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机遇论”:中国梦乘外部优势启航

2014-08-15 00:53骆小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侨资华侨华人

骆小平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内外部的共同合力。“独特机遇论”乘势助力中国梦的发展。中共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继续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而“独特机遇论”的提出是对海外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对丰富的海外资源的运用和涵养。

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尽快发展生产力需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要大量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而资金紧缺,人才、技术不足一直是一个不利条件,需要能够沟通两岸及港澳并与各方面保持接触和影响的人士,而广泛分布在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万海外华侨华人以及他们掌握的巨大物质财富和智力优势,恰好具有可以满足这两种需要的独特优势。根据这一现实,社会主义要发展,现代化建设要实现,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历程,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共同富裕、祖国的统一努力奋斗,要充分调动和利用中国可以动员的资源条件才能实现。

一、“独特机遇论”强调了“海外同胞是中国最重要的外部资源”

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和联系广泛的海外关系,正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同胞们给以中国巨大的物质支持和道义支持,为中国取得胜利奔走呼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这个阶段,孙中山、毛泽东等人对海外关系的正确把握和处理给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带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此,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深入时期提出“独特机遇论”的原因,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结果。这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通过对海外同胞关系的肯定考虑中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问题。邓小平独具慧眼,从根本上抓住了这个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能信任,这种说法是反动的。我们现在不是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1](P6)1993年,邓小平在《同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时的讲话》中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2]“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邓小平著名的“独特机遇论”。

就经济实力而言,海外华侨华人的财富是世界上一股强大的资金流。在住在国的经济领域里,华侨华人的经济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东南亚和美国等地。华侨华人勤奋努力,经济基础深厚,运用现代管理和经营方式开创实业,从过去单一的中餐业、制衣业逐步走向外贸、电子、高科技、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海外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无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可以借助的力量。海外同胞提供改革开放最急需的资金、现代化企业和国际营销网络。1979-2006年间,大陆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00多亿美元。近95%的外资来自20个主要国家与地区。在这20个最大的外资来源地中,有11个以海外华资为主,约占中国引进外资总数的69%。以海外华资为主的三资企业成为大陆产业的主力之一,是“世界工厂”的载体,并且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据《2008全球华商发展报告》显示,海外华商实力的不断增强,目前全球海外华商总资产已达50万亿人民币,华商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群体。海外华商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几乎所有国家。仅亚洲前1000家上市华商企业中,境外华商企业总资产就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亚洲地区上市华商企业总资产约3.2万亿美元,总营业额突破1万亿美元。全球华商的总资产约为3.7万亿美元。加上中小企业,总资产当在4.5万亿美元以上。产值在1.3万亿美元。相当于半个中国大陆。其企业的科技和资本集约化和国际化程度,则远远高于大陆。中国经济的崛起,就在于和这个强大的海外华人经济网络互动。

就人力资源方面,海外华侨华人在科技界迅速崛起,尤其美国华人科技界一枝独秀,更引起世人瞩目。江泽民同志指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源宝库,其中科技人才就有几十万,既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也有成绩显著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他们在当今世界重要的高科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3](P7)海外华侨华人中还有数以10万计的学有专长的科技管理人才,仅在美国,具有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学者和工程师中,华人占了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资企业和专门人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和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之一。现在欧美著名国际投资公司的亚太总部、中国总部、在华外资企业的主管多是华人。这几年在国外发展加快的“孔子学院”,大多数也是华人在运行和华人志愿者在做。海外华侨华人还与所在国各阶层人士,都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他们活跃于商界、政界、学界,不仅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有影响,不少人在国际上也有影响力,这也对扩大统一战线的力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统一战线由过去四个阶级的联盟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4](P1125)

基于特别的文化理念,如汉字、特有的神祗与地缘理念、宗族与国家理念、孝道与忠诚理念、中庸与和合理念等加深了华人对祖国的热爱,更愿意与中国大陆进行合作。而中国的崛起,使海外同胞表现出更强烈的中国情结。由此可见,海外同胞的资金、国际营销市场及经验和日益增加的科技人才流入,全面提升了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力。所以说,海外同胞是我们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同时也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对海外关系的准确定位,实践证明海外资源确实是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对海外华侨的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首要内容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事实上首先是对海外“关系”开放,通过海外“关系”的辐射打开海外各方面的关系,增进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经济、文化等友好往来。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推到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社会的不断进步,得益于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对外开放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伟大实践。邓小平曾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5](P78)这种闭关自守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6](P103)“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7](P64)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8](P33)并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9](P117)社会主义要发展,中国走向国际化,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

“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是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10](P103)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它们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及资金,都可以拿来为我国的建设服务;“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11](P237)可见,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实现对外开放,必须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如何与国际市场进行对接?而此时由于国际政治原因,西方世界封锁我们,迫使我们处在孤立隔绝状态;使得我们无法有效地获得国外的信息,无法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等。这就要求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从中国的“独特机遇”出发,开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邓小平深知,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成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理想渠道和桥梁。海外同胞与中国血脉相连,情系桑梓,有很强的故国情结,愿意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实质上首先是对海外华侨同胞的开放。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根据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在中国内地区域的分布和地理条件,提出兴办经济特区的思想,80年代初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一大胆的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邓小平同志之所以确定广东和福建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点,“海外关系”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他在1991年回忆时说:“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多。”[12](P366)邓小平巡视厦门特区时,详细阐述了通过特区吸引侨资带动内地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他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够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而且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13](P52)这就说明,设立经济特区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吸收华侨华人资金,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收效显著的创举。

之后,大量华侨的投资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局面,并促进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华资企业自身也得到很大发展和壮大。这给世界各国其他的投资者提供了重新认识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氛围,也做出了优良的示范。由此,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国的投资者纷纷进驻中国,如当初进驻中国的国际上的大品牌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亚洲总部或中国区,使得后来在上海以及北京的“总部经济”得以聚集和形成。并且,国外投资的领域由传统的如常生活方面的制造业,到商务、服务、金融等行业拓展开来,实现了国家制定的“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WTO后,华商助力中国,不仅帮助广大国内人民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使中国在社会转型期的改革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

三、侨资经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涵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接受和借鉴了国外的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等,在这些方面吸取了许多国外的新鲜经验,也逐渐意识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而拥有大量海外侨胞的经济特区,不仅有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特区经济本身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也给内地市场带来了新的市场信息。这从实践上催生了借鉴外部因素和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的好模式,给当时的中国提供了发展新思路。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思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外资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70%的外资为侨资,并且所占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这说明了侨资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侨资企业的发展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制等相互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吸引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而借助于海外华商遍布世界的商业网络,也从实际上帮助和引导有实力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开拓更广泛的市场。比如,在广东投资的侨资企业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该省的8万多家外资企业中,侨资企业约占百分之七十。这大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内涵,并对实践提供指导意义。为了充分发挥外资经济的作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涉外经济法规,海关总署、财政部、外贸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进出口货物监管和征免税的规定》,这个法规明确规定适用于侨资企业;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华侨投资优惠的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鼓励华侨和香港、澳门同胞投资的规定》,两个规定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海外同胞投资的迫切需要。

在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合理分布经济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方面,侨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模范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引用外资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新的变化,吸收外资的方式、领域也更加多样化,如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产品出口型项目等。江泽民说:“目前,我国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还比较薄弱,我们特别欢迎外商在这些领域扩大投资,进行长期合作。”他还说:“中国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然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日益完善的环境。我们始终欢迎和鼓励外国客商、港澳台同胞、海外华商前来投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外商在中国投资企业,是大有可为的,是双方互利的事业。”[14](P20)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仅对个人有利,对孕育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良性的市场文化都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就全国而言,如果能够在为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上海浦东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及三峡工程海外筹资方面作出成效,我看就是很大的成绩。”[15](P6-7)这充分表明了,与海外同胞的经济合作,对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向科学发展的转变的作用与成效。另外,与侨资的经济合作,还可以不断培养高端人才,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可以借鉴外资成熟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分享外资企业的整个市场渠道,在经营上形成更好的渗透,使市场运营中企业能够借助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机制,促进技术、产品、管理更好地融合,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

四、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海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各级侨务部门要继续坚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侨务工作方针和政策,努力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的正当合法权益,广泛团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增进同外籍华人的情谊,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而努力。”[16](P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表明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对于作为主体的“人”来说,科学发展观的这种价值取向也就明确了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彰显自身的价值和目的性。

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是人民的组成部分。“我国有几千万归侨侨眷,有几千万海外侨胞。这两个几千万,既是我国的独特国情,又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要按照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团结起来。”[17]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要做好侨务工作,吸引侨资、技术、人才为现代化服务,必先做好“人”的工作,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这种“以侨为本”的工作指导思想,便是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会见全国侨务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为国家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的统一。”[18]“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在2007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不分地域,打破血缘关系,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资源。“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21](P1)

新时期“独特机遇论”的发展必然走向“大侨务观”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亲缘、地域界线,以海外几千万侨胞为工作对象,把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强大智力资源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的海外侨胞看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各地可以开发的共同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也从中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成就,华人在住在国的地位有很大改善,权益也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这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实践上的体现。“独特机遇论”的实践在中国梦的追求进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础和能量;同时该理论在当下也将继续发扬和不断与时俱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侨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邓小平.同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节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01-23.

[3][14][15][16]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江泽民论侨务[M].200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6][7][9][10][11][12][1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4.

[17]包松娅.祖国的发展离不开侨界的支持[EB/OL].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116691/116700/6972410.html.

[18][19]胡锦涛.凝聚中华儿女力量实现伟大复兴——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5-02-28.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37955/node37957/node37974/node51739/userobject1ai900143.html.

[20][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侨资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菏泽市人大:开展全市侨资企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侨资企业何氏眼科在抚顺启动“慈善光明行”计划
辽宁省侨办走访沈阳市侨资企业
侨资高校文化符号传播探析——以暨南大学为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