耕层内,约占总残留量的80%。废旧地膜一旦缠绕犁锹,就会影响整地质量;大量残膜碎片还易堵塞播种机或中耕施肥机,造成播种或施肥不均匀,影响作业质量。更为严重的是种子一旦播在碎膜上,会造成缺苗断条,影响苗全、苗齐。

1.3危害作物生育

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影响作物出苗,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不均衡、不一致、不协调。作物苗期易出现苗黄、苗弱甚至死亡;在中后期会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阻碍作物根系发育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大块废旧地膜在土壤中形成隔离层,隔肥、隔水、隔气,影响肥效,致使作物产量下降。资料表明:一亩地土壤含废旧地膜2公斤左右时,将导致作物减产10%~23%。

1.4污染生态环境

部分清理出的废旧地膜丢弃于田边地头,焚烧掩埋,大量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堆积在田间地头、飘移在水渠路旁、悬挂在树木枝头,对自然景观、土壤、水源、大气造成的污染问题已日渐凸现,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城乡环境面貌和环境卫生。

2 废旧地膜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回收能力不足

目前,地膜回收基本上处于无控制、无市场、自由化的状态。废品收购站点只收棚膜不收地膜,原因是缺乏应有的废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地膜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条缺失、不完整。即便有的地方有加工企业,也是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自我生存困难多、压力大。

2.2回收手段落后

目前残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其回收用工多、时间长、不完全、效率低。农民往往将残膜堆积在田边地头焚烧,不仅再次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每年废旧地膜可回收时间极为短暂,人工回收地膜费用高而且效率低。因为地膜覆盖种植时,为防止大风将地膜吹起破损和刮走,在铺膜的同时,用土压在地膜的两边,同时在膜面上压土防风,这些土在农作物生产期间受到风吹、雨淋、日晒,板结硬化。此时,受到自然风化作用的地膜已经破损,强度下降。由于地膜上板结的土块影响及地膜抗拉强度的降低,很难将地膜完全捡起,这样就降低了人工捡拾废旧农膜的回收效率。

2.3回收链条缺失

据各地报道的资料表明,废旧地膜回收率一般在30%左右,有的地方基本不回收。分析原因主要是捡拾难、销售难。目前生产上大量应用的是0.008毫米以下的薄膜,地膜超薄化,强度低、易破碎,手工捡拾和人工耙搂清理残膜费工费力,难度大、成本高。农民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地里捡废膜,宁可在家闲呆不肯付捡膜的辛苦。即便将废旧地膜清理出来也无处交售,基本是在田边地头焚烧、掩埋。重使用、轻回收现象相当严重。产前、产中、产后链条缺失,环节脱节。

2.4回收机制乏力

主要是政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范围小、层面窄、局限大,回收残膜的主体——农民得不到实惠,起不到应有的政策引导作用。废旧农膜回收的行业归口管理不明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措施软、力度小、行政推动力不足,致使废旧地膜回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废旧地膜回收的必要性

3.1是保持土地永续利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结果。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废旧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破坏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治理地膜污染是当务之急,对保护土壤环境十分必要。

3.2是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建设农业清洁生产的需要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耕层中大块残膜形成隔离层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介绍,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7%,烂芽率达5%,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一般减产5%~9%。可见,大力推广废旧地膜回收、清洁生产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3.3是保护农村友好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残膜弃于田边地头,随风飘落在人居场所周围,社会自然景观环境之中,造成“视觉污染”,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而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治理地膜污染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农民的精神生活。不仅要抓,而且必须抓好。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为追求高产稳产,大量使用地膜,且废旧地膜不能及时回收,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和作物减产,影响农民增收,破坏环境。因而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 废旧地膜回收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废旧地膜回收工作范围广、面积大、不集中、环节多,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不同行业。需要方方面面统一思想、同心合力,全力推进、全面落实各项回收措施。

4.1广泛宣传发动,树立环保理念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工具,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充分认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强化舆论引导,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对“白色污染”危害性进行深入宣传,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引领农村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捡拾废旧地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在社会营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浓厚氛围,使清除残留农膜污染成为每个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自觉行动。

4.2加强站点建设,全民参与回收

废旧地膜的再利用,回收是前提和关键,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点,是开展废旧地膜回收的先决条件。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坚持“谁办、谁管、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根据运输距离、交通条件和废旧地膜产生量,本着辐射面广、方便交售的思路,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站点。对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瓶袋等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现有的废品收购站点增加收购残膜业务,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和个人发起组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带动广大农民积极捡拾交售废旧农膜,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白色污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强大的回收网络,方便群众交售废旧农膜。并结合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行“交旧领新”、 “以旧换新”或“交旧膜享受补贴价新地膜”等措施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同时在回收场地、加工场地的租用上给予积极支持,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4.3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制度管理

推动农村废旧地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全新工作,在目前废旧地膜回收市场无拉力、环节不顺畅、管理不得力、回收不理想的情况下,面对“白色污染”逐年加剧的形势,各级政府要加大主导推动力度,制定并完善促进残膜全量回收的信贷支持、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和有效机制,使残膜回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对农膜加工企业和收购站点实行资金奖补扶持,以奖促治。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奖代补制度,扶持其发展壮大。可探索尝试地膜使用追溯制、回收跟踪制、全程监督制,促进废旧地膜的回收,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工作。

4.4推行技术规范,科学使用地膜

废旧地膜回收不是为了回收而回收,回收之目的是为了再利用,使地膜应用走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有长效的运行机制、配套的管理措施、完善的监督制度、规范的技术体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软件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安全技术规范,加强源头治理。各级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淘汰难以回收的超薄农膜,强制使用无毒添加剂,最大限度减少重金属污染;鼓励引导销售使用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的农用地膜,严厉打击销售 “三无”地膜,净化农资市场;积极推广“一膜两年用”和适时揭膜技术,优化耕作制度;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积极推广成熟残膜捡收机,提高捡膜效率,减少田间残膜污;积极推广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包括利用木薯淀粉为原料生产全生物降解的农用薄膜,可以在使用后12个月内,在自然条件下100%降解成为有机肥料,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4.5明确工作责任,共同强力推进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是一项经济工作,也是关联到整个社会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各相关部门明确责任、措施、任务、标准、时限。密切配合、积极协作、尽职尽责、共同推动。农业部门负责废旧地膜污染防治和回收利用的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组织开展废旧地膜残留污染及资源调查。环保部门要将废旧地膜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管理。农机部门要抓好农膜机收示范,推广成熟残膜捡收机,提高捡膜效率。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废旧地膜污染防治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发改、财政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金融、税务部门要细化落实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措施。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农业塑料地膜的市场管理,不断加大对农膜市场的整治力度,切实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交通、铁路部门要加大公路、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防治力度。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

作者简介:韩长军,中专学历,公主岭市农药监督管理站,副站长,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猜你喜欢
危害性必要性存在问题
猪大肠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性
河南丹江口库区滑坡危害性评价及防治对策
废旧电池浸出液对铜钱草危害性的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