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岩,陈 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环境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延伸,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独立学科,其应用性、综合性都极强。本科环境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艺术设计素养、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学以致用、全面掌握现代设计技术、手段、方法以及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艺术高考的学生,传统的美术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极大。而作为设计专业,环境设计更强调对学生的空间概念、科学的理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对于绘画的技法训练以及对艺术观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的美术教育,其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临摹、写生、创作等作为教学主要的环节,而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不利于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早已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就加强有关设计基础方面的训练,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创新与创造的能力。并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如何将文化创意转换为生产力等内容也赋予其中。因此,在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一方面对现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梳理与整合,另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的途径。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鼓励教师采用方案设计、项目模拟、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与技巧,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地走上职业岗位、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应该从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为突破口,明确课程目标,梳理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建课程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较强的设计能力,较好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平台,主要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的表达与表现、设计理念的创新、实际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各种需求,也能推动文化创意转换为生产力,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课程目标,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专业,它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不仅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养,更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设计技术与技能,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环境设计学生综合的专业水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以设计理论为基础,加强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运用方案设计、项目模拟、实践操作等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与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艺术性是环境设计专业所具有的重要特性之一,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水准,以及其作品格调的高低。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传统文化的积淀不仅能成为环境设计学生其设计、创作灵感的源泉,也能丰富设计作品的内涵,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其艺术修养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专业艺术素养,这也为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传播探索出新的路子。
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要针对职业设专业,并将课程内容尽量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衔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打造学生的职业技能平台,并充分依托工作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帮助企业、市场做项目、做工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又能提前接触职业,接触岗位,增强学生的职业性。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文化底蕴丰厚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构成了当今人类文明的多姿多彩。而环境设计的核心就是“民族性”“文化性”,通过将民族的、文化的内涵赋予设计之中,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多元化,也能为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必须围绕文化创新这一核心,在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现有的办学经验,充分发挥传统设计教育领域优势的前提下,根据重新设立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围绕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包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素养,创造能力的培养,形式法则的体验,技能技巧的掌握等构建一套能体现各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在课堂讲授为中心,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真刀真枪的做项目、做工程等实际训练更是缺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改变以“课堂授课为主”为“多样化培养”的教学模式。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在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原先只注重技法的表现,如以设计素描课为例,在原先的教学中,多以临摹为主,临摹静物或临摹大师作品等。虽然,临摹是设计初学者的必经过程,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习惯了静态的思维模式,仅仅只注重技法的表现,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不会将这一些知识、经验及技能吸取为我所用,使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创作的灵感。
因此,教师应改变只注重技法的教学模式,注重技法、技能和技巧相统一。对学生进行指向性的引导,鼓励学生从临摹中走出来,从单纯的技法中去发现心灵的感受,通过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准确地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发现临摹中、写生中的不足,从而在技法、技能和技巧上同时进步。并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灵感,挖掘灵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课题式”教学是指将大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并以课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解决课题时,必须运用以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巧、方法来解决各种设计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讲解等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与技能的能力,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之目的。
“项目化”教学是指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实际项目当中,在专业人员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从初期的准备、市场调研、策划到后期的设计、施工等一系列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对某个项目整个流程的学习与参与,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要求每组学生提出一套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管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完整,但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与环境艺术设计表现紧密结合的CAD、SKETCHUP 等计算机课程,完全都要在课堂内来完成教学要求,掌握有关设计技术、技能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一定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外积极地、认真地练习、设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在不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命题设计,并组织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评析、评价与经验交流等,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巩固和累积设计经验。同时,还要充分依托校外的各类文化、创意和设计园区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有关项目、方案的设计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完成实际项目、方案的设计中提高设计技能与能力。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中,多以教师对作品的艺术感觉和画面效果来评定。然而,艺术感觉和画面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判断,它会因教师个人经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评定结果。因而,对设计方案的评价从其创意性、新颖性、独特性、可行性等作出合理地评判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评定标准非常重要,也非常的迫切。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评价,必须建立以“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各项基本专业能力的标准,通过细化职业岗位要求,优化培养过程,提升专业能力;其次,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在确保学生达到基本职业素养要求的基础上,必须具备某一个具体岗位应具有的职业技术与技能,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第三,要根据特定的职业要求,专项制订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内容及要求,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核心、以职业习惯养成为重点的系列教育,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从事相关职业相对应的适应能力。并根据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分级标准,才能有助于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必须从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为突破口,明确课程目标——“打造学生职业技能平台”;梳理课程内容,构建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培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为标准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