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狭隘群体主义教育的批判与超越

2014-08-18 12:30达蕊
考试周刊 2014年14期

达蕊

摘 要: 社会中的群体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对群体内个体实行群体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而必不可少。但狭隘群体主义教育的狭隘性和自私性却带来了很多群体之间的冲突和问题,这种狭隘的群体自私成了新时代难以逾越的进步障碍,如何超越狭隘群体主义教育成了人类共同的议题。

关键词: 群体主义教育 狭隘 自私 爱全人类教育

一、对狭隘群体主义教育的批判

西欧中世纪,我们总是用黑暗这个词形容中世纪,或许西欧人民有更强烈的感觉。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拥有至高权力的时代,一切不信仰基督教的人都被视为异端,而对待异端的方式就是用各种酷刑残害这些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最为人熟悉的就是钉十字架和用火烧死。狭隘的宗教主义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是否还继续存在?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突袭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对于二战的残酷世界各国人民都深有体会,二战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在二战的6年间随处可见家破人亡、尸横遍野,德国国内的犹太人更是纳粹党大屠杀的主要对象,这一切的缘由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对德国日耳曼族民众宣扬日耳曼民族优等血统论。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是否还继续存在?

2008年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急速滑坡,美国很多企业被迫宣布破产,国民失业率大增。一些美国爱国主义人士认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美国失业率大增的一个主要问题,国会想通过扩大出口贸易、制裁中国出口业振兴国内经济,同时对人民币施行强制升值,打击中国的贸易出口。狭隘的国家主义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是否还继续存在?

让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日常生活。某些南方人称呼北方人为“北侉子”,而某些北方人称呼南方人为“南蛮子”;某些南方人觉得北方人蛮横无理,而某些北方人觉得南方人性格软弱;某些南方人觉得北方人是思想、经济落后的穷人,某些北方人觉得南方人是没文化的暴发户……这些南北方的互相攻击甚至互相谩骂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生活中极其常见。

二、狭隘群体主义教育的性质

狭隘的宗教主义教育、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狭隘的国家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还是有各式各样的群体推行相应的狭隘群体主义教育,出现了群体内的个人有对自己所在的群体自傲的,也有对自己所在的群体自卑的,有无所适从的也有无原则随意倾倒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类如此狂热而又如此迷茫,如此意志坚定却又不知所措?是狭隘群体主义,是狭隘群体主义教育在为其滋生发展提供必需的土壤。

狭隘群体主义教育具有狭隘性。从“狭隘群体主义教育”这个短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存在的狭隘性,但是这个狭隘性的范围有多大?相对而言为什么称呼这样范围内的群体主义教育为狭隘的?这是讨论的焦点。

什么是“群体”?根据《辞海》的解释,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特点且互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聚集体。既然具有共同特点且互有联系的个体所组成的聚集体就是群体,那么群体所能指代的就所涉甚多。例如当群体指代一个国家时,国籍相同就是这个聚集体的共同特点,而同一国家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一员就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强调国家这一整体的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当群体指代一个民族时,民族相同就是这个聚集体的共同特点,而同一民族的每个人都是这一民族内的一员就是相互之间的联系,“民族意识是由知识分子和学者宣扬起来的,并在有教养的城市市民阶层中逐渐普及开来,其核心是一种虚构的共同出身、共同的历史结构和具有同一语法结构的书面语言等”。[1]P152-153强调国家这一整体的教育就是民族主义教育。当然也有群体指代某一性别、某一行业等情况,这就是我们论述的第一种狭隘性——视角的狭隘性。视角的狭隘性会导致群体内个体的视角焦点总是集中到其所在群体,而这种视角的焦点集中无形中对其他群体的存在形成一种忽视,从而形成以本群体为中心的群体主义教育。可能有人会反驳:“我只是很爱我所在的群体,又没有做损害其他群体的事情!”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对立和互相攻击是我们极其批判的,或许我们所疑惑的是当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既没有对立又没有相互攻击,这样的狭隘性我们是否应该批判?

我提出了第二种狭隘性——感情的狭隘性。我所批判的重心是建立在第二种狭隘性上的,而第二种狭隘性的产生是以第一种狭隘性为基础的,且由于视角的狭隘性极易产生感情的狭隘性。举例或许能简洁明了地让我们看到群体主义这种感情的狭隘性。对于二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集体屠杀,我们总是用惨绝人寰、丧心病狂形容,可悲的是当时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为什么不制止?当时的德国非纳粹思想的人为什么不制止?让我们看看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战后反思:“我们全都有责任,对不义行为,当时我们为什么不到大街上去大声呐喊那?”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是一种“不相干”的事情,我们既没有迫害犹太民族,又没有被纳粹迫害,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对待其他群体的视角的狭隘性导致了其感情的狭隘性,从而选择了漠视这些行为的“不作为”。

不以全人类为基础的单一的群体主义教育都是狭隘群体主义教育,这种教育具有两种无法避免的狭隘性。

三、狭隘群体主义教育的超越

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两个属性的,第一属性是人所拥有的最基本的属于人的这个属性,第二属性是人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文明的属性。詹姆斯·蕾切尔斯在《道德的理由》中提出:“存在一些所有社会必须共同拥有的道德规范,因为这些规范对社会存在是必要的。”[2]P27本文所论述的爱全人类的教育就是基于本文人的第一属性,也是所有社会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爱全人类的教育坚持的最根本原则是无论所属群体的范围,在全人类作为人的第一属性即属于人的这个属性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异。鉴于这种无差别的第一属性,爱全人类的教育教给我们的是爱一切人类,也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爱全人类的教育不会像狭隘群体主义教育那样成为一种群体自私的社会活动,而是一种无私的社会活动。这里用“无私”这个词或许有些人会反对,因为有人或许会说爱全人类的教育也是自私的,因为人这一物种对于地球上的物种是被包含的,抑或有人会说外星人或许存在……我的观点是如果其他物种也能接受爱全人类的教育(当然如果其他物种能接受的话或许就可以叫做爱全地球的教育),我就接受这样观点的批判,结果显然是不可能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爱全人类的教育下,全人类是最高视角,我们所处视角就总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即全人类,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视角就站在了全人类的角度,从而消除了爱国主义的狭隘性。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群体互相的冲突和不理解。

既然肯定了第一属性,那么必须分析第二属性。本文所论述的爱全人类的教育不属于某些西方人士宣扬的“普世文明”,因为“把‘文明仅限于全球层面和那些在历史上总是被称为文明的最大的文化实体叫做‘文化或‘次文明,只会造成语义上的混乱”。[3]P144人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文明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文化与另一个文化关于正确与错误的观念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假定自己的伦理思想可以与所有的时代的所有人分享,那就太天真了”。[2]P19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以人为本的21世纪,爱全人类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大必不可少的助力,是新时代社会道德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美]詹姆斯·蕾切尔斯.道德的理由:第5版[M].杨宗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