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中,段志光,董海涛,燕 娟,邓 蕊,郑建中,张岩波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太原03000;山西医科大学; 通讯作者)
当前,频发的医患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人们一方面从医疗服务相关方面积极探索导致纷争的现实因素,另一方面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思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长远对策。面对众多的医学难题和见仁见智的破解之策,有识之士开始把焦点指向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文教育。2006年,韩启德院士即致函首届医德建设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坛,指出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必须充分重视医学人文的时刻,医患关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建没[1]。我们认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培育的起点应该在大学医学教育这个源头之中。本文结合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周”进行探讨。
1.1 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出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关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学界普遍认同的是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提出的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但这一转变迄今尚未完成,或者说相差甚远。21世纪医学发展又呈现出这样的走向,即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重治疗到重预防、从对抗病原治疗到整体治疗、从对病灶的改善到重生态环境改善、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生物治疗到身心综合治疗、从强调医生作用到重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这些转向都在提示新医学模式呼唤医师从“只懂病,不懂人”向“既懂病,又懂人”转变,现代医学需要有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2]。与此同时,医师职业精神在国际医疗界也形成了共识。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在美国《内科医学年刊》和《柳叶刀》杂志首次发表,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在内的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和签署了该宣言。该《宣言》提出的3项基本原则将患者利益、患者自主、社会公平放在重要位置,10条责任则对业务技能、服务质量、品德修养、人际沟通、利他精神、责任心、同情心及同理心等都做出了规定。2005-11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向全体医师发出推行《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倡议。医学生是从事医学职业的起点,如何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优秀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模式转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深化医疗改革提出了培育人文精神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自2009年启动新医改,致力于解决广大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医患不和谐有增无减,矛盾纷争此起彼伏,本应同声相应对付疾病的医患双方在某些时候演化为对立的两面,甚至时有令人伤心的恶性事件发生,医者忧心,患者不满。医改似乎再一次陷入“困境”。这一现实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当今的医学怎么了?哪里才有破解之道?”思考的焦点逐渐指向了医学人文。2011年钟南山先生在“做人文医师,促医患和谐”论坛上指出,“目前,医患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阶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制度上政府的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不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等因素,更有“医学人文的沦落”。他认为,“人文精神的沦落是对医生神圣职责的亵渎!”医患关系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与其等待制度的完善,不如首先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在我国,人文医学的教育还很不够[3]。另据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国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或不当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于被动地位,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医学教育理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1.3 医学本质要求回归它的人文性,同时要求医学教育体现其人文内涵 20世纪以来,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医疗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技术至上”现象日趋严重带来了医学终极目标的模糊,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医学,思考医学的本质,达成了医学回归人文和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本身就带有深刻的人文性质,医疗实践渗透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医学不仅是一种治愈、缓解和预防疾病的技艺,而且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4]。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文医学的提出,人文作为医学的灵魂,已经成为医学的精神支柱和职业医师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人文医学与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共同组成现代医学[2]。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来培养医学职业精神。我国也有专家指出,只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专业精神回到医学中去,才能让医术恢复为“仁术”,而不是赚钱术[5]。医学教育需要补人文缺失的课,或者说需要人文性的回归。
基于上述考虑,山西医科大学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在医学生日常培养中渗透人文元素;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促进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每年四月份举办全校性的“医学人文周”,集中进行医学人文宣传教育活动。
2.1 精选主题,突显医学人文教育宗旨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周”面向学校全体师生,旨在推动医学与人文结合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学术活动和宣传普及活动。主要依托省内外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力量,挖掘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潜力,致力于营造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和融合,探索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推动学校医学人文科学发展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定位出发,结合医疗卫生实践的现实问题,精心选择活动主题,突显医学人文教育的宗旨。第一、二届“医学人文周”的主题是“走近医学人文,重新审视医学”,旨在引发师生对于医学本质的重新思考。第三届的主题是“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旨在唤醒师生关注自身成长,着力培养仁爱之心,以“仁爱”素养助推“仁术”训练。2014年即将举行的第四届“医学人文周”,主题设计为“走近医患,共建和谐”,旨在回应近期社会尤其是医护人员对日趋复杂化的医患关系的关注,借助人文教育共同求解这一重大社会现实问题。
2.2 多重形式,形成医学人文教育合力 “医学人文周”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其他活动,它由紧紧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所构成,具有活动主题的针对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开展内容的丰富性,品种设计的多样性,操作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多方配合,多头联动,形成医学人文教育的合力。
2.2.1 医学人文论坛 每届至少邀请两名国内知名学者来校进行主题学术讲座,三届共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院校和机构医院的七名专家为我校师生做了13场精彩讲座,分别是“重新审视医学”、“医师宣言——基于我们的职责”、“通过绘画发现医学”、“医学人文关怀的使者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如何预防暴力伤医,重构和谐医患关系”、“医学:商业还是专业”、“作为科学、艺术和专业的医学”、“全球健康国际卫生攻略”、“医学生的社会责任”、“关爱永恒——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理论与实践”、“怎样使医学科学研究合乎伦理”、“人作为受试者的生物医学研究是否能够得到伦理学辩护”、“关于医学论文的撰写及投稿”,讲座安排在大教室,场场爆满。从这些讲座中,医学生不仅聆听了专家对于前沿问题的阐释,而且领略了学界大家的治学风采,激发了对于医学人文的深厚兴趣。
2.2.2 医学人文电影展播 电影直观生动,选择合适的医学人文电影,不仅有助于专业信念的养成,而且可以在医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境界的塑造,情感与情操的陶冶,甚至对医学生的智力结构、意志结构的完善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优秀影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我们播放过的影片有《生存证明》、《天使之城》、《入殓师》、《爱德华大夫》、《卡桑德拉大桥》、《人到中年》、《感染列岛》、《美丽心灵》等。电影展播由学生社团负责播放,在新老校区同时举办,每次都能吸引大批的学生自发观看,观影人数累计达3 000多人。
2.2.3 医学人文征文 在第二届人文周开展了“走近医学人文,重新审视医学”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征文对象面向全校学生,共征得400余篇,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其中的33名获奖作品作者进行了奖励,其作品在教学楼进行了一个月的展示,并摘优在《山西医科大学报》进行刊登和由校广播站专题播放,200余篇作品汇编成册。征文引发的学生群体性对医学人文的关注和思考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对有些学生将影响终生。
2.2.4 医学人文对话 设计初衷在于专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医学人文相关问题。邀请省内医学(教育、管理、临床)或人文领域权威,结合对话主题和自己的专业,从不同的角度对医学人文相关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现场接受学生的提问与质询,气氛和场面活跃,效果非常好。两届举办下来,已经成为人文周最受欢迎的形式。第二届邀请了著名的呼吸内科专家李国顺教授、耳鼻咽喉科学专家王斌全教授、卫生事业管理专家郑建中教授、生命伦理学专家王洪奇教授作为嘉宾,围绕“医学与人文交融,助推卓越医师培养”进行对话。77岁的李国顺教授结合自己五十年从医实践对医学人文的解读让大家深深感动。第三届结合“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主题,举办了“院长论坛”,邀请了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汝德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周芸教授和山西大医院副院长马迅教授作嘉宾。
2.2.5 画布上的医学展览 学校出资专门购置了由中央美术学院高仿制作的医学绘画37幅,连续三年在校本部或晋中校区进行了展示,其中有艾瓦佐夫斯基的《命运的搏击(“九级浪”)》,反映了当人生的厄运如同九级浪迎头袭来,不要怯懦和退缩,万丈红霞就在浪的尽头。菲尔德斯·路克的《苍生大医》,画面上穆瑞大夫正用深情的目光抚慰着病童,为寻找最佳治疗方案陷入沉思。列宾的《精湛的手艺》反映帕沃诺夫团队正在协作进行一台大型骨科手术,一派繁忙和紧张。迪恩·考维尔《征服黄热病》取材于真实历史的艺术画面反映了人类在征服传染病历程中的无畏与坚毅。一幅画,就是一个完整的医学故事,就会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
2.2.6 “医学之美:名言、人物、事迹”展 设计思路分四个板块:最美乡村医生展、感动中国之医学人物展、中国历代名医名言展、西方历代名医名言展,每部分精选10位典型人物,有巴甫洛夫、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扁鹊、华佗、孙思邈、吴孟超等中外名医的名言或事迹,制作四十块展板集中展出。其中三块属于特意选择的山医杰出校友,有学校首任校长杨兆泰,中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最美乡村医生刘建丽、张雄夫妇。后者的颁奖辞中写道“这是一对把青春奉献给山区的乡村医生夫妇……虽然身处穷山僻壤,没有灯红酒绿,但夫妻俩找到了幸福感。山路有多黑,他们就发出多强的光,他们的使命就是驱逐。他们把青春和理想打磨成一块块坚硬的基石,为黎村百姓铺出一条健康之路。医疗室一寸见方,却承载了一座人生舞台,他们与大山一体,演绎博爱仁厚,舞出高贵的医者仁心。”这些人的故事让众多的学生流下了热泪。
2.3 持续举办,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发展 学校举办“医学人文周”,开办之初即有明确目的和准确定位,可认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校长在第一届“医学人文周”开幕式上指出,(医学人文周)从内容上讲,在于对教师、学生和医护人员的引导,帮助大家知道学什么,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进而知道还有哪些需要做。这个活动搞一次不行,搞一年不行,要一年一次,长期搞下去。从学校发展的根本上来说,开展“医学人文周”活动仅仅是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形成医学人文气质的开始。结合学校的历史底蕴和将要采取的其他举措,包括研究的加强,我们力图形成自己独特的医学文化,从而表现出一种人文气质,形成大学的个性魅力。这也将是学校站在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第二届人文周闭幕式上,校长再次强调指出,设立“医学人文周”的主要目的,是要拓宽大家医学人文的视野、增长大家医学人文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唤醒大家医学人文的意识、深化大家医学人文的认知,强化大家医学人文的自觉,推进学校医学人文的发展。学校为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自2011年开始,每年固定投入20万元用于“医学人文周”及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活动,保障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持续稳定进行。
学校“医学人文周”正在朝既定的目标前进。人文周的举办,调动了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年都有自强自立协会、心理卫生协会、社会工作协会、纵横哲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承担不同的任务,在服务师生的同时,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三届人文周,累计有8 000余人次师生受益,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师生的人文意识,其正效应将会在以后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中有所体现;以人文周为开端,实现了人文学术活动的全年化,“医学人文论坛”已经不局限于人文周,不局限于邀请医学人文交叉研究的专家,“医学人文周”的孵化作用初步显现。
“医学人文周”还促进了学校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进行。以此为契机,由校长牵头,整合全校医学人文教育和科研力量,凝炼方向,成立机构,申报重点研究基地和学位授权点。2013年学校依托现有的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生物学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申报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人文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成立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人文医学学位点的建设和医学人文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持久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医学的人文性要求医学人文精神始终伴随着医学实践,医学人文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永恒的主题。当前,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建设的形势下,以学生为本,以健康教育为中心,以服务大众为医学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学人文周”将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参与到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布局之中,通过多种形式,最终服务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大目标。作为一种从源头起作用的机制,对于改进医疗质量,完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推进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1] 韩启德.致首届医德建设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坛函[EB/OL].http://2009.cmda.gov.cn/gongzuodongtai/xiehuigongzuodongtai/2008 -12 -16/3879.html,2008 -12 -16.
[2] 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 -6.
[3] 刘玮宁.钟南山痛批“医学人文沦落”没底线导致信任危机[N].羊城晚报,2011-11-14.
[4] 张新庆.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1):1252 -1255.
[5] 邱仁宗.医学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