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钦
我作为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师,发现农村生物教学经过几年的新课改,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地方由于课程内容多,而课时不够(每周每班只上两节生物课),为了赶进度,取得好成绩,仍然热衷于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认为新课改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角色转变应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师道尊严,居高临下。问题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通过第二节课的提问便可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佳。如何改变现状呢?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可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创造多样化,更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不必再“满堂灌”,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定条件下,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小组活动有问题时,教师是他们的帮助者;当活动进程受到阻碍时,教师是他们的促进者。师生互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
二、注重过程性知识
传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教师热衷于讲,学生热衷于听,重点、难点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能理解的就理解,不能理解的就课后背,只要在考试时能答出结果,取得好成绩就行,把生物当成文科来教。
新课程改革提倡在生物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探究过程掌握了生物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的“生物体的器官”这一课时,提供了鸡翅、解剖刀、解剖盘、棉花等器具材料后,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提醒他们注意:“组织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那么多个组织又如何进一步构成生物体呢?”由他们自己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最终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器官的概念,清楚地认识了鸡翅的结构,并了解了器官如何再进一步构成整个生物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三、转变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功利心日益膨胀,造成不少老师的短视行为。新课程改革要重视发展功能的形成性评价,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进行差异评价,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在总结成绩时,不但奖励成绩好的学生,更注重奖励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甚至不及格),这样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越来越优秀。还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学生原本不会做实验,后来对某个仪器感兴趣,想动手做一做,或是他们认为不按课本提供的方法,用其他方法也能验证,或是他们发现了新的问题,等等,我们都应加以肯定。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形成的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新课堂教学
如果认清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新课改的优异之处,就可以引入新课堂教学。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导学案—学习目标—小组学习探究研究—学生展示—师生点评—规律总结等。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想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成绩标准或结果,主体是学生,设计者是教师,要用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表示。其中最难的是小组学习探究研究这个环节。因此,最关键的是小组的建立。我在建立小组时,总是要“好坏”搭配,让好的帮助基础较差的。选择小组长时更要颇费脑筋,组长不但要能力较强,而且要热心,能帮助别人,善于发言,引领全组发展。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某些小组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提示;对某些小组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绝不是坐在那里袖手旁观,认为是学生自主就没有自己的事了,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
总之,面对新课程,生物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教育、认识课程、认识学生、认识教学、认识自己、认识评价,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投身课改,大胆探索课改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能考好,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