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蚕种场与严忠婉

2014-08-15 00:50苏树鑫赵润之
江苏蚕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催青蚕种镇江

苏树鑫 赵润之

(镇江蚕种场 212018)

镇江蚕种场位于镇江市西郊四摆渡,是江苏省大型国营蚕种场,江苏省蚕种生产的重要基地,每年生产三级原种数量占全省生产总量的50%,普通种的生产数量占全省生产总量的8~10%,繁育的蚕种享有“铁种”之美誉。严忠婉为镇江蚕种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镇江蚕种场的变迁

镇江蚕种场的前身是1927年由夏楚白等创办的益民一场,当时以合众蚕桑改良会为中心,创办了三益场(镇江桥头)、均益场(镇江高资)、益民场、裕民场、明明场(均在镇江四摆渡)。1933年夏氏无力继续经营,由严惠宇、陆小波接办。1937年凌氏兄弟投资,建立了益民二场,由严忠婉与其表姐李昌佩共同筹备设计,并制定生产计划。由于抗日战争暴发,未能投产。

1945年抗战胜利。严惠宇、陆小波、冷御秋将益民一场与二场、均益场、三益场四个场合并,改组扩建为镇江四益农产育种场。以蚕桑为主,兼营畜牧、种植、园艺,分为四个部,下设九个分场。主要股东为严惠宇(总经理),冷御秋(董事长),陆小波(常务董事)等。严忠婉是严惠宇长女,任蚕种部主任。

1949年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四益农场得以维持生产。1952年冷御秋代表董事会向镇江市呈送“呈请将四益农场改为公私合营的报告”,此前镇江地委在调查四益农场情况后,向苏南区党委呈送了“关于四益农场土地的报告”。1952年1月苏南区党委转报华东局,接受四益农场申请,决定将四益农场由镇江市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27日江苏省农林厅顾复生厅长代表省政府来场,与场方代表常务董事陆小波正式交接,举行了交接典礼,四益农场土地、房屋、设备、人员一并交给政府,改名为镇江蚕种场。实行国营后,政府当即投资12亿元(旧币),用以恢复生产。并任用原农场蚕种部主任严忠婉为总技术主任,原农场协理沈加征为桑园技术主任,胡鲁泉为总务主任。

嗣后根据省地农林管理部门的指示,将八、九场(园艺畜牧)划归镇江市领导,六、七场划出成立茶场,归丹徒县领导,原三、四场与桥头苗圃合并成立高资蚕种场,将一、二场与四摆渡蚕种场(原私营明明场于1950年收归国营,属镇江蚕桑实验场普通部,又于1952年划出成立公国营第三蚕种场,1953年更名为四摆渡蚕种场)合并成立镇江蚕种场,属省农林厅领导。镇江蚕种场从此成为单一的蚕种生产场,走向发展与辉煌。

2 严忠婉生平

严忠婉1918年11月出生于镇江,12岁就读于镇江女子职中蚕桑科,15岁毕业读浒墅关女子蚕业学校。遵父命,先在国内实践一二年,再去日本留学,因此毕业后即到益民一场当技术员,19岁即担任益民一场的技术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严忠婉无法去日本留学,随家避难去上海,在上海致用大学(夜校)攻读农科,一年后考入在上海办学的南通农学院农艺系,攻读农科,毕业后留校任生物室助理兼助教,在校办农业中学讲课。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四益农场扩建,严忠婉回镇江,担任四益农场蚕种部主任。1953年任普通部技术主任、生产技术办公室主任,1983年任总农艺师。1987年退休,时年七十岁。1990年应邀赴海安蚕种场指导试繁原种。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举办全国蚕种场技术主任培训班,严忠婉应邀以“怎样做好技术主任”为题讲课,并主编《全国蚕种场技术主任培训班讲义》。1959年应省蚕种公司之邀,参加编写《家蚕良种繁育操作细则》,成为江苏蚕种业普遍采用的指导规范和生产标准。参加编写《中国养蚕学》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均为高等院校蚕种课首选的参考书。

1982年严忠婉主持的科研项目“春蚕新品种苏五、苏六的发展研究及应用成果”获得江苏省农林厅技术改进二等奖。1956年被中国农水工会江苏省筹委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79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6年被江苏省丝绸公司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1992年出版的《镇江人物词典》、1994年中国丝绸协会等出版的《奉献在丝绸》均载入严忠婉的事迹。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蚕种场和蚕业研究所民盟支部的奠基人。蚕种场民盟支部成立后任主任委员,后又被选为民盟镇江市委委员。

1957年“反右派”运动,受到批判并降薪。“文化大革命”受到更大冲击,1967年被抄家批斗,入“牛棚”,烧“老虎灶”,此时结交的老工人与之建立了终身友情。

1987~1989年任镇江城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曾任镇江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镇江市政协第二、三届委员,江苏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

3 严忠婉的业绩

镇江蚕种场的技术人员在严忠婉的领导下,“严字当头、细字领先、实字为本”,狠抓技术关键。提出的口号是:“一丝一毫不放松,一点一滴不马虎,一分一秒不麻痹”,重视调查记载,加强发育观察,操作处理严格细致,因此生产的蚕种质量过硬,有“铁种”之美誉。

1973年春饲养新品种正三、正四,正三发生了大量小蚕,如果盲目淘汰,则将影响收茧量,任务不能完成。如不淘汰则质量必然不合格。这时严忠婉亲自动手,协助小组将小蚕严格分离,分开饲养,精选良桑,细心处理,终于健康上蔟,合格制种,完成了任务。

1980年春蚕期,催青遇到连续阴雨低温,桑芽发育跟不上胚子发育进度,如听之任之,则收蚁后将无适熟饲料供应,后果不堪设想。严忠婉果断提出催青卵冷藏,推迟收蚁日期,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三级原种转青卵冷藏3~4天,同时结合品种性状,分别制定入库前、出库后的中间温度,掌握各品各批从见点到盛化需感受的积温,达到了如期孵化、适时收蚁的要求。

1980年夏,遭遇“凉夏”的异常气象,春制越年种保护室温达不到77℉,越夏高温天数太少,严忠婉指导蚕种保护人员进行补温十多天;在秋冬期又防止过早接触低温,采取大面积补温。这些措施对巩固滞育,提高胚子整齐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4 推广新技术

严忠婉大力推广新技术,包括早采茧、简化催青温度、少回育及三班制等。

1978年严忠婉提出简化催青温度的革新意见,主持简化催青与常规催青对比试验,取得成功,三级蚕种从此均予以实施,提高了催青室房屋利用率,简化了操作程序,很快在全省得到推广。原蚕饲育为手工操作,在春蚕期必须雇用大量临时工。多年来采用多回育(6~8),工作人员采取三班四段时间进行操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劳动力紧张,以致养蚕季节工招工困难。为此严忠婉率先安排由一个小组试行一班制少回育(三回育),试验取得经验后,及时在场内与农村原蚕全面推广。少回育在技术掌握上,必须精心饲养、加强发育观察,提高工作质量。掌握蚕儿发育阶段的不同,恰当掌握给桑量,特别在五龄盛食期一定要达到饱食,并须做好补给桑工作。各龄掌握蚕头均匀,不可过密,适时分匾,在一、二龄采用有孔薄膜全包覆盖育,三龄则上盖下不垫,四龄在餉食时,因用剉桑(切大三角叶),在第一、二次给桑后,仍用薄膜覆盖短时间,以防桑叶过早萎凋,导致蚕儿食桑不足。实践证明,少回育节约了用桑与劳力,有利于减少遗失蚕、伏□蚕。只要掌握好技术关键,蚕儿同样能发育良好,眠起齐一。同时抓好后期管理,仍然可以获得丰产丰收。

5 重视培育人才

1958年镇江蚕种场办蚕桑职业中学招收58名学生,严忠婉贯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办学方针,大多数后来均培养成为中坚力量。1983年江苏省蚕桑干部训练班在镇江蚕种场成立,严忠婉作为蚕种场总农艺师兼任训练班副主任,担任一些专题讲课。尽管工作繁忙,仍不辞辛劳,认真讲解,学员受益匪浅。

镇江蚕种场历年作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和安徽农学院蚕桑系学生的实习基地,每年均有学生来场实习,总计超过五百余人。学生来实习蚕种浴消工作,严忠婉将浴消工作的计划安排、技术关键等先行讲解,让学生心中有数。随后在各道工序中,亲自示范,再让学生具体操作,使他们既理解蚕种浴消工作的技术关键,又学会各道工序的具体操作,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上世纪60年代,湖南长沙农业学校教师靳永年来镇江蚕种场进修学习,为期70天,严忠婉热情接待,悉心指导,全力帮助,靳永年表示“既学到了许多技术经验,提高了管理水平,也丰富了教材内容,满载而归”。他们之间建立了深情厚谊,五十多年过去,至今仍经常电话问候。

改革开放之前,外国友人被视为“外宾”,接待“外宾”在当时非常难得而且光荣。1961年秋蚕期,阿尔巴利亚派员来镇江蚕种场学习蚕种繁育技术,由严忠婉负责接待主讲,不厌其烦,历时50天,阿方人员满意而归。1963年春蚕期缅甸派员12人,秋蚕期派员11人,来镇江蚕种场学习蚕种繁育技术,严忠婉一如既往,详细讲解,获得好评,镇江蚕种场也赢得声誉。1982年春蚕期间,日本神荣株式会社育种专家松本茂来镇江蚕种场讲学,四川、山东、广东及江苏20人听讲,严忠婉全程负责此事。

严忠婉终身未婚,毕生从事蚕业,耄耋之年仍旧关心我国的蚕桑事业的发展,期许“愿我千秋业,辉煌日益兴”。

猜你喜欢
催青蚕种镇江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不同催青条件对两广二号原原种产卵成绩的影响
桑蚕种催青中死卵的发生与防治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