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雪燕
(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出版中心,河南焦作 454000)
编辑工作是将语言文字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与技巧对稿件进行修改、润饰、优化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问题。编辑必须要重视这些语言文字问题,通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提升驾驭字词的能力,提高把握语法逻辑的能力,培养把握语感语境的能力,从而熟练地、正确地、恰当地处理这些常见的语言文字问题。
编辑工作经常遇到的语言文字问题主要有文字使用错误、词语运用错误、语法逻辑运用错误、标点符号错误、数字使用错误、量和单位使用错误等。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探讨前三种错误。
文字使用错误主要有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错繁、错简、使用旧字形、使用异体字等。笔者根据作者来稿,总结出文字错误的主要原因如下:(1)没有掌握汉字简化的规范,如把“重叠”误作“重迭”、“天翻地覆”误作“天翻地复”、“蓝天白云”误作“兰天白云”、“嘹望”误作“了望”等;(2)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如把“川流不息”误作“穿流不息”、“旁征博引”误作“旁证博引”、“针砭时弊”误作“针贬时弊”等;(3)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如把“悬梁刺股”误作“悬梁刺骨”、“墨守成规”误作“默守成规”、“再接再厉”误作“再接再励”等;(4)因误解字义而误用别字,如把“宣泄”误作“渲泄”、“精粹”误作“精萃”、“粗犷”误作“粗旷”、“发轫”误作“发韧”等。编校工作中判断和处理文字差错的工作复杂而又琐碎,不仅要细心,还要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否则,漏网之鱼的文字差错处处可见,因此作为编辑,要时时充电,夯实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
1.错用词语
不理解词义或误解词义而导致错用词语。如“空穴来风”,用自然现象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说明由于自身存在弱点,病菌、流言才得以乘隙而入。而有的作者引用这句成语时,却把其理解为“没有根据的谣言”。如“阑珊”,《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将尽,衰落”[1]810,而有的来稿把这个词的意思理解成“璀璨亮丽”,如“晚风拂面,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中“阑珊”就是误用。“付梓”指将书稿交付排印,而有的作者将“付梓”理解为“出版发行”,如“《中国当代文坛名人大全》已于近日付梓,销路很好,现已售出80多册”。“付梓”是说书稿已交付排印,还在排印过程中,怎么能“售出80多册”呢?句中的“付梓”可改为“出版发行”或“问世”。
2.褒贬错位
汉语的词义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褒贬错位是由于使用词语错误,造成欲褒实贬或欲贬实褒,产生了与说话人意愿相反的效果。如笔者收到的来稿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读起来确实累人。”揣摩这段话作者的原意,是把“文不加点”当作“文章不加标点”来使用的,其实“文不加点”的真实意思是“文章一气写成,不涂改,形容文思敏捷,技巧纯熟”。人们用“文不加点”是对作者的赞扬,而上述例句恰恰是当作缺点来批评的。笔者在一大型门户网站曾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官方暂停造就荷兰大逆转,始作俑者为他人作嫁衣。”“始作俑者”比喻那些首开恶例、最先提倡某些坏风气的人,是贬义成语。上述例句中本意是赞扬世界杯比赛中高温时“喝水暂停”这一新规,但却用“始作俑者”这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当属褒贬错位。
3.成语错用
成语的结构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能表现十分丰富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一旦使用错误,就会适得其反。比如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句话——“书稿的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指远望前面人马行进中扬起的尘土却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在后面。一本书的责任编辑只能对文字负责,而对书籍装帧、封面设计、印刷用纸等方面的质量是力所不及。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使用“望尘莫及”不准确,可用成语“鞭长莫及”。还有这样的例句——“今晚,天津市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振聋发聩”是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猛醒,句中应将“振聋发聩”改为“震耳欲聋”。
笔者在编校过程中还经常遇到来稿中的语法逻辑错误。语法错误主要有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常见的词法错误主要有如下表现:(1)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不当,如笔者在编校过程中曾看到“权限大力下放”这样的表述,“权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职权范围”[1]1130,职权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怎可“下放”呢,此处就属于名词使用不当,“权限”可改为“权力”;还有作者在稿件中这样写到“被省公安厅评为保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评为”此处属于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授予”;再如“清晨学生们读书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嘹亮着”,此处“嘹亮”为形容词误用为动词,可改为“回荡”。(2)数量表达混乱,如滥用倍数、计算倍数没有减去原数、定数与概数不明。笔者在编校过程中曾遇到这样的表述——“返回486份……剔除24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53份”,此处属于作者粗心造成的计算错误;“这次学术研讨会有近300多人参加”,此句把“近”和“多”放在一起,属于概数不明,应删去其一。(3)副词、介词、连词使用不当,副词、介词、连词属于虚词,其共同点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份,不当使用会造成语法错误。如笔者在来稿中遇到这样的表述“开学不久,许多工作才刚刚走上轨道”,此处“才”“刚刚”属于副词重复误用,应删除一处。“由于当时领导上的缺乏经验与错误,拆迁工作一度陷入困境。”此句属于介词“与”使用不当,让人误以为领导缺乏的不仅是经验,而且还有错误,可改为“由于当时领导上的缺乏经验,犯了错误,拆迁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常见的句法错误有:(1)搭配不当。如有的来稿这样写到:“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此处属于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可把“教室”改为“上课”。(2)语序不当。如“兴高采烈的几个孩子也跟着别扭起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由形容词充当的描写性定语,一般应放在数量词组之后,因此,例句可改为“几个兴高采烈的孩子也跟着别扭起来”。(3)句式杂糅。笔者曾在来稿中看到这样的表述:“这次啦啦操比赛之所以取得良好成绩,是因为大家认真对待、充分准备的缘故。”此句“是因为”和“的缘故”属于句式杂糅,应二者选其一。(4)句式成分残缺或多余等。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来稿——“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点要求,也是搞好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此处把介词“按照”误以为动词,造成了谓语残缺,应在“要求”之后补上谓语“去做”。
有些句子虽然结构完整,但事理上讲不通,就是犯了逻辑错误。逻辑错误有概念错误、判断错误、推理错误、逻辑规律错误、论证错误等。如有来稿曾这样写到——“我们今天下午去单位要学习文件。”此处“学习文件”是一个多义词组,本句既可理解为“去单位要了学习文件(偏正)”,也可理解为“要去单位学习文件(动宾)”,一个词组表达了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属于逻辑错误中的概念错误。笔者还曾看到这样的来稿——“青年人应有远大理想,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青年最理想?体魄健全,思想进步才是理想的青年。”这段话中,开始提出的论题是“青年应有远大理想”,但接着论证的却是“什么样的青年最理想”,这就犯了“转移话题”的逻辑错误。
汉字往往多义、多音,区别在于用途和出处。这一点,我们翻阅汉语词典时就可以清楚了。如:“作”(zuo)字,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列了其多种意义,当动词用时,有如下之意:①起。②从事某种活动。③写作。④作品。⑤装。⑥当成,作为。⑦发作。[1]1826-1828另外,当名词用,还有“作坊”之意[1]1824。而“做(作)”(zuo)字也有多种意义:①制造。②写作。③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④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⑤充当;担任。⑥当做。⑦结成(某种关系)。⑧假装出(某种模样)。[1]1830对于“作”和“做”的区分与运用,一直是编辑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具体的区别有:(1)适用的范围不同。用“做”的地方大多可以换用“作”,但用“作”的地方却不一定能用“做”,如枪声大作、成功之作等。(2)所带的宾语不同。“作”常带动词作宾语,如作安排、作斗争、作分析、作研究、作评论等,也可带较抽象的、有较浓书面色彩的名词作宾语,如作文、作曲等;“做”多带具体的、有较浓口语色彩的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如做饭、做衣服、做事(儿)、做活(儿)、做手艺等。(3)词性不同。“作”兼名词,“做”不兼名词。从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魅力,看出汉字的讲究,看出汉字的无穷用法。作为编辑就要一个字、一个词地学习汉字的知识,研究其原委,精通每个汉字,提升驾驭文字的能力。
提升驾驭字词的能力,需要在工作中学会遣词用字。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极其注意斟酌字词。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这些虽然是古代名士精心遣词用字的典范,但其精神却堪为我们编辑所效法。在生活中,有些字词经常使用不当,人们却习以为常,但作为编辑要对这些字词进行仔细斟酌。在工作中,我们应坚持认真细致的编稿,从编校中查找、发现常见的字词错误并烂熟于心,通过长期的积累认真磨炼文字基本功,平时“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用的时候才会出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的景象。
作为编辑,要提升驾驭字词的能力,不能不掌握和了解与字词有关的国家标准。1955年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6年国家语委颁发了《简化字总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2001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264组异形词整理表》等。相关部门的这些努力为汉语言文字规范作了积极努力,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朝着通用性、理据性和系统性的方向发展。作为编辑,应自觉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政策、方针,适时提醒自己不放过语言文字错误,编辑只有熟练掌握了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国家标准,在编校过程中处理语言文字问题才能做到有据可依。
编辑人员在编校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把握语法逻辑的能力。语法是从语言表达层面提供用词造句的规律,逻辑是从思维层面提供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规律,二者互为表里,又都是寓于语言载体之中。要提高把握语法的能力,需要我们编辑人员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研究现代汉语造词造句的规则,这是防范和评改语法错误的基础。现代汉语语法虽然纷繁复杂,但只要抓住词、词组、句子这三种语言单位的性质、作用及相互关系,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逻辑是语言表达的内在依据,我们要解决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必须解决好思维层面的问题。概念不明确,就会用词不当;判断失误,就会造成病句;推理不合逻辑,就会缺少论证性,失去说服力。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朱德熙曾经指出:“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还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是通的。”[2]180提高逻辑能力,需要我们学会逻辑的方法和规则,从思维层面对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做出辨析,此外,还需要我们对逻辑错误中的概念错误、判断错误、推理错误、逻辑规律错误、论证错误等类型多学习、多了解、多把握。
编辑人员在编校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语言环境问题即语境问题,注意来稿中的每组词、每句话、每个段落、每篇文章是否写得合乎语法、言语得体,这就要求编辑下功夫学习研究语言的得体性,把握语言和语境的关系。语言学家认为,所谓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就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要符合语法关系;广义的语境就要注意区分各种场合和环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岑运强在《谈语言的得体性》一文中指出:“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言语具有得体性呢?既然得体性和情景特征即语境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说话办事就要注意区分、辨别不同的语言环境,采用不同的讲话方式。”[3]语境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语境的把握要牵涉句法、语义、修辞、逻辑等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这些语言知识多涉猎、多学习、多研究,在编校过程中逐渐形成较为敏锐的语境感。
总之,编辑工作常见的语言文字问题纷繁而复杂,作为编辑,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处理语言文字的各种能力,从而在稿件加工时,能够准确发现各种语言文字问题,并准确无误、干净利落地修正它们。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3]岑运强.谈语言的得体性[J].百科知识:19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