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生源的高职教学方法探析

2014-08-15 00:47娄渊根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文职业高职

娄渊根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两者将职业教育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外,职业教育在工业化、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别于传统的学科教育,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着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1]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276所[2],地方类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技能型人才,许多适龄青年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在本省、市就近接受到职业教育,这一比重约占到51.1%[2],农村已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既姓“高”又姓“职”,从高职教育的内涵、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出发,高职院校需多渠道、全方位地制定课程和实习标准。教学活动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其课堂教学有别于高中和以学科教育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既要突出高等教育教书育人,又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以何种方法去传承理论知识是课堂教育的核心,许多学者就高职教学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如探究式教学法[3]、多媒体教学法[4]、PBL教学法[5]、TBL教学法[6]等。农村学生尽管在进入大学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7],但他们在学习方面具有其他群体无可比拟的优点:强烈的成才愿望、自律性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乐于奉献。据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生源的学习效果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钱学森之问”道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究竟采用怎样的发展模式、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这一系列的问题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以何种教育理念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之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授人以渔”,发现和发展个体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遵循教育、自然、生理规律的前提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力,使学生掌握合理的终身学习方法和模式。与城镇高职学生相比,入学前的农村学生所处地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对自身认识不足,知识匮乏,想法比较单一,有些甚至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许多新生对专业、社会、未来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高职教育的重要三方学校、教师和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农村学生合理定位自己,适应校园环境、改造价值观,实现职业教育价值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受多重因素影响,大部分农村学生学习方法单一,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较差,教师应发挥导向作用,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农村学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职业教育对其价值的追求。教师应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科技教育彼此相融合,实现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如情景熏陶: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要求教师要有极高的品德修养,用自身的品德、言行去感染、感化学生。职业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谋生之道,而且还要让学生从职业当中获得幸福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互动、活动等途径,了解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坚决抵制“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调查研究:有目的地对有问题和顾虑的学生访谈、问卷、统计,了解其状况,为实施因人而教提供策略支持。如编写《农村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农村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农村学生专业承诺的现状》。约谈:对于部分学习不积极、有情绪的学生,采用个别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准确、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相关细节,打开学生心结、对症下药。与此相反,农村学生对自然学科知识的储备相当丰富,这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土地、自然有天生的亲切感,用引导法进行教学,加入激励机制,以点带面,农村学生能够很快地将情绪从其熟知的事情带到未知的知识层面,学习的过程初步完成。总之,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8]。

二、科学与人文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两层意思: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属性是知识的传承和创新。职业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职业能力。经济体制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元化要求科学的教育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两者的融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理性的思维去学习理论知识,即知识的纯粹汲取过程,是一个部分或完全被动的过程,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另一方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则要完全贯穿在教学中,它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科学教育强调“理性”,人文教育强调“感情”,人文教育对于科学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大学专业知识大多理论性强,如单纯的去教授理论知识,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烦:如在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学习中,将四级结构的形成过程比喻成农村自建房子,一级结构是地基,地基不牢,再华丽的房子都会瞬时倒塌,二三级结构是添砖加瓦的过程,四级结构是最后的装修。通过类比,学生对知识本身有了清晰的认识,领悟到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基于农村生活环境,巧设学习意境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将学习的境界分为三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好学”、“苦学”和“会学”。农村学生由于受到成长和教育环境的诸多限制,前两者大部分可以做到,但关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许多学生都模糊不清。学习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易受到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各种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完善。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目的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提倡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单纯的知识注入,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基于环境生活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改革的要求,通过巧设教学悬念、联系农村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糖的无氧氧化时,通过农村发酵玉米酿酒导入课程,巧设“为什么将容器密封”、“发酵的液体产物为什么是乙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求知欲,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

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延续,是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建立起来的人文氛围,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完善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情操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同校园、社会对接相对困难,但他们具有强烈的融入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意愿,对新鲜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板报、广播、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他们的社会化、大众化。在日常的板报中,罗列一些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人物成长史等,利用伟人孜孜不倦的奋斗史,去提升农村学生的拼搏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这些鲜活的事迹内化为他们的品质,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所在。校园广播是一种传统的校园文化,其地位近年来逐渐下降。新形势下,以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为指导,多样化、多层次的发掘、利用其德育功能,使有声语言化为学生的无形资产。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起到扩大交际面、培养兴趣爱好、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功能,是农村学生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各项能力,更好融入校园生活最有效的途径。

农村学生是校园内相对弱势的群体,从教育的目的及可持续发展出发,广大教育管理者从政策的制定、日常的管理、就业等多种渠道探索农村学生的成才之道。一线教师应从农村学生的现状出发,以高职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逐渐探索出适合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1]李辉,米娜.论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系统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9-21.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5).

[3]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1):105-108.

[4]刘迅,张伟冰.论多媒体教学与因材施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103-104.

[5]王向玲,王素利.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P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8):149-150.

[6]刘斌钰,范利国,刘斌焰,等.T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6):48-50.

[7]李力,程久违,邓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J].中国-东盟博览,2012,(3):107.

[8]程志勤,于毳.“以人为本”是高职英语教育的根本[J].教育与职业,2008,(30):79-81.

猜你喜欢
人文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人文绍兴
我爱的职业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