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工部(上)

2014-08-19 00:38杨尚军
党史文汇 2014年4期
关键词:八路军总部工部兵工厂

杨尚军

军工部成立后入驻上赤峪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游击战争。由于兵员迅速增扩,物资补充不足,武器十分缺乏,严重制约着抗战形势的顺利发展。为此,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后,到1938年初,在晋东南地区建立起5个师属流动和半流动修械所(其中最早的有黎城县阳和脚村枪支修械所和东井村枪支修械所)。同时,八路军总部在襄垣,决死纵队在沁源也各自建起1个修械所,开始了最早的军工生产。但这些修械所都只是修配一些损坏的枪支和锻造一些大刀片、红樱枪头等简单武器,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军工生产,也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整合各随军修械所,并于次月在榆社县韩庄村组建总部修械所。

1938年底,总部修械所职工发展到380多人,技术、装备也有了提高,初步具备了生产步枪的能力,月产步枪五六十支,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战场需要。另一方面,同年4月,八路军在晋东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后,开辟了太行抗日根据地,为开展八路军军事工业正规化建设创造了条件。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设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作为“当前紧急任务”之一。根据这个决定,八路军总部决定扩大军工生产,并于1939年3月在黎城县北庄成立总部后勤部第六科军事工业科,刘鹏任科长,统一领导军工生产。

1939年6月,随着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展,八路军总部决定扩大总部修械所的生产能力,组建隐蔽固定的大型兵工厂。此时,日军侵入榆社,威胁到总部修械厂的安全,而其所在地也不适宜建设大型兵工厂。因此,经过八路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左权和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亲自勘探选址,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实地视察后一致决定将新址选在太行腹心区仅有的抗日完整县黎城县西北部一座叫水窖山(俗称黄崖洞)的大山里。朱德亲赴黄崖洞视察后,当即决定成立工事委员会,并兼任工事委员会主任,亲自领导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同时,又决定将后勤部军事工业科迁往黎城县上赤峪村,组建八路军总部军事工业部,统一领导、组织、实施晋冀鲁豫根据地军工生产。6月中旬,八路军军工部正式成立,由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刘鹏任部长,11月孙开楚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设政治处、工程处、器材处、总务处和秘书科。机关驻地设在上赤峪村。

当月,军工部各机关、附属单位、部队、家属及筹建黄崖洞兵工厂的技师、工人等一大批人马开赴黎城黄崖洞地区。其中军工部领导机关和实验所入驻上赤峪村,工人和家属等入驻下赤峪村。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冬天,为适应形势发展和战略需要,才迁往长治市。

以军工部机关驻地变迁为节点,可以将军工部在黎城的活动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1939年6月军工部成立到1941年11月,军工部机关驻上赤峪村。第二时期,1941年11月到1945年冬,军工部机关驻赵姑村。

2012年5月,笔者采访上赤峪村村民贾芝兰时,她回忆称:八路军军工部是1939年农历五月来上赤峪的,那天正好下着大雨。一大队人马走了半天还没走完,上、下赤峪和附近的村庄各家各户都住上了人。贾芝兰家位处村中心街口,军工部机关搬来以后,几位领导都住在她家。因为房子不够,军工部很快盖起来3间南房和2间东房。刘鹏住到了南房,之后来的刘鼎住进东房,孙开楚住在北房里。路东的路福锁家,和贾芝兰家一样是坐北朝南的独院,各有东、西、北3间房,住上了军工部的马夫班和警卫排。之后,路福锁一家就都搬到自家的另一座院里居住,这个院就不让村民进出了。村戏台院里住进了军工部一个实验厂,村民每天路过都能听到里面机器“咚咚”的响声,门口设有岗哨,也不让村民进入。

军工部成立后,即开始对晋冀鲁豫根据地各兵工生产所进行统一整合,1939年7月成立军工部一所,9月成立军工部二所,10月成立军工部三所,1940年2月成立军工部四所,3月建起复装子弹厂。

1939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为了加强军工部的领导和技术力量,选派一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共300多人来到军工部。他们组成“工人行军营”,于10月到达,随即被补充分配到各所、厂。其中,刘贵福原是太原兵工厂的技术工人,1938年投身革命,曾在延安茶坊兵工厂参加过无名式步枪的设计与制造,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并受到毛主席宴请和题词:“刘贵福同志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他先是担任军工部技师,后又任军工部一所副所长,并受命以随身带来的无名式马步枪为样枪改进研制新式步枪。

到1940年4月,军工部建立起来的4个兵工厂,虽已能修理枪械及生产步枪,接收的原属武乡县工会的鞞山工厂在改建为柳沟铁厂后,也开始批量生产手榴弹,但都存在设备短缺,多数工序是手工作业的问题。手工造出的枪,尺寸不规则,许多零件不能互换,还常常在战斗中发生故障,甚至伤害自身,与敌装备相差甚远。因此,尽快实现步枪制式化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件大事。

刘鼎上任军工部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总部研究决定选派能力强、业务精的专家型人才担负军工部的领导,朱德第一个想到了刘鼎。刘鼎,原名阚思俊,1902年生于四川南溪县,1920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赴德国勤工俭学,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组织安排下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空军机械学校学习并兼任教官,系统学习了兵器构造、爆破原理、无线通讯等军事技术课程。1929年奉调回国,后应方志敏要求,出任洋源兵工厂政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组织工人制造出机关枪和迫击炮及炮弹等,得到了方志敏的赞叹,“他们用少的可怜的机器,居然造出了花机关和轻机关枪,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还造出了好几门小钢炮”,成为红军中为数不多的军工专家。

朱德的提议得到了总部首长的一致肯定。1940年4月底八路军总部任命刘鼎为军工部部长,并在5月1日由彭德怀、左权、杨立三亲自护送到上赤峪村上任。一路上,几位领导一再嘱咐刘鼎,要克敌制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动群众,二是要有武器。敌人之所以敢于发动侵华战争,主要是凭借他们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企图用武力来征服中国。几位首长还再三叮咛,要他抓紧把军工生产搞起来。

刘鼎上任后,接连带领和组织人员进行了制式步枪试制生产、子弹生产、五○炮和炮弹研制、烈性炸药研制,以及提高管理技术、培训军工技术、创办军工学校等工作,使太行军工发展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为改善我军技术装备做出了突出贡献。

制式步枪的研制生产是刘鼎到任后的头等大事。他仔细研究了当时我军使用的捷克式、三八式、汉阳造、老七九式、无名式等各种步枪的特点,认为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在200米以内准确射击,越灵巧越好。他提出了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的新型步枪设计方案,并交由“造枪能手”刘贵福组织试造。1940年8月1日定型造出第一支新型步枪,后由彭德怀定名为八一式步枪,也称为八一式步马枪。当时,刘鼎背着第一支新枪到八路军总部汇报,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看后都十分高兴,拿着枪边看边做刺杀动作,不住夸赞。遵照彭德怀的指示,军工部按照工业化生产要求,将八一式步枪的图纸和生产工艺分发到各造枪厂统一生产,使之成为根据地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的步枪,在太行区第一次实现了步枪制式化。

1940年10月,黄崖洞兵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八一式步枪,刘鼎亲自带队送到了一二九师师部。刘伯承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刘鼎,咱们俩在苏联时就想自己造好枪,今天你终于造出来了,真是太好啦。”随即,将这批步枪全部补充给了陈庚的三八六旅。恰在此时,关家垴战斗打响了。在短兵相接中,日军发现八路军手中的步枪刺刀弹出非常快,往往没等日军把“三八大盖”的刺刀安上,八路军的刺刀就已经刺了过来,造成日军恐惧和伤亡。

造枪任务完成了,新任务又来了。早在百团大战之初,八路军就受到日军一种名叫掷弹筒的新式武器的威胁。这种射程为100至500米左右的单兵小型火炮,重量轻,发射快,使用灵活,杀伤力大。1940年9月9日,彭德怀亲自召开军工部生产会议,要求大家日夜奋战,抓紧试造。并直接向刘鼎下令:“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有。”

随即,军工部在驻地上赤峪组织一所、三所和柳沟铁厂的技术人员对日军掷弹筒进行解剖、测绘,从原材料、加工条件和面临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试制掷弹筒和弹是可能的,但不能照搬,要结合根据地资源条件进行改制。

当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筒身与弹体原料,二是加工方法。军工部依靠群众力量和集体智慧,想出了解决办法。掷弹筒筒身需要粗大钢材,就想办法用从敌占区拆毁的铁路道轨来代替。但仍显不足,柳沟铁厂试验小组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共同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把国外关于铸铁韧化处理的“洋”工艺和民间的烟火技术结合起来,造出了合格的弹体。膛体的来复线没有专用设备造不出来,就另辟蹊径,将筒身改为滑膛结构,适当加长,保证了射击精度,增加了射击距离。还将日制平头炮弹改进为曲线炮弹。另外,做炸药用的火硝,是用土法慢慢熬成。硫磺是用麻秆灰来制造。麻秆用完了,就用柳根灰。火硝和硫磺造出来后,配在一起在老百姓碾粮食的石碾上慢慢碾制炸药,常常是碾着碾着忽然就炸了。至今赤峪、赵姑、柏官庄、平头、孔家峧几个村的村民还能回忆起当时帮八路军工厂烧木碳、造硝、收集麻秆和柳根的事。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条件和危险中,经过4个月的不懈努力,技术人员终于在黄崖洞兵工厂里制造出了我军的第一门掷弹筒。这种掷弹筒构造简单,操作方便,相对日军的掷弹筒改进了许多,口径从50到100毫米不等,分远、中、近3个射程,最远能打到700米,几乎是日军的1.5倍。

1941年4月,这种掷弹筒在黄崖洞兵工厂和高峪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被正式命名为五○炮。5月起,军工部组织生产的五○炮和五○炮弹成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装备部队,使我军有了能与日军抗衡的火力,经常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日军震惊之余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1941年初,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厂”的指示,刘鼎代表军工部向彭德怀提出了一个发展军工生产的建议,即军工部集中力量生产步枪、子弹、五○小炮、炮弹和火药,重点供应主力部队;军分区组织制造手榴弹,每个军分区成立一个手榴弹厂,由军工部选派干部和技术骨干;地方政府以县为单位,组织地雷生产,由军工部负责技术指导、培训骨干并供应雷管,在全区普及地雷制造,发动民众开展爆破运动。彭德怀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2月6日,八路军总部召开后勤工作会议,决定各军分区制造地雷、手榴弹,军工部负责技术指导;未经军工部同意,各军分区不得更改手榴弹的式样和质量标准;军工部各厂主要生产枪炮及其弹药。彭德怀亲自进行动员,并以总部名义发出通知,在全太行山区开展爆破运动。

当月,军工部在黎城县东崖底村和武乡县温庄村分别开办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刘鼎除主持外还亲自到东崖底培训班授课,并专门印发了《地雷制造与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教材发给学员。1941年夏秋,遵照朱德、彭德怀发出“关于大量制造地雷的训令”,以这些学员为骨干,在各地层层开办训练班,很快在根据地掀起了“村村碾炸药,户户造地雷”的群众性爆破运动。根据地人民还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大量制造石雷。“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那时,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学会了制造地雷的技术。晋东南民兵李海元、王彦才还发明了制雷机,每天能制石雷30多颗。由此涌现出众多“造雷英雄”,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地雷战”。

1940年9月9日,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召开的军工部会议上提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并亲自指定刘鼎全面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和出任首任校长。遵照这个指示,军工部决定先成立干部训练队,为建校创造条件。很快,干训队第一批学员,包括冀中军区抗大三团、冀中地区及晋察冀军区选派人员等共70余人冲破层层封锁来到与军工部机关驻地相邻的下赤峪村报到。是时正值百团大战,军工部机关分为两个梯队,干训队随即被编入第二梯队,次日即开赴武乡县砖壁村,作为关家垴战斗预备队参战。10月,反“扫荡”结束,干训队回到下赤峪,李非平任队长兼工科教员,厉瑞康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下辖两个分队,一分队为工训队,以培训军事工业技术为主,二分队为通讯队,以培训军事通讯联络为主。1941年1月,干训队奉命迁移至黎城县看后村,筹备成立太行工业学校。3月,军工部各厂、冀中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山西青年决死纵队及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共选派学员96名,陆续来到看后村。5月,太行工业学校正式成立。刘鼎任校长,刘致中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李非平任教务主任,厉瑞康任副教导员。初期学员共129人,教职工20人,很快发展到200余名教职员,依文化水平分为6个班,其中原工训队老学员组成专科一班(机械)、初中水平新学员组成专科二班(机械)、化工班,其余学员组成普三班、四班,另有一个会计班。

太行工业学校成立后,彭德怀兴奋地致电毛泽东:“我军在太行山已经有了一个小规模的工业学校。”毛泽东得知后十分高兴:“太好了。你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为我军培训出一大批军事管理人才和军工技术人才,这对我们赢得最后的胜利十分有利。”

太行工业学校在看后村成立后不久,7月中旬即根据战争需要,迁往武乡县何不楞村教学。9月,又迁回黎城县西头村、南陌村。1942年5月日军发动大“扫荡”,学校被迫转移。7月,迁到武乡县温庄村,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鼎盛发展期。1943年6月14日,日军进占武乡县蟠龙镇,直接威胁到学校安全,太行工校由此迁回到黎城县井上村一带生产度荒,从此停课,并于9月18日停办。在校学员根据彭德怀“工校学员不准调出军工部门”的指示,大部分被分到军工部下属太行各军工厂,余下分赴延安、太岳军工厂。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太行工业学校在长治恢复,改称长治工业学校。太行工业学校作为我军第一所军工学校,为我军培养出400多名军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成为太行军事工业技术传播的摇篮。

军工部生产部署与分布

从1939年6月到1941年11月,经过两年半的发展,军工部在晋冀地区逐步整合为10个生产单位,职工总数达到3300多人,拥有相当于120马力的蒸汽动力设备和简易机床124台,初步形成了八路军太行军工基地。

军工部一所:位于山西省黎城县西北45公里水窖山,又称黄崖洞兵工厂,保密代号为“八路军总部流动工作团”,后称“工兵营”。其前身是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1939年7月开工建设,12月开始生产。厂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工房面积约8000平方米。共有机器设备40余台,包括1台荷兰产精密机床,动力设备三节锅炉、10千瓦直流发电机各1 台、25马力蒸汽机2台。职工700余人,所长程明升,副所长刘贵福、李作锦。主要产品为七九式步枪、八一式步枪、五○炮(掷弹筒)、五○炮弹(掷榴弹)等近10种武器。至1941年11月,共生产步枪4000多支,其中八一式步枪3000余支,五○掷弹筒800门,掷榴弹2万多发,是军工部所属建厂时间最早、厂区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质量最好、生产种类、数量最多的“第一厂”,也是整个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称为“掌上明珠”,被群众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天津”。

军工部二所: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西安里村,又称西安里兵工厂,保密代号为“太南留守处”。1939年7月由徐长勋领导筹建,9月正式命名为军工部二所,所长郝希英,政委张广才。初期有工人150余人,机床7台。从10月下旬全面开工到12月底,共修理枪械近500支。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后,为保障其安全,于1940年1月将人员、机械分别并入一、三所。

军工部三所:位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高峪村,又称高峪兵工厂,保密代号为“高峪工作队”,后称“水磨上”。1939年10月由八路军总部供给部高峪修械所、一二九师先遣支队梁沟修械所、杨家庄炸弹厂、武安县政府修械所等合并而成。所长吴卓然,教导员王永庆。职工200余人。主要生产七九式步枪、五○掷榴弹、手榴弹、地雷等。1940年1月与军工部二所一部合并后,郝希英任所长,张广才任政委(后为肖光明),规模逐渐扩大,发展成为太行根据地较大的兵工厂之一。

军工部四所:位于河北省武安县梁沟村,又称梁沟兵工厂,保密代号为“晋冀工作队”。1940年2月由八路军从国民党顽固派张荫梧、侯如墉部缴获的修械所与八路军河北省赞皇县修械所等合并而成。所长陈志坚、指导员陈廉如。1941年3月经八路军总部和军工部同意正式建为兵工厂,厂长韩国桢,指导员陈海清,副厂长刘贵福。4月,总部为加强梁沟兵工厂工作,派军工部副部长刘鹏驻厂指挥,7月兼任所长和政委。正式投产时,有机床36台,发电机和三节式锅炉各1台。鼎盛时期有职工680余人,生产规模仅次于黄崖洞兵工厂。主要产品初期为七九式步枪,后为八一式步枪,到1942年5月,共生产约4000余支。

复装枪弹实验厂:位于山西省黎城县下赤峪村,又称下赤峪子弹厂,保密代号为“木厂”。1940年3月建厂,厂房设在村关帝庙内,面积约500平方米。厂长王化南,指导员吕明珍,共有职工50余人。主要设备车床2台、冲床4台、钻床2台,另有子弹专用机3台,是国民党军队败退时扔到宝鸡车站,被周恩来发现后亲自下令由八路军西安兵站运到军工部的。主要生产步枪子弹铅头,再利用回收的弹壳装药制成子弹。日产子弹近千发。从5月开工到当年8月,共生产子弹10万余发,有力地支援了“百团大战”。1940年10月,军工部为保障实验厂的安全及进一步扩大子弹生产,将下赤峪子弹厂人员和设备分批迁往黎城县水峧村和河北省邢台县南臭水村,建立起军工部第一、第二复装子弹厂。其中,第一复装子弹厂1941年又迁至黎城县看后村,厂长沈鼎祥,指导员易辉。此外,军工部还组织起复装枪弹小分队,每个小分队10余人,携带成品弹头、底火和修复子弹的简单工具跟随作战部队行动,哪里打仗留下弹壳,就在哪里复装子弹。

刺刀厂:位于山西省辽县土棚村(今左权县芹泉镇),又称土棚刺刀厂、刺刀分厂。1940年冬由军工部接收晋东、平东两个抗日游击队修械所建成,归属军工部四所刺刀部领导,共有职工40余人,生产步枪刺刀。

铁厂:位于山西省武乡县柳沟村,又称柳沟铁厂,保密代号为“焦作”。其前身为武乡县工会鞞山工厂,是由数家私营小厂采取集资合股的办法集合20多户股东合营开办,主要制造手榴弹。由于经营不善,从1939年4月1日交由八路军总部领导,私人股东一律退出,所欠债务由八路军总部偿还,同时,将一二九师辽县杨家庄炸弹厂和一一五师壶关县炸弹厂与其一同合并,还从冀南、晋冀豫各支队所属修械所调集工人,充实力量,正式扩建定名为柳沟铁厂。全厂职工460余人。先期主要生产手榴弹、地雷,及五○炮弹壳毛胚,并逐步停止生产手榴弹和地雷,转而集中生产炮弹毛胚。1941年春,开始研制无烟火药原料。1941年11月后,主要生产雷管。

锻工厂:位于山西省武乡县显王村,又称显王锻工厂,1941年建厂,职工100余人。机器设备主要是自己改装的多头风箱和超重大型吊锤,没有动力设备。主要产品为道轨钢制步枪枪身、节套、机柄、撞针和炮弹尾管等钢制枪弹零件的毛坯和掷弹筒、炮身毛坯,制成后运送到黄崖洞兵工厂加工成成品。

机器制造厂:位于山西省辽县尖庙村,又称尖庙机器厂,保密代号为“油坊”。1940年底由军工部组建,主要负责修补机器,自行设计、制造步枪生产简易设备,如车床、冲床、磨床、吊锤等专用机具,以及各种专用刃具、量具等。

军工实验所:位于山西省黎城县上河村。1939年建立,主要负责炮弹实验。

1940年开始,军工部领导下的太行军工取得快速扩张,特别是黄崖洞的武器生产有效地增加了八路军的作战火力,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和恐惧,日军不断派出特务刺探收集我军军工情况,每次“扫荡”都把兵工厂和军工部作为重点目标。

1940年10月10日,日军3000余人分兵多路“扫荡”黎城、辽县清漳河两岸。军工部所属各厂被迫停产。17日,日军侵入军工部驻地上赤峪及下赤峪、黄崖洞兵工厂,烧毁复装枪弹实验厂、黄崖洞兵工厂机钳工房等建筑,杀害上赤峪村老幼村民18人。29日,罗瑞卿到黄崖洞兵工厂视察日军破坏情况,号召迅速恢复生产。11月19日,各厂全部恢复生产。

1941年1月29日,日军再次“扫荡”黎城西井、东崖底一带,仍将军工部和黄崖洞兵工厂作为摧毁目标。刘伯承、邓小平急电陈赓:“今日午到西井敌十五时后确返彭庄,同时大井到盘根底均有敌,仍将捣刘鼎工厂……你们务必……以一部向彭庄、盘根底之敌阻击,不能放任敌人毫无顾忌地捣乱,注意与十三团联络以挽救工厂。”日军阴谋又一次失败。

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坂垣师团出动5000余人,分多路重兵进犯黄崖洞,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左权的指挥下英勇抗击,上、下赤峪民兵共同参战,激战8天8夜,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胜利,掩护兵工厂安全转移。恼羞成怒的日军对兵工厂厂区和军工部驻地上赤峪村及周边展开毁灭性报复。上赤峪全村除残留1间房屋外,其余房屋全部被烧毁。此种情况下,军工部已无法驻留,于是,迁往与上赤峪村隔山邻沟的赵姑村。

(未完待续)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八路军总部工部兵工厂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
五彩湾工部龙
走进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