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红
(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一直都很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建设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从五四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通过采取各种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发挥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之转化为中国人民革命的巨大力量。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这是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从大文化的角度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相互协调、互动互容的系统结构,并且以批判和重构的创造性综合,描绘出了文化蓝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方向。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新文化,就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1]。他认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具有本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这种文化既要表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同时又要从社会发展的全局把握,形成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所谓科学的,是指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坚持科学,坚持真理。所谓大众的,是指这种文化坚决反对为少数统治者服务的封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式的文化,它不是为少数人所得的文化,而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它要为广大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新中国的建立,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社会需求。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2]他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及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实是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我国文化建设也兴起了新高潮。然而,由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冒进的“左”的思想,并且在这种错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使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这也说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线,在扬弃的过程中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文化转变和上升为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精神文明则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它表现为人类思想道德的进步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正是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合二为一才构成了完整的世界,才使得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希望无限。在漫长的人类进步史上,人类既追求物质文明,也追求精神文明,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如果哪个民族只追求物质文明而放弃了精神文明,那么这个民族的文明也不可能长久。物质文明是基础,没有辉煌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产生灿烂的精神文明。然而,如果没有灿烂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也必然趋于衰败。古希腊、古罗马的衰败,都伴随着精神上的颓靡,道德上的沦丧和政治上的腐败。中国历代王朝由兴到衰的历史,也都是由一个从励精图治到腐化颓丧的过程相伴随。
社会主义优越于历史上的任何其他社会制度,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不仅能够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还能够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认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物质文明是硬道理,精神文明是软任务”的思想偏向,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的只能靠积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3]因此“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文化的建设,两者没有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由此造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追求剥削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和行乐主义等不健康现象在社会上泛滥。这些现象的泛滥败坏了社会风气,妨碍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因此,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这个培养目标既注重培养提高“四有”新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更注重培养提高“四有”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其实,邓小平始终把文化建设看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要发展经济、大幅度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要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在广大青年中间确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要用物质文明来证明,也需要用精神文明来证明,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来吸引人。
正是由于贯彻了邓小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纠正了文化建设上的“左”的指导思想,遵循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一次从综合国力建设的高度探讨了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提出了先进文化的建设理论。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他明确强调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这是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作出的高度概括。
其次,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到了“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高度。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能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6]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7]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我党立足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开始从更宽广的视野审视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因此,越要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越要注重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最后,提出了“四以”方针。江泽民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8],江泽民提出的“四以”方针,从文化层面进一步阐述了文化对人的世界观改造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要指导思想。无论是理论武装、舆论引导、还是精神塑造、作品鼓舞,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文化建设中,理论要科学,舆论要正确,精神要高尚,作品要优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从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服务。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应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升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
在2006年的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9]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0]这说明我国也开始通过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来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等的吸引力,核心是一个国家价值观的吸引力。因此,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1]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2]
从2006年文化软实力出现在国家文件报告中至今,一直在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反映了我国对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深远战略眼光,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3]从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的论述,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有力促进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664,706.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40.
[3]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1,28.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8,367.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57 -158.
[6]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7.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 -18,3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08.
[9]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1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24.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13]习近平.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EB/OL].中国新闻网,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