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研究

2014-08-15 00:43卢富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唱法声乐民族

卢富强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诞生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并不断地演变与发展,具有强烈的传承特征及延续性特征。在民族声乐艺术中,人们可以欣赏到戏曲、曲艺等综合性艺术范围内的多种声腔、板式以及曲牌中的曲目,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声乐的风格较为特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审美价值很高[1]。但是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唱法单一、缺乏审美内涵、不具备浓烈审美韵味等问题。为推动民族声乐的长远发展,应丰富表演形式及内容,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在日常声乐研究活动中提升审美内涵,进一步丰富民族声乐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一、民族声乐审美的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民族情感、音乐风格、语言和审美观等。民族声乐艺术有着独特的旋律,传达了特殊的中国韵味。从声乐艺术美领域的创造性来看,民族声乐艺术属于综合美的创造,有着非常清晰、准确、独具一格的歌唱语言,深刻地表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民族声乐要求“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借助声音来传达感情,其艺术魅力及风格涵盖了韵味、情感、语言等内容,组成了民族声乐领域中特殊的审美感受、标准以及听众的评价[2]。

二、民族声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极大地影响到民族声乐领域的拓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少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日趋丰富多彩的外来音乐样式,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日益增加。在这些地区,民歌的表现大多是在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宗教仪式中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民众观念的日趋变化,此类大型活动逐渐减少,且商业化痕迹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声乐的质朴性及原始性也逐步消失,民族声乐的持续发展遭遇到了生存危机。

(二)民族声乐认识的模糊

随着审美观念的改变,大量的民族声乐表演者对民族唱法的认识不准确。演唱者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而且不懂追求声乐艺术的个性及审美判断,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民族唱法中的特殊风格;部分演唱者误解了民族唱法的思想和理念,认为传统的唱法和时代发展不相符合,民族声乐已经过时,没有认真分析歌曲中特殊的民族特色。

三、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现代社会的文化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审美标准,民族声乐审美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3]。声乐艺术的单一性特征已经不再是时代主流音乐的特征,相反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以及民族声乐领域的百花齐放现象,成为民族音乐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改变和影响了传统声乐的观念以及审美意识。从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要继续依靠群众来发展和创新多种类型的唱法,还要全面地综合多种唱法,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因此,民族声乐表演者要在该领域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民族风格及特色的声乐作品,不仅要保存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作品与唱法,还要在创作、表演、欣赏等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鼓励、支持以及引导不同民族和唱风的声乐艺术的创作,让民族声乐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二)创造古今融合的美学取向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通常都比较注重表现过程中的字正腔圆、讲究韵味等。长期以来,民族声乐艺术的地位和重要性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学取向成为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在继承及发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领域美学特点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声声乐艺术中的表现方法及表演形式,例如讲究共鸣、良好的呼吸支持等,更好地协调旋律、结构、和声节奏以及配器等,从而不断缩小中西民族声乐艺术领域的差距。

(三)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形式

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真正把握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以及民族性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声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艺术审美倾向,展现出丰富和完善的声音表现力[4]。也只有这样,民族歌曲才能真正具备自身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建设方面,要构建起富有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且要保证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的民族声乐唱法和作品。此外,还要不断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理论基础。

四、声乐教育与民族语言的融合

汉语的发展跟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存在较大的差别,汉字是单音节,且涵盖了声母和韵母,而且部分汉字还有复合、声化韵母,字的音调也是高低不同[5]。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具备了音乐性以及美学特质。在高校开展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从汉字实际出发,不仅要练好五个母音,还要按照汉语发音的特征,重点训练辅音以及带词,将汉语的特征、民族风格、声乐技能的心理、音乐技巧的训练等内容全面地融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民族声乐更为关注“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这也成为民族声乐作品在歌唱过程中的基本范式,是歌唱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理念。

在谈到“字正腔圆”方面,很多人认为这是老生常谈的事情,应该局限在戏曲和曲艺中,从而不关注这些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声乐作品歌唱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唱声不唱字、重声不重情等情况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准确清晰可以塑造具体的、逼真的声乐艺术形象。如果在演唱过程中连字都唱不清,将很难借助民族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感染听众[6]。因此,民族声乐教学要强调每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声音线条,再真实、具体地表现每个字的特征及相应的语言风格,清楚、真实、收放自如地演绎作品内容,从而吸引及打动听众。从声乐发展来看,字正和腔圆的关系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点的声乐演唱都不是完整的。应尚能先生是中国最早学习与研究传统声乐的艺术家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总结出“练唱应从字入手,以字行腔,有字就有声”这种结论性观点,将字正当成腔圆的基础,这样才能关注字正。腔圆要以字正为前提,这样才能形成腔圆。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好字正腔圆,就要将字当成前提,字为基础,才能谈论腔的内容,如果连字都没有,将不存在腔与歌唱。因此,在演绎歌曲的过程中,要关注字词的重要性,先关注词,再注重曲。此外,从发声过程来说,先关注字再形成声,这是传统的“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与乐器相比,歌声能够深入人们灵魂以及富于表现力的原因就在于歌声可以直接在语言中咬字发音,这样就更容易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

民族唱法中的行腔是必不可少的的关键内容,行腔和文字、声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7]。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全面衡量学生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标准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声随字转、以情润腔、字正腔圆。民族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演唱风格,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将西洋发声法中的共鸣技巧与民族唱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声、字、腔、味中被赋予全新的音乐形象,然后再根据各种艺术的具体要求,不断注重力度变化、情绪变化以及速度、共鸣腔体的声音调节、行腔中的声音变化、节奏的变化等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借助生动、美妙的音乐语言来进一步表达以及展现歌曲中浓厚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辅助教师完成相关声乐作品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和技巧,规避在教学过程中的“千歌一曲”以及“万曲一腔”等现象。

五、结论与反思

民族声乐在艺术审美方面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还在很大程度上密切联系着时代的发展脉搏,体现出人们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思维和水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俗传统。每一个民族的演唱风格与技巧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提升民族声乐的艺术水平和发展层次,声乐教学应该朝着多元化及综合化的发展方向,保持和发扬民族声乐的传统优势,在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科学唱法的过程中,丰富和改进民族声乐教学、教育体系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美表现和发挥出来,改进和完善民族声乐领域的演唱艺术体系,从而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点。

[1]梁娜.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J].大舞台,2013,(3):81-82.

[2]徐敦广,王志华.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6,(6):139-145.

[3]滑静.略论当代民族唱法音色审美的多元化发展[J].中国音乐,2011,(4):193-196.

[4]刘雪梅.浅论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J].中国音乐,2007,(3):158-160.

[5]僧文莉.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思考[J].大舞台,2013,(2):94-95.

[6]吴艳.民族声乐审美取向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158-159.

[7]杨忠.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困境与出路[J].前沿,2009,(13):83-85.

猜你喜欢
唱法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