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然 陈香玉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在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大格局中,文科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高校的文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更为突出,文科人才培养的困境,几乎已成为关乎此类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瓶颈。地方高校同样是人类文明、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基地,培养多用型文科人才,变文科为一种特殊的“技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重要的目标取向。现有文科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地方高校把区域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学主向,包括文科在内的所有专业都把益地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重中之重,显然是一条极富前景的必由之路。
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三低”,地方高校现有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多年来的闷头过日子闭门造车,使学生知识结构呆板,实践素质低下,创新能力不强,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以地域性为核心特征和竞争力的的地方本科院校守土有责,理应把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生命线。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一些高校特别是文科教育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甚至做不到“差强人意”。
(一)背离益地人才的培养方向。我们重视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重视地方高校的“个性”,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追求地方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高校理应完成的光荣任务。“基于学校类型和功能的区分,地方院校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建设不能不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二是地方对若干新的人才需求的变化,三是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需求。”[1]目前诸多地方高校的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依然模糊,不大理会学生偏薄的知识基础,不均衡的能力和素质发展,还有本地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埋头办学,不计东西,致使招生、教学、就业都陷入一种尴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高校文科向益地能力培养倾斜责无旁贷。
(二)不能瞄准市场,依然好高骛远。“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市级城市,往往是区域内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地方特有的政治、经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环境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2]这些高校旧有的教育观念已跟不上益地人才培养的脚步,做不到注重思维训练,也做不到使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组织教学,以有利于益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有意识地开展课题教学、专题讲座、情境模拟等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跨文化跨学科的“越界”能力,使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由广博向专深发展。如今的文科人才要有特长、会创新、有个性、做通才,“不仅在本领域有一技之长,还能应付其它相关领域,达到宽博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专业技能的统一,自觉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3]。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全方位、全过程渗透益地服务内容。
(三)惯于墨守成规,评价体系陈旧。地方高等学校大都未能及时了解本地各方面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及满意程度,以便及时调整与改革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培养过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都轻视来自地方的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也很难完成为地方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而人才培养模式先进与否,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实践教学乏力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地方高等学校实践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或无投入,教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制约,培养方案不能与实践教学的要求相适应。“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最为紧迫的是要建设实践指导能力强、工作踏实肯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要增设兼文兼理课程比重,发展文科学生“跨界”的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益地服务时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文科虽然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但其作用不可或缺。一方面,文科可以从总体上、导向上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世界上的发展,培养人的交流能力、系统观念、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文科素质也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技术和生产力的。
时代日新月异,地方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构建以适应地方发展为核心的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实践性教学新模式,依托地方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切实培养出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益地人才。
(一)变“分裂”为“结合”。传统的文科人才培养存在着“文科和理科”“基础和应用”“知识和能力”“理论和实践”“课堂和社会”等多种“分裂”局面,只有变“分裂”为“结合”“渗透”“交叉”“统一”,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知识联系,实现的,打通才能在培养目标方面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拘一格,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二)变“管理”为“合作”。改变地方高等学校僵化、传统的文科教学运行体制,重视学生的选课偏好,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地方用人需要,提倡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但不是整齐划一发展,对某些学有所长的学生应该灵活对待,以培养其个性、发挥其特长。同时重视教师的个性差异,鼓励教师以不同的创新形式诠释同一门课程,最终变“对学生管理”为“与学生合作”。
(三)变“阻隔”为“贯通”。地方高等文科教育中的基础文科和应用文科、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存在“阻隔”,在地方需求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就业能力存在“阻隔”,只有变“阻隔”为“贯通”,地方高校文科人才培养才能闯出一条新路。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实际应用的传统,打破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之间的森严壁垒,重视人文科学与综合素质教育,努力满足地方社会要求。
(四)变“僵硬”为“灵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师生、校地灵活的、良性互动的培养机制,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探索,采取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各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达到掌握知识、启迪思想、提高能力的目的。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师资配置,实施,即“双师”培养模式,“双师”即为学校教师与地方有实际经验的高级专家、成功人士担当的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
“忽视文科教育将导致民众的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退化为所谓的‘经济动物’‘科技奴隶’‘智能强盗’。”[5]除了可以有效地阻止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异化,文科教育还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地方高校可以充分拓宽校、地双重视野,打破文理专业阻隔,一心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激发其创新精神,从而使地方高校在走近、研究、参与、引领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并最终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
[1]胡毓智.地方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建设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10):39.
[2]何根海.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17.
[3]熊伟.新世纪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理论月刊,2003(11):99-100.
[4]钟雪梅.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0(1):27.
[5]严晓蔚.唤醒沉睡的潜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