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新城戏的审美维度与文化价值研究

2014-08-15 00:46:05张翼飞张春城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满族新城吉林省

张翼飞,张春城

(吉林工商学院 传媒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满族新城戏的审美维度与文化价值研究

张翼飞,张春城

(吉林工商学院 传媒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满族新城戏是建国之后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而成的新兴剧目,曾经多次获得过国家级戏剧最高奖并登上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本文从文学的审美维度和文化价值的角度分析满族新城戏的成功,力图为东北文化寻找除二人转民俗艺术之外更具代表性的地域艺术表现形式。

满族新城戏;审美维度;文化价值;长白山精神

一、引言

满族新城戏是在继承了古满族的传统曲艺形式,杂糅了现代曲艺表演形式诞生的新兴曲艺种类。本文力图确立满族新城戏在中华戏剧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其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文化价值。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主要的曲艺表演形式,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宛署杂记》。满族入关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八角鼓作为朝廷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地位等同于今天的国粹京剧。满族新城戏是以八角鼓为代表的满族文化孕育出的剧种,2009年入选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剧目《铁血女真》曾获文华奖第一名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皇天后土》获得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综合银奖;2009年《洪皓》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金孔雀”综合大奖并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产品“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又荣获金奖第一名。2012年1月成功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在文化部2013年12月20日公布的“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名单中,中国评剧院等39家院团入选。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也在名单之中,成为除吉林戏曲剧院吉剧团外吉林省另一家入选的院团。

满族新城戏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对东北人和东北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在东北历史文化体系中确认满族新城戏的精神特质和精神价值,从东北当代文化精神发展建设的角度探讨满族新城戏的美学特征、人文内涵、市场效应、大众倾向、发展方向,对于当下东北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满族新城戏对八角鼓的创新性传承对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许多传统戏曲没能挡住电视、网络的冲击,剧场上座率降低,演员们收入减少,生存艰难。2010年,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会和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举行的“全国新兴剧种暨吉剧发展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上世纪60年代初,新兴剧种达64个,2010年,新兴剧种仅存15个;查阅资料发现,不仅新兴剧种,很多知名剧种,比如京剧、评剧、越剧等也都在探索市场化的道路,但并没有方案可以参照。“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之问引起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忧虑和深思。从扶余八角鼓到“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创新性传承的研究,或对其他新兴剧种甚至知名剧种有抛砖引玉的意义。

二、满族新城戏研究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维度

1.满族新城戏对东北边陲少数民族传统曲艺形式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

八角鼓是满族传统曲艺形式,明代《宛署杂记》中就有明确记载。满清入关后这种曲艺形式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广受欢迎,相声、单弦这些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就是脱胎于八角鼓。吉林省满族新城戏也是在拆唱八角鼓基础上进行创新产生的新剧种。这说明东北地域文化对中原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二者密不可分。满族新城戏在继承了八角鼓传统表演形式的同时,在戏剧表现上也融入了现代气息,精品剧目《铁血女真》、《洪皓》等都体现了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和谐共荣的主旋律精神,凸显了正能量。适应了吉林省在发展当代文化产业时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也填补了满族戏剧在中国戏剧艺术格局中的阙如。表现着现代东北文化与古东北文化具有内在承续的文化现象。

2.不同地域的八角鼓曲牌整理、比较研究

1955年,扶余文化界把两位民间老艺人唱的“八角鼓”记录下来,经过加工整理,二十七个曲牌,四十个曲目保存下来。而东昌八角鼓曲牌很多,据老艺人讲,当年流传的约有七八十个,东昌府区文化馆在1979年仅录音记谱就整理了36个。它的传统曲目也很多,大小段子和能化妆演出的剧目大约160多个,现保留曲牌70多个,传统节目100多个。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邀著名八角鼓艺人赴京献艺,录制音像资料。可见,满族新城戏所掌握的八角鼓曲牌并不完整。八角鼓这种曲艺形式流入中原后,在北京、天津、山东和云南大理、剑川白族聚居地广泛传播,结合当地文化,衍生出了北京八角鼓岔曲,山东聊城八角鼓,天津鼓书单弦,云南白族金钱鼓等多种曲艺形式。所以,有必要对不同地域的八角鼓曲艺形式进行调查、整理、比较研究,完善八角鼓曲牌,使以“八角鼓”曲牌音乐为基础的满族新城戏的声腔更为完善,更有代表性。

3.满族新城戏对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成果的艺术阐释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史研究等。研究表明高句丽属于中国古代地方民族政权,高句丽与当前朝鲜政权、韩国政权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高句丽的主体部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其分支可能融入当前的朝鲜民族。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后世的高句丽、渤海国都是扶余国的延续。现今吉林省长春市与扶余县都在古扶余国疆域内,满族新城戏作为在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戏剧,理所当然地应当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艺术阐释。

三、满族新城戏面临的困境及机遇

1.困境

满族新城戏作为吉林省地域剧种,虽然屡得国家级大奖,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使得该剧种曝光度不足,研究成果寥寥。已知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文章有5篇。《满族新城戏〈洪皓>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学学会奖》是一则报道,《绚丽多姿的吉林地方艺术之花——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满族新城戏和延边歌舞调研报告》是一篇综合调研报告[1],李靖的《满族新城戏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振兴新城戏的一些可行性建议。[2]除此之外,只有2篇对满族新城戏的传统剧目的评论。国内的研究如此稀少,国外就更不用提了,笔者在关键词为“Manchu Metro Opera”(满族新城戏)的情况下,通过proquest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jstor数据库检索,均未找到符合条件的搜索结果。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满族新城戏研究确实是我国传统戏剧研究的一块处女地,无论是从查找原始资料还是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都是比较困难的。

2.机遇

绝望中寻找希望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虽然满族新城戏研究现阶段是一片空白,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能提供一个广阔的科研空间。笔者在本文中首次提出对不同地域的八角鼓曲艺形式进行调查、整理、比较研究,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为大众所认可的八角鼓经典曲牌音乐和唱腔。满族新城戏不能只局限于反映本民族文化,同时要关注东北地域其他种类的历史文化,使新城戏更好地为吉林省文化发展服务。对吉林省满族新城戏与当代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重新透析。既在与东北古文化的联系中探讨满族新城戏的民间文化性质与娱乐文化性质,又在与当下社会文化的联系中探讨传统戏剧的社会文化性质与审美文化性质,在阐释两种文化的区别中探讨两种文化的联系。

四、满族新城戏的创新发展策略

1.名片意识

满族新城戏是东北边陲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松原市、吉林省的名片与骄傲。满族新城戏应当做大做强,走出吉林,走向世界。当地政府、国企民企和人民群众都要珍视这张名片,满腔热情地从诸多方面支持满族新城戏发展。

2.精品意识

满族新城戏使用的是中国戏剧传统的表演形式。新城戏脱胎于八角鼓,开始的表演形式是以板式为主,兼用曲牌,唱腔高亢铿锵;其后在吸纳了满族萨满音乐和宗教音乐后,在唱腔中就体现出了“萨满调”,强化了民族特征;为了增加唱腔的震撼力,又融入了“庆隆乐舞”的旋律;新城戏还注重舞蹈化的表演身段,满族传统的“跳萨满”、“海东青舞”、“弓马舞”等为新城戏的舞蹈形态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在保持地域民俗风貌的基础上,满族新城戏还应打造顺应时代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新剧目。对扶余国、渤海国历史进行深入发掘,为“东北工程”做文化与艺术注解,展现吉林省的文化实力。排演大型剧目,积极参加各种戏剧评奖,始终出现在主流视野内。

3.雅俗皆宜

如何让满族新城戏这种新兴剧种走出市场化困境,要靠雅俗皆宜。既要有能获大奖上核心舞台的大剧目,又要有能创造经济效益的满族歌舞、戏剧小品和便于传播的唱段。

4.剧目创作要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并重,扩大演出市场和旅游市场

既要反映白山黑水间满族先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题材,也要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扩大演出市场和旅游市场:送戏下乡;走向满族人口聚集的区域;使国内外的满族后裔热爱满族新城戏,成为满族新城戏的热心观众,为满族新城戏的传承发展献计献策;使热爱满族新城戏的满族和非满族观众爱屋及乌,来查干湖鉴赏渔猎文化,来扶余见证为追记先祖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达兴金灭辽而立的大金得胜陀颂碑,从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剧情中走进真实的历史遗迹。

5.坚持“长白山精神”内核

长白山是吉林省的地标,艰苦创业的精神是“长白山文化”的核心。从原来的“扶余县新城戏实验剧团”这样一个县级剧团发展为今天的“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成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在人员和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而且超常规创新发展,创作出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的作品,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为国家领导演出,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获得资助资金,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靠物质刺激,是靠敬业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就是“长白山精神”的内核。在满族新城戏传承、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要坚持“长白山精神”。

五、结语

本文对满族新城戏的审美维度与文化研究遵循了尊重历史的原则,采取历史分析、关系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四种研究方法。通过历史分析,构建吉林满族新城戏的演变历程;通过关系分析,探求吉林满族文化与东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辨识满族新城戏与其他地域戏剧的差异性,及其核心精神和本质特性;通过个案分析,选择不同历史阶段典型性的戏剧文学文本进行深入阐释。

[1]关音光,王木箫,姜学君.绚丽多姿的吉林地方艺术之花——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满族新城戏和延边歌舞调研报告[J].戏剧文学,2005,(5).

[2]李靖.满族新城戏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J].戏剧文学,2010,(9).

[责任编辑:王少林]

I236.3

A

1674-3288(2014)03-0097-03

2014-05-10

Supported by Graduate Innovation Fund of Jilin University“Value of Manchu Metro Opera culture”;吉林工商学院“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满族新城戏文化意象与价值研究”

张翼飞(1982-),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吉林工商学院传媒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东北地域文化;张春城(1960-),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满族新城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珠江新城夜璀璨
岭南音乐(2020年1期)2020-03-12 12:43:30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14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42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19-02-13 04:24:34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5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