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其(浙江省余姚市肖东中学)
在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工作的最好评判者是普通学生而非名人专家.学生是教师的真正上帝.适合学生的、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才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让数学教学留有痕迹,需要我们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位出色的教师懂得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而要有让知识变得生动活泼的能力,教师除了有科学敏锐的思维外,还要有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虽然他们大都因年幼而非常普通,但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很大,他们的前途无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的发展.教师把学生当作上帝,尊重他们的个性,将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信;教师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将给学生以爱的情感;同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明确自己不再是权威,而是指路人与引导者,给学生以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自己是学校主人及自身肩负的读好书、做好人的重任.
既自然放松,又集中注意力,是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的关键.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影响着他的工作效率.出色的教师要有情绪的调控力,能随时转变角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解决数学问题、传播数学思想有较大的作用.数学上的解题,不单是一种智能活动,决心与情绪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上的灵感也偏爱有强烈愿望的头脑.只有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才会有最佳的工作效率.
首先教师要有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计算的正确性、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特色.其次要搞清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数学教材中每个新知识点的出现,除公理外,其余都应通过旧知识的适当推导得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知识点的生长过程,才会使数学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教师要注重核心知识点的教学.如:懂得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求根公式、韦达定理都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变形得到.即讲授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以配方法为重点,会使教学更有效.最后要注重数学问题是“特殊与一般的统一”.数学问题中,无论是代数,还是几何,每个问题都不仅对某一特殊情况时成立,在符合题设条件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如字母在允许取值范围内取不同值,或动点在允许变动的曲线上位置变化时,问题的结论往往不会变.为此在教学中,除了要注重问题解决外,更要注重问题的变式及开放性教学.同时,对一些问题还要注重用特殊值(或特殊位置)法,猜想结论,或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这对数学问题的可行性及解题的针对性很有帮助.
没有一个教或学的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教师除了把学习作为终身的需要外,也要善于从学生中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往往集中着不少学生的智慧.在新课程中,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是学生的答案使问题变得更丰富;如编制应用题,学生能从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物资分配问题、银行利息问题等角度,编出很有人情味的实际问题.教师只要把学生的劳动成果综合、分类,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相信学生的能力,利用好学生的闪光点,才会使教学更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认知要求,才有受学生欢迎的新课程教学.
首先,会思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好多问题未能解决,都是被扼杀在第一步——缺少思考,没有方法.“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思考而不可得.如数学测试的压轴题,常给学生很大的精神压力,认为这是非一般智力的人能解决的.殊不知,好多压轴题,你一旦着手做,发现它的起步还是简单的,只不过多涉及几个知识点,或多转了几道弯而已,大部分压轴题一般人都能解决.
另外,思考过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问题的解决,可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也可通过参考别人的经验.但真正让你对问题举一反三的,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唯有如此才能让知识长贮于头脑的仓库之中.确实,大脑的充实,与人身体的成长一样,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会逐渐壮大.别人无法替代你成长,也无法输给你智慧.面对问题能自己解决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在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学生都要经过一系列的问题训练,方可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清楚:我们的作业是为了更好地锻炼我们的思维,并能熟练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为练习而练习.如果你常依赖参考答案,或别人的方法,一方面问题训练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你将永远落伍.在你参考别人的方法之前,如果你已深思熟虑过,或者已有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仍在迷茫中,这样,你会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弱点,从而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很多成功的学子,都少不了一本错题录,错题录中的问题,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不会重蹈覆辙.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给学生以百家争鸣的空间,沿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步步深入,环环扣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们看过的或听过的东西,很容易变得模糊不清,而那些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却常常历历在目.数学学习也一样,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会学有所获.
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中,抛一枚均匀硬币,如没有硬币,该怎么办?”除了书中指出的两张扑克,“黑桃”代表“正面”、“红桃”代表“反面”外,你还有什么办法?学生首先想到:摸两个球,一黑一白;抛一张牌看正、反面;转盘(两种颜色各占二分之一);抓阄,两张纸上写上正、反等.然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情境,经适当提示,学生也想到了:猜大小石子;猜盒子里有无东西;猜两根草的长短;抓一把棋子,猜单双数;掷骰子看奇偶数等.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后,问题的答案便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用替代物模拟一个实验的方法很多.面对这么多的方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经学生的七嘴八舌,最后统一为:“除了方法简单外,还要实验起来快”.接着给学生指出:下一节课用计算器模拟实验,可以在速度上来一个飞跃,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纵深发展的无限性.这样,对掷一颗均匀骰子的摸拟替代物,变得简易了.接着给学生介绍民间“爬梯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长知识,这样既激活了课堂,也做活了数学.
生活处处有数学.有这样一个问题:“五个苹果,平分给六个人,怎样分?”已学过分数的人很快会想到:每人分到六分之五个苹果,但六分之五却是一个难操作的问题.而家庭主妇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五个苹果分给六个人每人一个不够,就每人半个,还剩两个苹果,正好三人合用一个苹果.这样每人再分三分之一个苹果,使每人都得到两片苹果.这样的难题,经过家庭主妇的操作,就变得简单易行.
可见,对理论性很强的数学问题,除了严密的推理、分析外,还少不了动手实践的过程.犹如把灯泡放在盛满水的容器,用溢出的水的体积,来测灯泡容积一样,动手实践使抽象数学变得形象生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使用画画、剪剪、拼拼、折折等方法,能使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解决.
数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近似计算的教学中.数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会精确运算外,还要注重近似计算.它对生活实践同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充满着近似计算,如你到超市购物,要估计所购物有否超出预计的费用,若光会数学中的精确计算,将会使计算变得很复杂,而一旦懂得估算法,就方便多了.另外,能利用好近似计算,还会使我们获益不少,如手套生产商,将右手的手套做得比左手稍大一些,这样的手套使用起来更舒适、更受欢迎,还会给厂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可见,动手实践做数学,除了解决书中的数学问题外,更多地要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战胜了自然,而是顺应了自然.凡是按规律办事都是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按数学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学习外,还要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不能把灌输知识作为法宝,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加以解决.学生即使一时不能解决问题,也能从中得到很多教益.
如在“正方形”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从“怎样在一张矩形纸上得到一个正方形及怎样将菱形变成正方形?”入手,得到正方形的性质及识别方法,然后提出“买方巾”的问题:有人去买方巾,觉得不够方,营业员就拿起来示范,先沿一条对角线翻折,两面重合展开后,再沿另一条对角线翻折,也重合,顾客就买了,你认为它是正方形吗?先让学生明确:这样操作说明这方巾满足什么条件?学生结合自己模拟操作,得出这方巾的四条边相等,只能说明这是菱形.然后要求学生增加适当的操作,说明方巾是正方形.再深化应用:“怎样很快地在一张纸上剪出正方形?”除了在矩形纸片上,通过一组邻边也相等的矩形剪出正方形外,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特点也可以剪出正方形.再结合五角星的剪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正多边形的认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深化了知识点,同时也可把该问题与剪一般的正多边形联系,使抽象的正方形既活灵活现又承上启下.这样的教学总能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
数学问题要能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展开,都要让学生意识到它的必要性与接受性.在数学问题中,只要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新问题是旧问题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所有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可用“化归”的思想,让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如数学中所有的算术表达式,都以10个数字为基础.从小学中的四则运算,到代数式的化简,它的基本算理不变.所有的几何图形,都由点、线、面构成,复杂图形问题都能转化为三角形等基本图形来解决.可见,有了科学思维中的“问题解决”,无论对于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教材汇集了老教材的许多精华,许多设计的问题都能从平淡中见新奇,如浙江版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材编排了这样一个例题:“1.过一点画直线;2.过二点画直线;3.墙上一根木条(结合图形) 被一枚钉子钉住,木条位置确定吗?怎样将木条确定?”通过学生积极思维与动手操作,容易得出三个问题的答案:过一个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第三个问题实质是前面问题的实际建模:用一枚钉子固定的木条,在墙上可任意转动(即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确定木条(由过两点的直线可画一条)只要再加一枚钉子,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样的设计将老教材中的难点变得形象生动.
最好的教学能适合所有智力品质及所有学习类型的学生.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一方面发挥好尖子生的榜样及火车头的作用,使每堂课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也要把握好知识点的深度,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培养出超过教师本人的好学生为荣.这在课题学习中,尤为突出.
如在“高度的测量”的课题学习中,要求学生解决测量教学楼的高度的问题.结合所学的三角函数、相似等知识,学生思考出了很多方案.如:利用测角仪或三角板的特殊角,通过测仰角及观察点到建筑物的距离,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解决;利用同一时刻物体的影长与该物体高度的比是定值,测出建筑物的影长,及已知长度竹竿的影长来解决;利用光的反射定理,在人与建筑物间放一面镜子,使人看到镜子中的建筑物顶,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的想到通过一层的楼梯级数,及每级高度测出一层楼高,再结合层数求得总高度;还有的通过站在建筑物上方,利用测俯角或利用自由落体的方法解决等等.在具体测量时,有的同学直接利用自己脚的码数及自己的身高,不通过任何工具得到了解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师是引导者,是领路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断更新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华师大版教材常用“老题新做”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重温旧题中应用新知.如:“用给定长度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区域,小明认为围成一个正方形区域面积最大,而小亮认为不一定.你认为如何?”在学了正方形的性质后,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比较,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大,应该是小明说得对;但在学了平方差公式后,又提出了该问题.此时,学生可设一定周长为4a,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其边长为a,面积为a2,如果围成一般矩形,设长为(a+b)(b≠0),则宽必为(a-b),而其面积为(a+b)(a-b)=a2-b2.因此围成一般的矩形比围成正方形的面积要小.这样一个典型的生活问题,通过直接解答及抽象成代数问题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使学生对抽象的代数也有了形象的概念,让“数形结合”的思想更生动活泼.这比单纯用常规的“二次函数求最值法”更有深远的意义.新教材注重用新知识解决旧问题的思想意识,既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只停留在能否解决上,而是要学生会用不断更新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表扬和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感激和自爱.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赞美使人温馨和感激,能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学生需要这种善意与美好的表达.教师的一句赞美、一番表扬,可惠及学生的一生.
教书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她应有感情,有生命,这需要用科学和艺术来表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把工作做活,做得有思想、有灵气,才会使精彩而有生命力的数学教学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思维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