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4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中途脱稿发言,“去年的儿童大病救助资金还有2000万元沉淀在账上,财政要收回,难道钱多到用不完吗?事实上,有不少孩子还在等着救命钱,而有的县区却落实不下去。”(1月8日《现代快报》)
一边是不少孩子等着钱救命,一边却是钱放在账上用不出去。这样的反差令民政厅长震怒,自然也让民众感到不解。一份2010年发布的被广泛引用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提到,相关部门保守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儿童被遗弃,大多为残疾儿童或女童,其中绝大部分是弃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负责人孙硕鹏介绍,仅就贫困白血病患儿群体而言,我国有98%的新增白血病患儿家庭因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需要社会支持;即使是到2016年,第二次报销的医改政策取得进一步完善,每年需要外部支持的贫困白血病患儿仍将达到9000人。
何以有钱不花出去呢?儿童大病救助资金属于民生专项资金,但要将其使用下去却并不容易。一方面,专项资金的专用性,使得其不如其他资金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工作浮在面上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专项资金要真正惠及于民,除了严格的程序性把关之外,还要宣传发动、资格审查、资金发放、后续管理、情况汇总和上报,并要接受相应的专项审计,可谓费力不讨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惠民工程很难成为政绩平台,无法在短期内见效,不是获得个人政绩的选项。正是一怕麻烦,二无利益,才使得基层政府官员的落实热情不高。
其实,类似状况何止于此,明明看病贵,但医保资金却大量结余;明明低收入阶层购不起房,但大量的公积金却在账上睡大觉;明明房屋破损需要维修,物业纠纷需要化解,然而住房维修基金却始终发挥不了作用……从看病到住房,从福利到救助,这些都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却是最难实现的地方,既有的政策享受不到,更别说进行政策的补偿。假若执行者无所作为,那么钱就会在账上睡大觉,甚至被财政给回收了也毫不在乎。
相反,假若这些资金是建设资金或者行政运行费用,还会宁可被收回也不愿意使用吗?答案不言自明。一些地方为了发展而不遗余力,或借或贷,或欠或拖,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也要坚持“无米借米煮干饭”的超前性。为政绩的过度作为,与为民生的不作为,可谓泾渭分明,差距悬殊。不过,从实质上讲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
救助金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要让服务的方向归位。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将民生工程的落实纳入政绩考核,并通过政绩的导向性调整,实现工作作风的转变;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于行政不作为等现象,不能仅只有“长官震怒”,还应进行刚性的问责,以发挥促进作用。(据《健康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