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与“不隔”——再议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师道尊严与人道主义

2014-08-15 00:53严建会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人道主义人性

严建会

师道尊严

何谓师道尊严?古语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1]意思是说,求学的道理,最难做到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之后真理学问方可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仔细分析这段话,它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告知每一个为师者,在学生面前,无论如何都要保持自己的尊贵与庄严,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二是警示每一位求学者,无论如何都要敬畏老师。足见,这种传统观点是建立在“师尊生卑”的等级基础之上的。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以孔子为首的古代先贤就敢大力倡导以“严”为准则的师道尊严?这里做出回答。

1.敬则服、服则从。众所周知,孔子培养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孔子可谓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要求学生要掌握“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同时,“六艺”还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书,孔子的美育思想就体现在这里。在他看来,美育教育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即从学诗开始,最后由音乐教育而完成。可见,师道尊严的硬功夫以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根基,只有专业知识过硬的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由敬而服、服而从;不是畏而蔑、蔑而离。

2.己不欲,勿施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去给予别人或强加于人,这就是与人交往的一种“恕”道。恕者,如心也,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并非今人所谓宽恕、饶恕。孔子谆谆告知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恕道,可以终身行之。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己所不欲”,也不能仅凭一己之好恶去断定,而应是“人亦不欲”或“人皆恶之”的。也就是说,所谓“不欲”应具有普遍认同的性质,也就是要做到于人无害,于己道德无亏。

人道主义

所谓人道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英文“Humanism”(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是从拉丁文“Humanus”(人的、人性的)和“Humanitas”(人类、人性、教养、人道精神)衍生而来的。它的本来含义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世俗教育制度。

正式给人道主义下定义的是1928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辞典》。它概括的人道主义包含三层含义:(1)道德意义,指仁慈与善行;(2)反神学意义,否认神的存在与至高无上的地位;(3)知识意义,对语言学与人性的探求。

目前国内外工具书对它是这样阐释的:在国外,人道主义在百科全书中被解释为“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和“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把人作为万事的权衡,或以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课题的哲学。”在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人道主义定义为“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足见,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国家,人道主义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其核心与基础却没有动摇,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管理理念中的“隔”与“不隔”

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表现在制订,执行,检查和改进四个环节。制订就是制订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订纠正、预防措施。[3]

本文认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将传统的师道尊严与人道主义观念贯穿在管理工作的制订,执行,检查和改进这四个环节之中,并且要体现出一种“隔”与“不隔”共赢的时代特色。

1.管理中的“隔”。在这里,“隔”不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而指的是管理理念中的“主体间性”。也就是说,管理是主体间的平等介入,而不是一种思想霸权或者话语霸权。师道尊严在这里体现的是师生地位的平等,师生关系中允许多种思想和声音的交织碰撞,而不是所谓老师思想的线性发展。人道主义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尊严的生成。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些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理念,在新时期管理中给予我们的启发不仅仅是教师要具有高风亮节及大气度,而是尊严在管理思维中的培养与显现。

2.管理中的“不隔”。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就有关于“隔”与“不隔”的分析。诗词创作中的用典,让人迷离惝怳为“隔”,不着痕迹、让人感觉真切易懂为“不隔”。看来,“隔”与“不隔”是以能否真切地打动人心,让艺术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为标准的。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中的“不隔”自然也要以达到管理目的为准则。这样一来,“不隔”指的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就管理目的达成的共识。足见,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目标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更应该是管理过程的光辉起点!

[1]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世清.和谐管理[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人道主义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性的偏见地图
跟踪导练(一)5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