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政,张峥红
(1.衡阳师范学院 美术系 ,湖南 衡阳 421002;2.湖南科技经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
设计学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伴随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开始对交互式、影像化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的媒体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需要,设计艺术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立体化、空间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设计艺术由此进入到以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等为基础,以人性化、情感化等为主要特征的 “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设计观念也已经悄悄地渗入现代人的意识,改变着传统的设计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于设计教育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仅传授技法、训练技巧已不能适应现在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
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经历了从工艺美术专业到设计艺术学科的转化,这一转化经历了繁杂并混沌的过程。工艺美术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审美创造相结合。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物质构成了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设计作品只能用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技法的表现成为当时设计艺术教育与研究的中心。这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和文化水平。随着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设计艺术不再局限于对象的 “物质性”,而逐渐趋向对 “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需要考虑物质与非物质领域内的一切现象,从而打破了现实框架内的物质概念和时空观念,“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1]。
一方面,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使当代设计艺术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现实世界,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的主观 “虚拟世界”。这里产生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它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却是现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与现实存在的理解与认识。虚幻与现实,现实与真实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从一开始就是 “人性”化的,有着独特的人文魅力。数字技术以计算机屏幕显示的方式,以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使设计实践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的希望求新、求异,更关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一般来说虚拟实践是以现实实践为基础生长出来的,它必然要在与现实的联系中才能发挥作用,而不能脱离现实实践独立存在。数字化条件下的设计艺术,使现实与虚幻、主观和客观达到了空前的 “和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实和虚幻之间的辩证关系。数字化的设计艺术使虚拟实践突破和超越了现实实践,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设计艺术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感受与空间形式,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也渐渐的超越了原先的范畴,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二
设计艺术从 “物质形式”转向 “非物质形式”,既从材料、实物等有型式样和形态向精神、文化等无形状态和内涵的趋势变化。也就是说,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实体的产品,它也可以是某种信息或服务,这使得设计艺术突破以往许多设计思维、设计方法方面的限制。“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 ”[2]。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设计领域的运用,使设计者从大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设计思想与设计风格的把握上。对于设计教育而言,这些变化意味着仅传授传统的设计理论知识与技法表现能力,已不能适应时代对设计艺术创新性思维能力训练与开发的要求。
一方面,设计者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发挥为主的创造活动。感性发挥体现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形为,是富于情感色彩的发挥过程,具有极强的个体表现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设计艺术和设计教育的角度说,个性是艺术作品和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没有了个性,设计艺术就没有了思维的载体和表达的语言,设计教育也就变得趋同和千篇一律。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实际上是对一堆逻辑化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与操作的过程。一些常用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效果逐渐被参数化描叙,设计者需要做的只是通过操作指令进行处理。传统的经验化技术表现,转化成一种科学的逻辑化方法,当这一特征穿插体现在设计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时,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开始从艺术的偶然性中揭示出技术的必然性。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理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两部分。数字技术条件下设计艺术则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共同交织出信息时代的设计艺术与设计教育。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等,成为现代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素质等成为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
“数字化”设计理念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逐渐在设计领域的渗透,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获取信息的种类都是空前的,这使得设计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艺术学、计算机图形学、哲学、心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设计艺术中。而设计艺术与数字新媒体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相互交叉,也使得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展,逐渐形成一个设计学新领域。
一方面,随着一些新技术和相关理论在设计领域发展与传播,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原来一成不变的单调设计方式受到多元化需求的冲击,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当代的设计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必定带动设计的变革,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并灵活把握数字艺术的新语汇;必须学会掌握将艺术创作知识转化成电脑数字语言的技巧,才能适应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人们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变得复杂多样。对于设计教育来说,这就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和改善技术条件,建立灵活的设计教育体系。
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差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的发展,又改变着现实 ”[3]。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现代设计教育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现代设计师不仅要懂得数字化条件下艺术创作的规律,更要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字化软件的技术,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设计一直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与发展的。这使我们顺其自然地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上来探索设计艺术问题。科学技术为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困惑。一些学生对数字化工具与多媒体技术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电脑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学生甚至将设计艺术的创造活动和电脑工具的表现过程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 ”[4]。
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设计艺术的外延。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数字技术在将设计艺术引向 “非物质”领域的同时,改变着传统设计艺术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也变得愈来愈重要。但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人的 “问题”。数字化的设计创作也是根植于人的思想,始终不能代替人的思维创造,离不开人的审美需求。设计师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5,54.
[2][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
[3]黄建成.空间艺术设计的思维与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94.
[4][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