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周相
(西藏民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民族精神的文化自信功能浅析
——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例
杨周相
(西藏民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及成果,文化已经完全成为民族国家对外竞争的主要软实力。作为民族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民族精神是文化自觉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的重要方面。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
民族精神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维方式等内容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成熟自信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性精神保障。
在民族文化中,民族精神属于民族观念文化的引领方面。作为国家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国家社会文化不断反思、理性对话的产物。
1.目前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相等同。精神从一开始就与文化密不可分,并根植于各种意识现象的深层,同时又呈现出相对稳定性[1]17。通常所论的精神,主要是就人的精神生活中相对稳定和根本的东西而言的,通常表现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追求和生活态度等社会意识。民族精神之“精神”即为此意,它贯穿于社会意识之中,根植于民族的意识现象深层。
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总是同国家联系在一起,甚至同国家相混用。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为了有效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取得民众的支持拥护,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全球范围内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最终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自身的现代化历程和系列民生建设。目前世界各国都很注重社会福利事业,民众在更大程度上依赖着国家物质和精神上的保护。人的社会性联系存在本性,本来就会使人有社会组织的心理归属需要。国家与国民之间相互依存,“只要这种共生继续维持下去,只要国家以被动员起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核心文化共同体作为力量和团结的源泉,保护和形成民族认同,民族国家在现代世界上就仍将是主要的政治行动者,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个民族就仍然会把忠诚和信念寄托于具有主权的、有地域限制的民族国家之中”[2]。当前理论界提到的俄罗斯精神、美国精神、新加坡精神,就是这些国家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依旧是以国家为基本利益单元的,民族利益最终还需国家维护和代表,理论界讨论的民族精神就是国家层面的精神内容。
2.民族精神是积极健康的民族观念部分。在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民族价值取向、信念及民族意识等思想意识都属中性范畴,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又有消极、不健康的方面;既有单纯地纵向或横向存在,又有显性或隐性地存在。民族精神的理解,目前理论界存在以下几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只是优秀民族文化传统[1]20。在部分学者看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稳定的、世代相传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该观点只承认民族精神的继承性、传统性,片面强调民族精神的文化传统内容,势必造成民族精神的凝固化、固定化,极不利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1]20。这种观点,只注重民族精神的时代内容,把民族精神等同于时代精神,对民族精神的传统内容持否定态度。这样一来,极易造成民族精神的断裂,不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就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精神[1]20。这种观点只承认社会中显性阶级的精神意志,而完全忽视民族国家整体中普通民众的精神内容,显然缩小了民族精神的主体范围。第四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先进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以及健康向上的民族意识,既包括长期的纵向的历史传统沉淀和时代精神,又包括横向的整个国家民众的精神内核和灵魂[3]。这种观点认为民族精神既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又是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思想意识本质的统一。按照此种解读,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这种综合性观点,对民族精神的剖析与界定显然比较全面。
3.民族精神是民族国家文化自觉的产物。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滋生出了多种意识观念。这些自发的观念,既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又有消极不良的观念。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用无数的血泪和汗水浇灌出的高尚品质。“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4]22,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我反思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学习吸收。当一个民族面临危机或重大发展机遇时,民族自觉意识空前增强。通过认识自己文化的优劣,对比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总结概括出本民族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从而形成民族精神。
在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对丰富和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强具有绝对的精神引领作用。
1.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助推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自觉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先进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健康的民族意识和优秀的民族性格等的民族观念体系。
首先,民族精神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直观地体现了一个民族强大生命力和自信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民众对新事物的敏感和不懈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社会政治与正义事业的积极参与和对民族利益的强烈维护,也体现了他们在经济生活和科技文化发展中的不断创新。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民族自信向上的精神状态。
其次,民族精神的先进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有利于民族自信向前。价值取向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是某一事物的特定功能和属性对谁有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合乎绝大多数人利益、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和潮流的价值观,能凝聚最大多数的民众参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种价值观是积极的,它构成了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信念是人们对追求目标所持的一种孜孜以求的意念,它在信仰的基础上产生,是信仰的一种直接表现。在当代中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党员的基本要求。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是衡量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砝码,既能昭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又能规范民族内部的道德和谐。先进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最大程度的凝聚了建设力量,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自信。
再次,民族精神健康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的成熟自信。民族精神离不开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维护。在当今世界,很少有单一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基本都是多民族共同体国家。各族民众对所属民族共同体不予认同和不自觉维护,就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民族成员如果无原则地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则会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将使民众丧失民族自信心,使民族很难存在和发展下去;极端民族主义则容易造成民族挑衅,甚至民族战争。这两种极端倾向都不属于民族精神的范围之列。民族精神强调的是健康理性的民族意识,既主张民族成员探讨本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又要兼顾其他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利益,坚决杜绝政治上的排外思想和经济文化上的利己主义。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22,只有健康理性的民族意识才能助推一个民族国家自觉、自信和自强。
最后,民族精神的优秀民族性格保证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民族性格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沉淀出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色表现出来。民族性格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单独存在,它是民族个性的体现,规定着民族精神的自身特性。民族性格是一种多面体,是民族高贵品德与不良习惯的混合。例如,俄罗斯民族英勇顽强,崇尚英雄,幽默浪漫,富有创造力,但也常常自负、保守和懒散。这是俄罗斯民族发展过程中与生俱来的东西,其中蕴含着民族精神,昭示着俄罗斯民族的特殊性。这些性格特点中只有那些健康向上的民族性格,才能被纳入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将民族性格中消极的成分摒弃,从而保证了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保证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向前。
2.从民族精神的功能上看,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理论界,有人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文化是以各种形式呈现的具体内容。第二层次的文化是体现在具体文化内容中的历史观念意识和历史文化。第三层次的文化是文化中最核心的一层文化,是贯穿于历代具体文化内容之中、高于历代意识形态之上的民族人文精神[5]。在此层次上,季羡林先生提出了民族思维形式,如中华民族以综合为主的思维形式,这可以说是第四层次的文化。第三、第四层次的文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深层内涵。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当前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确定这个任务,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当今世界,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在国际上不但独占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而且建立和扩展文化霸权。其文化产品风靡全球,不仅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这些文化产品中裹挟着美国的民族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美国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被不断地消解,普通民众的民族自信面临着最大程度的炙烤。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高度重视这种来自文化发展上的严峻挑战。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加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精神食粮,使他们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信心和决心。要有效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就“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7]。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消解外来文化挑战,从而凝聚中华儿女自信向前。
如上所述,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觉形成的,是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与接受的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统一、自信向前的重要精神保障。
[1]李嗣水,李衡眉,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论[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17.
[2][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33-134.
[3]龚学增.民族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4-11.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
[5]王宁.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根植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1-25-01,第1版.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7]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邯郸日报(数字报),2014-01-01,第1-2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主体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项目号:13BKS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