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综述

2014-08-15 00:46孙晓慧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大学生研究

孙晓慧

(吉林工商学院 会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研究综述

孙晓慧

(吉林工商学院 会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难困境,实现理想,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本文对多年来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述评,同时提出了改进与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建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问题异常突出,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因缺乏科学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及对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形成的若干观点、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等方面,对有关研究观点进行综述,同时提出了今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以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早,内容也比较丰富,而国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注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率先在清华大学引入了“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20世纪90年代,当时人事部人事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双平、南开大学张再生、华中师范大学龙立荣、南开大学MBA课程教授程社明博士从欧美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并相继出版了相关文章和专著,主要是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推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自主择业”要求,就业指导、生涯规划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特别是2000年10月由北京市学联发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八所首都高校组织开展的“2000年大学生生涯规划”活动,受到首都大学生的广泛认同。随后国内许多高校逐渐开始增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至此国内的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经过近10年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入手进行归因思考。如任娟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1]、赵艳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黄林楠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3]、张庆强的“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4]等研究成果,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及产生的后果,研究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及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入手进行方式方法的探索研究。如王莎佳的“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探索”[5]、倪惠玲等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研究”[6]、朱福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7]等研究成果,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研究的重点与发展方向。

第三,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心理因素分析与研究。如刘晓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8]、张文墨的“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9]等研究成果,关注大学生个体人格特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着重强调心理特质因素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第四,从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方案。如徐珊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0]、刘轩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11]等研究成果,指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科学性的重要性,探讨了影响正确规划的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解决办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价值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多数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国外的研究理论,特别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帕森斯(Parsons)、舒伯DonaldE.Super、佛隆(Victor.H.Vroom)等人的理论框架,而忽视了中国国情,缺乏进行更多必要的本土化的思考。因此,当前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这一方面上来,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原则与步骤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原则、步骤的研究,国内学者充分借鉴了帕森斯(Parsons)、舒伯(Donald E. Super)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职业规划大师的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各种理论观点的精髓,在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较为科学客观的符合本国特色的观点。

1.职业生涯概念的界定

目前,理论界在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时,只是在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

陆竹,赵北平,韩平等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影响个体生涯规划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路径,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2]

赵北平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根据主客观因素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制订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确定培养培训计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目标的过程。它指明了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具有前瞻性、个性化、可调性、长期性、开放性等特点。[13]

由此可见,学者们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认识理解表述方面本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质的规定性上没有过多明显的差异性,只是有的学者在分析主客观因素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存在差异。

2.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宋长春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四原则:“择己所爱”原则,强调职业兴趣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择己所长”原则,强调个体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择世所需”原则,强调个人发展需要要服从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优先发展”原则,强调要把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作为影响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15]

3.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孙仁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持续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要分年级、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步骤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定位、具体实施、及时反馈等五个阶段。[14]

宋长春,王钰等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确定志向、自我认知、外部环境认知、职业选择、确定职业发展路径、设定目标、制定行动策略和计划、组织实施、评估与反馈等。[1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个体与社会、长期与短期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统和社会、家庭、学校、个体需求等因素的过程。

三、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影响因素

实践证明,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很重要,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性评价自己、获得相对准确职业定位、合理安排时间、综和各种有利因素全面发展自己综合能力的意识较差。据北森职业咨询公司和新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在高校毕业生选择第一份职业时,考虑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只占8.6%,66.8%的学生有所考虑但并不全面,24.6%的学生干脆没有考虑。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毕业一年后的流失率高达50%以上,两年内流失率达到近70%。[16]

1.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朱福生认为,多数大学生目前尚处于规划盲目的阶段,目标不太明确,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7]

粟晏,文学禹等指出,当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认知和评价不准确;对环境认知欠缺等。[18-19]

高国平,王泽兵认为,由于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大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健全,专职从业人员匮乏,课程设置还仅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还处于专业人才困境以及服务个性化困境当中。[20]

可见,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学生自我规划意识不足,对自身以及外部工作世界的认识主动性欠缺,而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水平和人员配备还远不到位。这些方面都是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向。

2.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张文墨认为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职业生涯认知、职业自我意识与职业个性、自我和谐水平程度等方面,强调学校应重视构建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体系,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9]

郭鑫,刘晓君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分析,认为除了个体人格特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外,客观因素对生涯规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应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价值取向。[21]

四、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方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自身认识模糊以及家庭和社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认同度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高校不积极作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具有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欠缺、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操作模式欠缺、教育实践性不足。要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目的,必须从学校入手,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

袁慧,邱文芳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要强化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聘请专业教师,开设必修课程,切实改变“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加强投入;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加深对社会及职业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建立个性咨询室等方式。[22-23]

陈德明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克服功能窄化、不够系统现象,树立全程化服务意识。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与思路引导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规划;同时要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入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引进先进的测评体系,帮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定位。[24]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改进与提升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设,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笔者建议如下:一是大学生要牢固地树立职业生涯的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适时地根据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进行调整与完善,为职业选择与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高校要构建完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并从理念、组织保障、经费投入、机构设置和实践体系等方面建立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有效实施的长效机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生涯规划教育;三是国家和政府应加大投入,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充分发挥协调、规范和调控职能,整合各方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市场需求、就业形势等相关方面的资源支持。建立健全各类保障制度,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

[1]任娟.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

[2]赵艳玲.大学生职业生涯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

[3]黄林楠.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

[4]张庆强.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现代企业教育,2008,(16).

[5]王莎佳.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8).

[6]倪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4).

[7]朱福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8]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9]张文墨.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调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

[10]徐珊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技资讯,2012,(28).

[11]刘轩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9(12).

[12]陆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3]赵北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5.

[14]孙仁玲.基于职业能力结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人力资源开发,2008,(8).

[15]宋长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

[16]中国职业规划行业快速接轨世界[EB/OL].http://www.gcdf.com/forum/xw-13.

[17]朱福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18]粟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惑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

[19]文学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9).

[20]高国平.试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难点及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

[21]郭鑫,吴薇莉,谢海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状况及影响因素[J].青年研究,2008,(5).

[22]袁慧.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23]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4]陈德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责任编辑:樊保臣]

G645

A

1674-3288(2014)03-0111-04

2014-01-02

孙晓慧(1971-),男,吉林白城人,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