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冰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唐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主张在家者要尊亲、侍亲,而外出游历做官或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不能“忠孝两全”,因此省亲便是解决忠君侍亲矛盾的重要途径,省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唐代是诗歌的国度,诗人把省亲作为重要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省亲诗。唐代士子们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中举者欣喜若狂急于归家将好消息告诉父母,产生了许多擢第省亲诗。相反,落第的士子要回家侍亲,寻求安慰的心理也催生了一批落第省亲诗。目前,学界对省亲诗的研究多集中在省亲现象、省亲群体、省亲制度以及省亲体现的忠孝观念上,对落第省亲诗研究较少。本文从唐代士子省亲、落第省亲诗和落第省亲诗中的“老莱子”典故三方面具体阐述。
省亲,主要是指外出者归家探望父母,有时也指拜觐其他尊亲,又称作“归省”、“归宁”、拜觐”等。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出嫁女子归家探望父母的“归宁”礼仪。到了唐代,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来维护国家安定。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并诏令天下人读《孝经》。唐玄宗在《孝经注序》中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孝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意彰矣。”[1]1《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唐代推行孝道,认为要想“治国”、“平天下”首先应该做到“修身、齐家”,只有对父母尽孝才能更好地对君主尽忠,把“孝”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准。政府表彰民间孝行,以孝选人,尊老养老,积极践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为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代沿袭隋代科举取士的制度,每年有大批士子从全国各地汇聚京师参加科考。《新唐书·选举志》:“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2]1159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成百上千。这些士子在考完后有的金榜题名,快速回归家乡告知父母,让父母高兴,产生了擢第省亲诗。如张籍的《送李馀及第后归蜀》:“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贺高堂。”[3]4326李嘉祐的《送冷朝阳登第归江宁》:“郡守招延重,乡人慕仰齐。”[3]2142岑参的《送薛彦伟及第东都建省》:“名登郄诜第,身著老莱衣。”[3]2042曹松的《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及第兼归觐,宜忘涉驿劳。”[3]8342这些诗文都是表达中举后的欣喜以及盼望友人早日归家把捷报传与父母。举子得第,人生第一大事终告了结,凡由州郡贡举者,料理毕长安事务,都要返乡“觐省”(看望父母),其实多有衣锦还乡意味。
虽然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但是中举者甚少。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说:“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4]1437开元年间,每年录取的进士、明经在一百人上下。赵匡在《举选义》中说:“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重。”大部分名落孙山的士子由于离家很久要回家侍奉双亲,以尽孝道。同时也是还家寻找安慰,为将来再次参加科考作准备,于是就产生了一批落第省亲诗。
金榜题名,荣归故里固然令人羡慕,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能事事遂人愿,就是那些金榜题名的士子可能也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才最终成功。那些落第的士子们心情低落,他们可能经常“头悬梁,锥刺股”,“一盏青灯一本书”苦读到天亮,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失败的打击使他们心情抑郁,神情沮丧。他们渴望回到家来疗伤。回家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管是青云得志还是穷困潦倒,士子们都渴望回到家乡。家是放心的地方,是永远的避风港湾,是士子们失意的疗伤地。久离家乡的士子在落榜后回到家乡一方面向亲人尽孝道,另一方面回家继续努力准备来年再次考试。
落第的士子光耀门楣、衣锦返乡的希望破灭后,思念亲人,渴望早日回到家乡。如,杜荀鹤《下第东归别友人》:“怀亲暂归去,非是钓沧浪。”[3]1742刘得仁《送友人下第归扬州觐省》“园林知自到,寝食计相思。”[3]1391祖咏的《送丘为下第》“无媒既不达,子亦思归园。”[3]1622卢纶《送潘述应宏词下第归江南》“失意梦乡多。”[3]697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盼望早日回归家园。
落第的士子不仅自己一展宏图伟志的理想没能实现,同时也使更好地孝敬双亲、光宗耀祖的家族理想落空,使父母为自己担心,也是不孝。所以失意的士子有既感到痛苦沮丧但又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害怕父母为自己担心的痛苦矛盾心理。不孝不仅是指物质上的缺衣少食,也指精神上使父母担忧痛苦。刘得仁的《送友人下第归省》:“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岳雨连河细,田禽出麦飞。到家调膳后,吟苦落蝉晖。”诗中“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两句,诗人劝勉友人不要在父母面前伤心落泪,为父母精神上带来痛苦。要学习“老莱子”不仅侍奉父母,同时要给父母带来欢乐。沈德潜的《唐诗别裁》:“真到极处,去风雅不远。‘和氏泪’、‘老莱衣’本属套语,合用之只见其妙。存真性情流于笔墨之先也。”[5]234《石园诗话》:“刘得仁,贵生之子,善五言诗。向开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贵仕,而得仁历举进士不第,出入文场三十年……然其《送友人下第归觐》云:‘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又何其立言之温厚也!”[6]465李洞的《下第送张霞归觐江南》:“此道背于时,携归一轴诗。树沈孤鸟远,风逆蹇驴迟。草入吟房坏,潮冲钓石移。恐伤欢觐意,半路摘愁髭。”[3]8456写自己落第后失魂落魄地回归家乡,虽然满腹愁苦,但害怕父母难,故把愁苦隐藏起来,强颜欢笑回到家中,体现了士子对父母的孝心。
唐代落第省亲诗多是赠别诗,体现了友情的珍贵和对朋友的真诚劝勉与衷心祝愿。唐代士子有时因漫游、外出考试、干谒等原因会结交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落第后还乡与朋友告别,朋友便会写诗相赠。这类诗歌多是同情朋友怀才不遇,名落孙山的遭遇,同时鼓励友人更加努力。如钱起的《送邬三落第还乡》:“郢客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名宦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3]2568李端的《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游宦今空返,浮淮一雁秋。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调膳过花下,张筵到水头。昆山仍有玉,岁晏莫淹留。”[3]3241姚合的《送崔约下第归扬州》:“满座诗人吟送酒,离城此会亦应稀。春风下第时称屈,秋卷呈亲自束归。日晚山花当马落,天阴水鸟傍船飞。江边道路多苔藓,尘土无由得上衣。”[3]1253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鼓励,并相信友人将来一定会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唐代落第省亲诗因落第心情低落愁苦,格调比较低沉,善用愁、苦、泪、悲等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无奈和伤感。如赵嘏《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失意何曾恨解携,问安归去秣陵西。郡斜杨柳春风岸,山映楼台明月溪。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3]6431刘得仁《送友人下第归省》:“君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岳雨连河细,田禽出麦飞。到家调膳后,吟苦落蝉晖。”孟郊《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弃置复何道,楚情吟白蘋。”[3]8426卢纶《落第后归终南别业》:“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3]3226这些诗中都含有苦、愁、恨等字,表达了落第士子内心的悲恨,虽然仕途受阻,心情抑郁仍然返回家中看望父母,体现了唐代士子的孝心,也反映了唐代重视儒家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即使仕途受挫,“无颜见江东父老”,仍然奉守“以孝治家”的儒家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老莱子,春秋晚期楚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汉代的老莱子故事衍生为两个支流:一说老莱子是古代楚国的隐士,一说老莱子是戏彩娱亲的儒家孝子。唐代的落第省亲诗多赞扬其“戏彩娱亲”的孝行。“戏彩娱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唐代诗人喜欢用此典故表彰孝子。
“戏彩娱亲”故事的文字版本最早见于南朝宋师觉授的《孝子传》(今已亡佚)。《太平御览》引其佚文。“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在。至孝蒸蒸,常著班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其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7]1907老莱子为楚国人,年过七十,父母俱在。老莱子非常孝顺,经常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为父母上堂取浆。一次为父母取浆时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作婴儿啼哭的样子满地打滚。孔子认为,老莱子因害怕父母因年老感到伤心,自己不言老,可以看出老莱子孝顺父母的赤子之心。
落第的士子用“戏彩娱亲”的典故表达自己不能让父母高兴,不能孝养双亲的愧疚和伤感。罗隐的《送进士臧濆下第后归池州》:“赋成无处换黄金,却向春风动越吟。天子爱才虽仄席,诸生多病又沾襟。柳攀灞岸狂遮袂,水忆池阳渌满心。珍重彩衣归正好,莫将闲事系升沈。”[3]7672劝慰友人虽然落第后无颜面对父母,但是越在困境时越能体现出亲情的珍贵,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要被无谓的烦恼羁绊。
唐代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统治者树立榜样,在全国推行《孝经》,在民间奖励有孝心的人,以孝选人,使得社会形成了“以孝为美”的良好风气。唐代士子进京赴举,背井离乡,思念亲人。金榜题名的举子及时回家同父母分享喜悦;名落孙山的士子回家侍奉双亲,同时寻找慰藉,休息调整后重新出发。唐代的落第省亲诗多是赠别诗,真诚的劝慰和鼓励体现了友情的珍贵。落第的士子一般情绪低落,态度消沉,诗歌中常用“苦”、“恨”、“悲”等字眼表明自己的惆怅和无奈之情。落第后虽然心情抑郁但是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能让父母担心,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所以要学老莱子“娱亲侍孝”。落第省亲诗中多用“老莱子”的典故,说明士子们要向老莱子学习,不仅躬亲侍亲而且要使父母精神上放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父母苍老之心。
[1]唐玄宗,顺治,雍正.御注孝经[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于成教.石园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