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霞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赛音布,字九如,号岸亭,官吏部笔帖式,改步军校,以荐入实录馆。著有《宜园集》、《溯源堂诗》。据李锴《溯源堂诗序》载:“十余年,别就亲故求其遗,卒不得,惜哉。岁癸亥五月,督漕顾公用方来,读其诗曰:‘可传也。’”[1]157推知赛音布卒年当在乾隆癸亥(1743 年)之前的十年,即雍正十一年(1733年)左右。与赛音布交往密切的沈用济,约康熙十年(1671年)前后在世;为赛音布诗集作序的李锴(1686-1755),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卒于乾隆二十年。由以上信息,可考知赛音布生活的大概时间,即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
法式善评赛音布:“岸亭诗不涉险怪,不蹈浅率。五言混成,非徒以新警见长。与沈方舟、刘东郊酬唱。方舟称为劲敌,东郊称为老将,庶几不愧。每构思,木形灰色,钩深诣绝,穷夜涉旬,一字不安,其稿立毁。身历边庭,故其赠人出塞诗,能写河梁之苦,军中之豪,几欲与崔司勋、岑嘉州埒。”[2]491-492可见,赛音布诗以五言见长,边塞诗尤其著名,成就与崔颢、岑参相匹敌,创作方式却是苦吟式。李锴在为赛音布诗集作序时最先点明了他的苦吟。沈德潜论及赛音布,亦赞同法式善观点,他说:“边庭诗每多拟作,九如身历其境,故于赠送人出塞,尤能传出沙漠之苦、军中之豪,几欲与崔司勋、岑嘉州比埒。”[3]1127
赛音布当时诗名非常大,李锴渴望与其一遇,屡次寻访,却终未能如愿:“他日,物色之不遇,再三,卒不遇。无何而九如死,嗟乎,锴竟不得与九如遇矣。”表示了深深的叹惋。李锴多方搜集其遗诗,赛音布去世十余年后,即乾隆癸亥五月(1743年),漕运总督顾琮在李锴处读到赛音布的诗作,立即答应出资刊刻,《溯源堂诗》遂流传于世。赛音布的诗歌究竟传达出怎样的情感、体现了怎样的风格,而获得法式善、沈德潜二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而使李锴甘心花费十年左右时间费心搜求赛音布的遗稿呢?
张佳生在《清代满族诗词十论》中曾指出赛音布诗作为铁保《熙朝雅颂集》、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徐世昌《晚晴 诗汇》等诗歌选集所收录,但不甚详细。具体来说,《清诗别裁集》收录《赠吴四师牧》和《杜晓峰出塞》2首诗;《晚晴 诗汇》收录《赠别沈方舟》、《野店》、《秋日过万枫庄》、《重阳后一日独酌》、《秋郊》、《早秋有客过访村居》6首诗;张菊玲、关纪新、李红雨辑注《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收录《寄友》和《同陈铁城话旧感吟》2首诗,可见,在汉族及其它族群身份中所编选的清代诗歌选集中,赛音布诗作均为后世所认同,占有一席之地;但收录最为全面的当属满族学者所编选的清代诗歌选,如《熙朝雅颂集》收入其74首诗[4]761-772,《白山诗介》收录25 首诗[5]16,71-74,222-227,342-344,除去重复,笔者目前能见到的赛音布诗作共84首。
祝注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论及赛音布的边塞诗,提到沈德潜对赛音布的称许。[6]191
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从赛音布身居下层官吏,五次出塞的经历写起,把赛音布终生不得志的感慨与壮心未泯的矛盾阐释得比较清楚。这样的遭际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张佳生最突出的贡献是概括赛音布的诗风,给予其文学史定位:“他的诗歌形成了苍老沉郁、慷慨悲壮的风格,他也因此成为乾隆年间诗坛上北方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7]65尤其突出其诗歌在清代诗坛中的价值。
姜朝霞《晚清军旅诗研究》,主要分析了赛音布的两首诗,《赠吴四师牧》,描写了一位年届七十的老将英武健壮的形象,即便是已到古稀之年依然志在千里,令人异常敬佩。《送杜晓峰出塞》,诗中描绘了塞外阴冷险恶的自然环境,对朋友此行充满了不舍和担心。[8]34
由上可知,目前有关赛音布的研究,以张佳生为代表,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指出了赛音布诗歌的苍老沉郁、慷慨悲壮的风格特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赛音布诗歌既具有主导性内涵,又具有复杂的多样性的风格,这种主导内涵和多样化的风格是由其特定经历和时代精神所决定的。
铁保《读乡前辈遗诗感赋》评价赛音布诗作:“破屋老风雨,伤哉阮步兵。万言真倚马,五字竟长城。家计文章误,功名老病轻。茂陵遗稿尽,金石久无声。”[9]310伤感赛音布身世如阮籍,赞扬其像刘长卿一样长于五言,如司马相如关心国政,然却屈沉下僚,贫病交加。他的诗作中充溢着浓郁的悲愁。李锴序云:“九如日事啸歌,每构思,木形灰色,钩深诣绝,穷夜涉旬。一字不安,其稿立毁。”[4]761揭示了他苦吟创作方式,恰恰说明赛音布诗作蕴含的深广悲愁,以及悲愁中交织的执着与渴望。
《杂诗》17首,这组《杂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细读却可以发现作者充溢诗中的愁情和悲伤。诚如张佳生所说:“首首沉郁而凝重,比兴寄托之意甚浓,如第六首……从内容上来看这些诗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悲愁心理。”[7]66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愁呢?这首诗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彷徨和孤独。在北风呼啸、霜雪遍野的凄冷日暮中,主人公出门,四望萧条,泪落如雨,积蓄了太久的忧伤无法排遣,“荒途不见人,浩歌泪空洒”,再沉痛的悲哀都是无济于事的。主人公多次落泪,反复提及悲伤的情绪。第二首,“悲鸣怀苦心”,“疒每然沾我襟”,“叹息成悲吟”,悲伤似乎是他的主导情绪,弥漫在整个空气中,让读者一起沉浸其中。第三首,将自己的灵心蕙质,将自己的襟怀浩荡寄托在幽谷的芳兰中,随时准备着大展才华。只可惜时光渐逝,一生还能有多长时间用来等待和坚守?“朱夏倏已徂,是鳥鳥ュ人鸣何悲”,原因就在这苦苦的坚持中,“岁暮倘不来,孤英能久持?”第四首,为了理想,他宁愿忍受长时间的煎熬、挫折和不公正的待遇,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寄忠心于明月,“岂不畏沾湿,为子无晨夕”。第五首,借悲鸣的大雁,来表达不畏艰难的决心,因为心系天下,实难割舍,“岂不罹艰辛,叔心焉怀稻梁”,但现实的风刀霜剑却时时相逼,“顾之民内伤”。第六首,将衷心寄予美人,希望晨风能为我传达拳拳之意,无奈“晨风中道息,凝睇泪氵丸澜”。自己的心思再次遇阻,“已矣复何言”。第七首,想象着自己是江汉游女,能够遇上倾心的人儿,想象遇合的美好,“邂逅解环佩,欢情一何深”。只可惜,这一切只能在日复一日的想象中难以实现,如《边城》中翠翠的等待,也许明天会来,也许以后会来,也许永远都不会来。实际情况往往是令人忧伤的,“美人独不来,悠哉迟暮心”。第八首,抒发有志不得施的悲苦,“匣中有素琴,三岁不得发”。第九首,以“关关双鸣禽”为喻,慨叹世间的崎岖,“忽与惊飙遇”,惨不忍睹的情景发生了,“众雏未长成,飘毁在中路”,就连哺子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现实的残酷让他不禁想起自身的处境,“睹物感余衷,悲涕零如雨”。第十首,主人公仍然对再次遇合念念不忘,他上下徘徊,不停地寻找机会,“肃肃云中雁,戢翼鸣徘徊”,渴望“祗役赴沙场,仆马相因依”。但此情一直没有机会倾诉,“山海日悠迈,抱情当语谁”。心中的凌云之志一直鼓舞他去追寻,“虎啸谷风振,龙跃天云飞”,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种抱负,终有一日能够尽情施展,“寸心苟不渝,会合会有时”。第十一首,再次回到现实,“徘徊野水侧,伊谁知我心”。第十二首,他终于明白“孤云不可托”,却也无法阻挡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所思焉可忘”。回到现实,“驱马登古堙,延伫以彷徨”,照应第一首“怀忧自古昔,驾言聘吾马”。第十七首,自己的才能与现实的不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内心被这种不平折磨得伤痕累累,“微官此淹留,岂日无欢娱”。这一组诗,将主人公的追寻、渴望与坎坷、不遇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愁情显得愈发深广,而愈能引人读者强烈的共鸣。
《偶成》将身世之感一并打入诗中。“娱老看儿女,抒怀托啸歌”,诗人忍不住发出啸歌,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传至统治阶级的耳朵,实现自己的理想。回首多次戍边的穷居生活,饱尝人间五味,却仍旧一事无成,“回首饱经过”。《偶感》是作者直抒胸臆的作品,开篇即以“疾病真归老,诗书似恋穷”,牢牢抓住读者,无法实现理想的悲愁再次袭来,这并非“偶感”,而是时刻难以放下的悲哀。诗人穷愁潦倒,“问天声易咽,乞食语难工”,这种境遇又怎是呜咽悲鸣所能解决得了的呢?沦落到乞食的地步,却难以张开嘴。颈联“莽莽秋城暗,寥寥晚巷空”,“莽莽”和“寥寥”,将稀疏、寂寥感呈现得欲加明显。又有谁能够明了我的哀愁呢?《重阳后一日独酌》,重阳过后,朋友纷纷离开,或者,即使重阳,也是独自一人饮酒。“沧海风波多阔,青云鬓发苍”,白发渐多,仍然执意进取,作者援引“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典故,说明自己已萌生了许多退意,即使是三径的小路,其间也是意味深长的啊!这说明,作者的悲愁还是在于功业未成的苦闷,他还是无法摆脱实现理想的渴望。
《今日》写出晚景的萧索,“发白初成隐,心灰欲半苏”,面对隐居的农夫生活,心灰意冷的情绪似乎得到了缓解,“荷锄还自笑,今日始农夫”,无可奈何的笑容,让人愈发感觉到作者的悲凉与感慨。《岁暮杂诗》,回首七年飘蓬一般的生活,在岁暮倍添一份凄凉。虽然前路崎岖,仍然抵不住诗人的万丈豪情,“固知高路腾天马,试看晴空掣皂雕”,仍然一试身手。想起江淹与霍去病的功业,心中再次升腾起建功的激情,“彩笔宦齐江记室,白头名隶霍骠姚”。而这种迟迟没有结果的追求,离诗人越来越遥远,“狂歌醉舞情真苦,海碧山青梦转遥”,情愈真,痛苦愈浓。《冬夜同沈方舟作》,这首诗将身世之感并入其中,“薄宦拌三黜”,多次被贬,屈居下僚,再多的才华也只能付诸流水。因此,面对老友,他只能一次次诉说心中的悲凉与愤慨,“感时兼恨别,不放夜轺行”,将自己的愁情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或许能减少些内心的苦痛吧。
《同陈铁城话旧感吟》、《晚出东门门口占》等诗,也倾吐了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悲愁,这成为贯穿赛音布诗歌的一种主导性情感与心态,也是当时众多如赛音布一样的旗人的共通情感。
人生是由许多个瞬间构成,这些瞬间令诗人情感得以充分爆发,在传统诗歌主题中,离别总是浸润着伤感悲愁;秋季,万物萧索,也容易触发人们的悲愁;而清秋离别,更是典型的凄清场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赛音布与沈用济相交多年,友谊深厚,每次离别,都显得尤为感伤。《赠别沈方舟》,这首诗中明明知道“聚散不可常”,却还是化用《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寓意来安慰沈用济,飞禽走兽尚且想念故乡,何况人呢?只好命酒,享受片刻的欢娱,“晤言心彷徨”。接着用对举的手法,表达会合与离别带给人的不同体验,“会回人自好,离别人自老”。真不巧,“仰瞻双飞翼,颉颃向晴昊”,晴朗的天空中,成双的鸟儿在自由翱翔,而我的朋友啊,我们却又要天各一方,这离别的岁月,将要如何来面对呢?
《秋日沈方舟来访同赋》,这首五律渲染了秋日重逢的萧条,“城夕秋声满,楼寒雨气深”,一个“满”字,营造了浓浓的秋意,一个“深”字,把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气氛展现出来。老友重逢,自身却遭遇艰难,漂泊类转蓬,“艰难从役地,慷慨别家心”。短鬓在秋风的吹拂下,更显得凄凉,“同君作楚吟”,一样的悲伤,流溢在笔端。《秋日宜园宴集,寄沈方舟约西郊看山》,这首七律写出自己和好友沈用济日渐衰老,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白发故人稀见面”,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五陵冠剑满长安”,不觉加深了岁月渐老、功业无成的愁情,“愁中马走三年急,老去悲逢一日宽”。结尾却化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诗句宽慰自己,“野阔天清正好看”,目光还需放得更远一些吧。让人感受到诗人身上流淌着非比寻常的坚韧,而这种精神,也激励着身处逆境的人们。《沈方舟再过宜园同赋》,这首七律写老友沈用济再次造访自己的宜园,回首相思路漫漫,不禁黯然销魂。从青年到老年的友谊,显得更加珍贵,颔联“白发再来敦友谊,沧江未去恋君恩”,将二人友情的真挚和对理想的孜孜以求写得尤为动人。尽管外界有太多的变幻,“风连朝夕寒初厉,日没西南影易昏”。幸好,留得青山在,“汝病幸强余尚健,任烧高烛照倾尊”,尽管怀才不遇,但诗人仍能用理想支撑起他心中不灭的信念。
《九日同人西山登楼》,最让人震撼的是颔联,“悲风振大壑,冷日抱回风”,一个“振”字,烘托了大风摧枯拉朽的气势,一个“抱”字,将日落时分的阴冷浓重显示出来。再看同人的容颜,“形容各老苍”,还是一醉酬重阳吧!《新秋商彝招同诸公西郊野亭宴集》二首,悲壮中充满了豪情。第一首点题新秋野集,“细柳渔梁外,墟烟漠漠生”。第二首将新秋开阔的场景展现出来,“渺渺川原阔,人家历历开”。“牧笛凉云度,渔欢返照来”,这次宴集,不但看不出愁情,反倒有许多欢欣鼓舞。可见诗人心中的理想激励着他的前路,只要还有豪情,即使到了秋天,又有何妨呢?何不趁着秋天,再一次为理想寻找实现的机会呢。而这种精神,也成为赛音布诗歌愁情中的点染,让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他的苦与愁,他的追求与失望。
《九日钟匪莪、刘东郊约登德胜门楼》,充满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抒发了豪迈中的悲凉。开头交代了时逢秋季,白发催生,愁绪纵横,点明了此刻的心情。接下来解释形成这种“愁绪”的原因。虽然少负大志,颖落出众,仍落得“飘零卧蒿草”的际遇。再看故旧,一人歌一人笑,向我走来。滚滚红尘中,你们可还好吗?我的这两位朋友意气正高昂,“钟老不知老将,刘郎发兴忘艰难”。接着作者展示了充满豪情的秋景:“云树平看碣石开,波涛左顾桑乾走。野旷天空鸿雁来,老仓鸟鼓翅号其侪。飞沙激浪相荡触,但见悲风飒飒千林摧”。这幅壮阔的秋景,让诗人既感受到了振奋,又不禁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伤,用一句“悲风飒飒千林摧”,就把壮阔变为悲壮。“百年几度重阳会,一尊复与诸君对比”,重阳相会非常难得,还是抓住机会,举酒痛饮吧。今晚不醉不归,“石倒梯翻亦醉归”。
《别鹤吟赠刘东郊》、《赠刘生》、《暮秋送东郊旋里》、《送富东有》二首、《寄友》、《将归田庐,留别城中诸子,兼订见访之作》、《将赴三河留别苏颍士》、《击柝歌送苏颍士归涿鹿》、《寄颍士》、《冬夜赠苏颍士》二首等,这些悲秋、离别之作,充满着悲愁、凄苦,然而细细品味,却又涌动着涓涓的昂扬与豪放。
赛音布诗歌以悲愁为主导风格,然其诗绝不是低徊,而是悲愁中有昂扬,悲愁中寓豪放。
《赠沈方舟》,诗前小序为:“时沈方舟有天津之游。”这首七律跃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诗人情绪的直接外放,“艰难老态酬知己”,自己才是多病多愁的身,而老友即将要去的天津,“朱门虽好亦天涯”。第三联的对句似乎充满了希望,“及时梅发香须早,得路鸿飞翼未迟”,一个“须早”,对上一个“未迟”,让读者看到了诗人的期待,梅花也早早散发出它媚人的幽香,鸿雁遇到适合的路途,千万不要迟迟不动身。他像是告诉自己要趁着还能报国的岁月,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在蹉跎岁月中,仍然不放弃希望,这也正是诗人坚忍不拔之处。《晚归》回忆浮生,天气已晚,自然界渐渐归于平静,“日沉宫树静,灯散市桥明”,不安的是诗人那颗仍欲施展抱负的心灵,“景山墙外路,独与暮鸦争”。《赠吴四师牧》:“少小负奇气,长为边塞游。合围秋射虎,聚宴夜椎牛。几夺匈奴帜,曾分天汉忧。即今年七十,不肯解吴钩。”笔底豪情,直冲云端,从小到现在,一直渴望在边塞实现抱负,而今已到古稀之年,仍不能解下吴钩,还想继续为祖国浴血杀敌。
《雪桥诗话》卷四第25则收录赛音布的两首诗:“赛岸亭《废寺》云:‘佛光存草莽,僧貌集风霜。’《落叶》云:‘可怜初着地,不肯竟随风。’李铁君谓其每构思,木形灰色,钩深诣绝,穷夜涉旬,一字不安,其稿立毁,诗之得于苦吟者也。”[10]207-208《落叶》的颔联,“可怜初着地,不肯竟随风”,也是杨钟羲精心挑选的佳句,既体现了落叶的形态,落地的那一瞬间,它仍然不肯向命运屈服,不甘心随随便便就跟随风儿一起漂荡,突出了落叶可贵的精神,也将诗人执着追求的品格呈现出来,将诗人的志向寄托于落叶,身世虽然充满了漂泊动荡,但是仍然不能改变他的理想和抱负。《雪桥诗话三集》卷四第69则:“《忆沈方舟》云:‘掉首去三载,缄封一慰余。晨犹健饭,子女且穷居。白发老无恙,青山归有庐。独怜尧舜世,虚拟治安书。’格高气厚,逼近唐贤,不独赠人出塞诗与崔司勋、岑嘉州比埒,如魚孚溪尚书所云也。”[11]1631可见,杨钟羲选取有代表性的诗作表现赛音布诗作“格高气厚”的特点,显示赛音布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赛音布诗以悲愁为主体格调,这是因为他长期任底层官吏,有志难伸。李锴《溯源堂诗序》介绍了赛音布的家世和崇尚:“九如,姓耶格,名赛音布。祖大宗伯。父库部员外郎,博综群书,号纳五车,九如虽不显,能嗣其遗风云。”[1]157这说明赛音布能继承祖父遗风,崇尚学问,并在对学问的求索中,坚定了自己立功的人生追求,虽然一直不遇,却又能正确对待这种不遇,仍然试图积极地改变自己的这种境遇。这正是赛音布诗歌带给读者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启迪。
据《八旗通志》载,“八品官赛音布”[12]1078,笔帖式考核获得“政勤慎”[13]93的评语,后曾任管领,“赛音布缘事革退”[14]99,抱负长期得不到施展,贫病相仍,故其诗以悲愁为主要格调,但其性格中又有倔强、乐观成分,故虽沉沦下僚,却仍不坠青云之志,诗歌中常常蕴含豪放之气。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同乾隆时期昂扬的时代气息正相吻合。
通过对赛音布诗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赛音布诗作的悲愁具有丰富的内涵,无论是登高的愁情,或是悲秋的愁情,还是岁月蹉跎的愁情,又是天各一方的离愁,都可归因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更为难能而贵的是,愁情中的奋发和执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强大的精神力量。故其沉郁中有昂扬,如杨钟羲所评,“格高气厚,逼近唐贤”;他悲壮中寓豪放,又使他取得了与崔颢、岑参比肩的资格。正因如此,赛音布才成为清代康雍诗坛北方诗派的代表诗人。
[1]盛昱,杨钟羲,辑,马甫生,等,标校.八旗文经:卷十八(影印本)[M].沈阳:辽沈书社,1988.
[2](清)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3](清)沈德潜,等,编.清诗别裁集(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清)铁保,辑,赵志辉,等,点校补.熙朝雅颂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5](清)铁保,辑,李雅超,点校.白山诗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6]祝注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7]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8]姜朝霞.晚清军旅诗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清)铁保.惟清斋全集(诗钞卷三)[M]//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杨钟羲,撰,雷恩海,姜朝晖,校点.雪桥诗话全编(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1]杨钟羲,撰,雷恩海,姜朝晖,校点.雪桥诗话全编(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2](清)鄂尔泰,等.八旗通志(第二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常越男.清代考课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李洵,赵德贵,周毓方,等校点.钦定八旗通志(第一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