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巧妙设计 营造有效课堂

2014-08-18 20:07陈晓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精心工业民族

陈晓亚

一、精心设计“导入”“结尾”,前后呼应引人入胜

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教学《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导入环节,我从学生介绍家乡的两大纺织集团入手,从一开始就吸引住他们,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到结尾处,我又播放了关于家乡沿海开发建设的视频报道,既前后呼应,又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的主人翁意识教育,这种主题升华的结尾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埋下了伏笔。

二、精心构思教学主线,建构框架突破重难点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节的教材内容安排略显杂乱,如果按照“兴起和初步发展”这种常规思路来组织教学,可能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在备课时精心构思了“变局”“机遇”“起步”三个篇章来作为串联本课内容的主线,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将本来比较散乱的知识以非常清晰的线索展现出来,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这个重难点,通过“变局”和“机遇”两大篇章,精心构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经济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开始逐步解体的过程及原因,这样也利于学生理解自然经济遭受破坏客观上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其中在分析民族工业产生的几个条件时,我巧妙利用“劳动力、市场、资金、利润和技术”这几个点来架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对这样的设计比较感兴趣,参与讨论和发言都比较积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巧妙设计教学情境,问题设计适度合理

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又要设计适度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学习。在分析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时,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假如你是一位投资商,你认为兴办民族工业需要哪些条件?”“鸦片战争前具备这些条件吗?”“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具备了兴办民族工业的机遇,你如何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可让学生有话可说,很快激活了课堂气氛;在分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时,我精选了学者吴晓波《跌宕一百年》中关于张謇“状元下海”的一段介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进行探究,这样,既可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又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在分析民族工业的特点时,我通过精心设计的“民族工业分布图”,辅以“张謇办厂”的视频和“民族资本家深受双重压迫”的漫画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地点与行业分布不平衡及其处境艰难的特点和原因,等等。整节课基本上学生都处于一种愉悦的情境学习、合作探究之中,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四、精心选择史料图片,力争课堂效益最优化

在平常教学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也注意到了材料和图片的运用,但经常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注意材料的“量”,往往给学生补充的材料既多又长,导致教学时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把自己当成了鼠标的奴隶,课件翻页飞快,结果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二是不注意材料的“质”,所提供的材料与图片往往不够清晰和典型,导致学生学习烦躁和思维模糊,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端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在为本课教学选择辅助性材料时,我所出示的表格、选取的图片、史学家著作中的史料等,基本上都是学生感兴趣、通俗易懂的,既简洁明了又能说明问题,这样既最大程度地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也不影响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

巧妙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帮助学生自主能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精神世界。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精心布局,不断创新,从而使课堂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精心工业民族
MINORITY REPORT
吾栖之肤
“二次根式”易错题
八年级(下)易错题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民族万花筒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