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山西中医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大学自诞生以来,聚集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之成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先进文化的代表及培育新文明的摇篮。而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石,是教育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大学完成其重要职能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对文化的不断守正、创新、建树和播扬一直是大学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发扬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职能,在巩固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可谓任重道远,而加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职能的重要途径。中医药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殊性,校园文化特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展示中医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是中医药院校树立品牌的基础,更决定着学校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中医文化作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凸显中医特色成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惟有如此,才能营造健康的中医文化环境氛围,以积极的道德态度和情感体验持续地向学生渗透“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中医药文化精髓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知、情、行、意各个方面形成整体影响,从而为中医药的复兴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1]。
当前我国共有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这些院校大多走过了沧桑砺洗、蕴积涵育的办学历程。这历程亦是一部部中医药院校历代教育者和学人坚持重视对中医药文化的积淀、充实和丰富的发展建设史。因为中医药文化的传递、延续、繁荣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才形塑了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今日办学的格局和模式,才能让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不断滋养中医学子成长成才。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文化建设固然包含了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形象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或许还有更多的内容。但是,笔者深深感到,对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挖掘应是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为此,应做到以下三点。
在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很多院校拥有值得骄傲的悠久深厚的办学历史。因此,对其办学成功经验的总结与发掘,对其精神特色的传承与弘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重视认真梳理和总结办学传承中重大教育思想的脉络和走向。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独特性所要求的,割裂历史、中断传承显然使大学文化的内涵趋于单薄缺乏厚重,也是对办学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在众多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上,有很多的学人曾活跃在办学舞台上,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他们经过思考和实践而成就的教育思想、治学观点、育人理念及在办学历程中结晶而成的许多优秀精神,经过整理提炼,应进一步被赋予新意,形成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文化形态展现出来并予以具体化。我们通过把握和理解这些思想的精义,吸收和消化其中的精髓,去芜存菁,可彰显为今日校园文化的特色、表征和标志。比如我们在校园道路命名上,可以学校历史上重要的教育者的名字来命名;在重要楼宇、广场、花园等的命名上可着意体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依然闪光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甚至在许多雕塑、景观、建筑小品等的设计、布局和风格上也可以与历史有机地对接与融合起来,将先辈的心血、前哲的风范、意蕴绵长的中医精神都凝炼在这建筑与景观之中。并应大力凸显中医药文化的主题,融合时代文化特征,渗透学校地域特点,将无处不在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悬挂于楼宇之间,隐现于花柳之际,寓教于景,既拓展了校园的文化空间,浓郁了校园的文化氛围,也能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美好情操。当师生徜徉其间,在这些固化的直观形象冲击下,会引发精神追索,悟得文化真谛,使得烛照几代中医人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得以传扬下去,无远弗届,应时求新。
文化的载体是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影响性也体现在方方面面,既有宏观的文化表述,也有微观的文化意蕴。如何更加有条理地统筹提纯这些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健康、向上、活泼、奋进的大学文化主流,应始终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办学中深入思考、重点破解与积极践行的课题。为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大力加强校风建设,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重点,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就在于价值取向的认同和实现,而其基本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要培养出政治坚定、思想先进、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因为,教师作为精神和文化的鲜活载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师德风貌、学识风范等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同时,在思想文化和德育文化建设上,应采取打造品牌、搭建平台、形成长效的举措,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以道德品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为主体,以临床技能、创新能力提高和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提升为两翼,以三项服务贴近学生为着力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同时将建设的整体目标分解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技能、文体艺术和身心健康等不同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多个品牌、平台或者载体作为支撑。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医药专业为主的特点,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养成,营造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习风气。同时倡导以学术科技文化为中心、凸显中医人文精神,以师生高度参与的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品牌活动为主导的社团文化,如突出系列人文教育约题讲座、传统文化节、中华传统武术节等品牌的建设,要弘扬中医学“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人文传统,使得“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富有中医人文精神、大学精神的校园科技学术文化活动,让它们成为中医药大学学风建设的砥柱和潮头,形成“医学与人文融通,德行与术业并重”的中医药文化特色[2]。
大学文化建设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创新中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在文化建设上既应强调在传统中守正,也应强调兼容并包,时时处处加强交流和碰撞;更鼓励融合生成,不断创新。当然,文化创新既有机制上的创新,也有理念内涵的创新,所体现的是时代性、现实性、适应性、互动性和前瞻性,所涵盖的是包容性、开放性和先进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今后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可以预见的是中医药文化将在构建我国软实力的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药文化要形成为中国的软实力,就必须始终保持其在世界医学文化中的先进性,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使自身具备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扩大自身在世界医学中的影响力。目前,随着国内外“中医热”的兴盛,高等中医药院校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传承中医药文化薪火、拓展中医药文化海外影响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我们应大力提倡在更宽广的视野和范围内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除与国内兄弟院校进行密切的合作交流外,也要注重把眼光瞄向国际前沿。如可以选派干部、教师到国外及港澳台等相关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短期培训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对话与交流,主动吸纳国际上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国际中医教育,大力推动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在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同时,在海外创办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中医学院,让各国的医务工作者懂得和掌握中医,培养一大批“洋中医”,使中医药真正地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对历届校友的访谈追踪、与地市和大中型企业的服务合作等都能影响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总之,通过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和因子,既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质量,还能不断增强自身文化建设推陈出新的原创力。唯有如此,才能凝聚、影响和引领广大中医药学子,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感知、认同并自觉接受中医药主流文化的魅力,并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成长成才。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的国粹,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传统医学的治疗理念正逐渐为世界所接受,传统中医中药也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着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发扬其精华,更要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就是文化建设,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和灵魂,是激发中医药院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是这嘹唳秋空万里的雁阵,肩负着为民族存续中医药菁华、奉献中医药人才之重任,让文化之光为青春照耀,点亮中医药学子成长成才的道路,这不仅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神圣的使命,更是其魂兮所系!
[1]丛喜权.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4):141 -142.
[2]缪顾根.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