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利华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也谈教育
——英国游学后对当前我国教育的一点反思
谌利华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作者基于对英国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出发,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审视英国教育的现状:尤其在道德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上有值得借鉴之处,从而反思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改革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以师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转型,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帮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英国教育 教育意义 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
作为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2013年湖北高校英语教师赴英学习项目的一名受益者,笔者学到的不仅是教学理念和沟通技巧。由于当前资源丰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得知识是非常便捷的,而身临其境感受到的一些理念上的不同是更值得反思的。笔者以一线教师的个人视角,审视英国教育现状,反思我国教育现状并提出具体建议。
为什么实施教育?为什么接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将近20年的一线教师,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外许多名家都对教育给出了不同定义。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帮助人能更好地生活,帮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从道德、能力、情感、思想等方面完善生命个体,帮助生命个体更好地体验这个世界。然而,当前教育达到这个目的了吗?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我国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有幸到英国学习交流,感受到了两国教育的不同。
一个国家的教育优劣状况直接体现在国民的基本素质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英国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人的塑造。
在英国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Excuse me(抱歉,打扰一下),I’m sorry(对不起),Thank you(谢谢你)使用的频率之高,人们对规则和秩序的遵守与国内差别很大,Queue(排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尽量做到不妨碍别人;稍有打扰到他人,就会感到不安并道歉。
这得益于英国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在英国教育工作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小孩子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实有很相似但更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对待别人。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一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教育下,英国绅士(gentlemen)和女士(ladies)成为英国人的标志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2.“材”的培养。
在英国学习期间,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不超过20人。groupwork(小组活动)和presentation(现场讲解展示)经常让我们忙到顾不上休息,老师在课堂上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称为input(输入)。之后,要求我们对学到的理论或技能进行运用或展示,称为output(输出)。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去图书馆查资料,弄不懂的就要和老师讨论,没法蒙混过关。英国的图书馆功能区分很细:资料查阅室、复印打印室、研究室(不可以讲话)、讨论室(可以交流)、学习室(可以小声交流),咖啡间(沙龙)。工作人员不像我国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一样坐在办公室里,他们全部在前台,随时为你服务。藏书及学术期刊更是丰富和先进,图书馆里的资料都是学习资料,是课本,是课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英国的教师课堂上可以随时联网,使用网上资源。可以随时根据学生或自己的需要打印资料,制作handout或其他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教室四周的张贴版可以张贴和展示学生或教师的作品或资料,桌椅是活动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由组合。总之,教师教学是绝对受到重视和支持的。
显然,英国教育以能力教育为主,注重独立思考和分析;小班授课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怀,尊重个人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英国大学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学生也没有固定的课本,学生的课本是整个图书馆里的书。导师会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内容教学。在课堂和讲座之余会经常安排一些小型的、非正式的小组指导,学生可以与教师自由交换意见和观点,这也是一个鼓励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过程。英国大学的考试不是太多,但学生大量的课程作品项目(Coursework)和现场讲解表演(Presentation)及其锻炼动手能力。这样在英国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管理。
英国教育管理给予教师自主权和教学上的支持重视。教育管理者认为教育不可能改善,除非挑选优秀人才教书,除非给老师不断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老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花费,而是投资。
短短的学习生活,无法让我们全面感受英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但有种“窥一斑知全豹”的体验。在英国学习期间,教师进行教学,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培训项目的质量,教学管理非常具体。项目开始前的问卷调查、学习期间对每门课程、每个班学习状况的了解,项目结束与学生的座谈都是项目负责人亲力亲为,每天都能见到项目负责人在跟教师交流情况。教师对教学状况的反馈非常及时,教师们每天相互沟通教学情况。除此之外,三个班级还配备了三名年轻的social organizer(管理员),负责教学外所有社会活动的组织。分工非常明确,教学、社会活动、管理,各司其职。这不仅杜绝了人力的浪费,而且出了问题互相推诿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生。教师教学是中心,其他人员和设施、活动都围绕教学提供支持和配合,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得到了保障、监管和支持。
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中国游客的素质有时候会令人汗颜。而回国之后在教学方面的尝试也让笔者感受到:改变我国教育现状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从教育的理念入手,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审视我们办教育的方法。在英国的学习交流中,笔者感受到英国教育是以师生为中心的。即便如此,西方教育改革者认为当前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师生的需求,仍然对教育现状感到忧虑,提出:不能靠改革(reform)教育体制扭转教育质量不高这一局面,需要对教育进行一次深刻的转型(transform)。我国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一直受到各方关注,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在亲历英国的教育教学后,笔者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回国后也试图进行改革,深切感受到进行教学改革的艰难。笔者参照西方教育改革者提出的观点,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对我国进行教育转型提出一些建议。
1.改革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是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小学的《品德与社会》,中学的《思想品德》,高中和大学的《政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导也贯穿始终,可是效果如何呢?一个到中国来感受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美国年轻人被问到他对中国的感受时说:I don’t know.(我不懂他们。)They are aloof.(他们很冷漠。)They do not care.(他们不在意你的感受。)(注:他举例说人们挡着你的道却无视你的存在。)据对我国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排队观念的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在小学阶段排队意识最强,而大学阶段最弱。如果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那么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意识应该是逐渐增强的,可是调查结果相反。
西方教育者认为道德不靠教导。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有规则、没道德,久而久之,道德自会成型;有道德、没规则,久而久之,道德亦会沦丧。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具体的社会秩序规则的建立,减少空洞的道德说教。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规则的执行。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诚实守信等基本的道德准则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需要一起努力,将这些作为规则来实施,违反了规则必须受到惩戒或提醒,而不是全社会默认和容忍一些恶习。比如建立信用档案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式。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我国对于道德的教育要落实到“做人”上,也就是将人的行为、人对规则的遵守情况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高尚与否的标准,而不是看一个人对道德学习了解了多少。必要时,可以强制性地执行一些规则,引导人们逐渐自觉遵守规则。
2.教学与学习个人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西方教育改革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体系应该吸引学生,重视好奇心、个别性、创造力,才能让学生想要学习。长期以一种工业化的方式管理学校,这种管理方式把学生看做一个个的零件(mechanism)。其后果是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得不到尊重,生产出来的是同质化的 “产品”。我们应该应用农业化的思维模式思考教育。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organism),他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农民的任务是保证种子拥有最佳的生长环境,校长亦然。
我国目前取消一些学校,合并一些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大学扩招,每个自然班的人数动辄40、50人,何谈因材施教?由于班级人数太多,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比如,在英国学习时经常需要做的presentation(展示),20人的班级每组4人,5组效果还不错,可是到了国内,10多组展示会占据课堂太多时间,教师为了进度更多时候选择“满堂灌”,这样,枯燥乏味的课堂教育和标准化的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才能。我国有学者质疑:我们的教育质量在提高吗?笔者接受基础教育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每个班人数很难超过20人。而现在,在一些乡村地区,撤销一些学校之后每个班的人数也是几十人。不是我国的教师太多,而是教学班级太大,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过剩是一个假命题。据笔者了解,目前很多城镇小学教师每周课时甚至只有5节,一方面,教师工作量不够,另一方面,班级太大无法实现小班教学,更谈不上重视每一位学生。为何不合理利用师资,将班级规模在现有条件下相对缩小呢?学习资源缺乏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国大学校园比英国大,图书馆建筑恢弘,可是图书馆服务几乎没有,功能少,藏书陈旧。
3.提升教师地位,将自主权还给师生。
在我国,教师地位比几十年前的确有所提高,但是学校行政化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一直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往往是通过管理者的会议决定的。然而,教育并不是在会议室进行的,而是在教室和学校进行的,老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就会产生问题,必须把自主权还给他们。当前,普通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教师是否受到足够重视不仅从收入高低上可以衡量,教育教学设备的配备是否以师生的需求为标准也是一个参考值。师生需要怎样的教室和设备?根据笔者调查,在被问到“你是否会将学习到的教学活动进行使用时?”一半教师给出的回答是“偶尔会用,坚持不了”,原因是几乎每所大学对于教师打印活动材料都没有提供设备支持,甚至是因为“教学经费有限”,教师只能尽量少用打印材料和活动材料。总之,教师获得的支持不够,没有自主权,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
二十一世纪,资讯日益发达,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交流更加便捷和深入,我国教育转型是必然的。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天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天分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才回归了本来面目——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1]陈志全,李跃进.从英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看教育的传统与变革[J].宿州学院学报,2006(02).
[2]李霞.自由教育通往理想人格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3]郭三娟.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4]张俭民.论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5]潘正初,肖娟.自由:教育的最高追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6]陈明君.英国的自由教育思想与其影响下的教学理论[J].基础教育参考,2007(12).
此文为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人文素质培养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发展的影响》成果之一。该项目获政府资金资助,编号: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