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诚,李庆华,姚道如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011)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这科学地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产业崛起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各类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它以直接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宗旨,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76-77因此,许多国家或地区把发展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围绕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组织教学,以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顶岗工作,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36-37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一国的国民经济正是由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耦合而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3]12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研究服务对象,把握需求脉搏,营造技术开发优势,担当科技转化的龙头,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将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依据。[4]33
20世纪90年代,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十五”期间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职教强省”战略的指导下,各地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输送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到2010年末,安徽高职院校增长至71所,普通高校在校生93.9万人。在安徽省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第一方阵,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建设安徽的人力资源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安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2010年提出了全面无缝对接长三角战略,并希望通过皖江城市带的建立和黄山旅游资源、两淮煤炭资源开发,实现安徽经济起飞。近年来形成了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两淮能源等工业基地,成功实现了从过去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并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海螺水泥、奇瑞汽车等令业内人士称道,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淮南、淮北等城市产业优势显著。
安徽作为毗邻长三角的省份之一,区域经济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安徽省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相对较低,与苏、浙、鲁等邻省相比,显得相对落伍。安徽省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 000元,GDP平均增长率14.01%;淮南、淮北、黄山是安徽的资源特色经济区,GDP平均增长率为9.26%,在全省第三产业的比例最高;蚌埠、滁州、安庆、池州和宣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阜阳、亳州、宿州和六安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比重较高。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被列入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区,是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起点,安徽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培养出各类高技能人才,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人力支持。
长期以来,安徽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与本科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政府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本科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有些高职院校存在着片面追求规模化发展而忽略内涵建设的现象;各高职院校间发展速度差异较大,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安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的现状,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缺乏社会调研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高职院校各自为政,在专业设置、特色定位和服务行业等方面存在着专业设置重复、没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不能很好地与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难以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难以动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的任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应服务于当地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开发。但安徽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严重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高、精、尖”,根据沿海地区人才需求培养学生,满足发达地区人才需要,却造成安徽人力资源不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缺口较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的意识,没有根据安徽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来调整办学思路,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低,服务效果差。
目前安徽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并不多,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等发达地区就业。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就业环境和待遇差异的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地企业给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待遇低,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对人才尊重程度不够,不能够为有志人才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平台,就业环境差。[5]41-43这促使安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流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人才的供需矛盾加大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安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不断涌现,不仅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迫切任务。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政府牵头作出统筹规划。目前,安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都是由学校独立完成的,缺乏政府的统筹、企业的参与、社会的支持和校际的交流,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十分广泛的社会基础,只有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政府的统筹规划是关键。第一,安徽省政府应根据当前工业结构和项目布局,密切结合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对高职院校建设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尽量避免院校专业重复设置,实现优势互补,并制定本地贡献奖励政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高职院校给予经济奖励或政策扶持。第二,政府要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真正让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拥有相同地位。第三,政府应对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让高职院校学生真正做到顶岗实习,获得实践操作机会,毕业后直接成为业务熟练的技能型人才;第四,政府应从政策支持、舆论支持、业务指导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服务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企业岗位标准为服务目标,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为支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可以受到学校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又可以及时注意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产生,能够为区域经济更好地服务。2011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和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没有战略性培养模式,也就不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6]199-200当前安徽正在调整产业结构主线,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主导产业。安徽省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内七大主导产业的现状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调研,与企业合作,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实行“现代学徒制”,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培养适应安徽主导产业自主创新需要的、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从而实现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本地区企业发展培养一线技术人才,以保障本地区企业的发展需要。[7]40-44
长期以来,安徽高职教育“招生在内、就业在外”,95%以上的毕业生去了外地,高职院校和当地企业用人对接困难。企业出现用工荒,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企业没有精力和意愿与高职院校合作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更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打折扣。
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提高工作待遇。待遇是衡量人才是否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人才体现自身价值、赢得社会尊重的一个重要方面。安徽企业要树立“人才资源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理念,给予职工工资、福利、科研等经费保证,调动高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积极性,减少人才流失;其次,企业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提高工作科技含量,让高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再次,企业要提高高层管理者素质,积极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吸引高素质优秀人才,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而导致的人才供需矛盾,实现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8]24
安徽省区域经济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较快的阶段,高等院校必须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地方社会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要明确定位,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点,正确处理好“服务与依靠”的关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9]76-77
合肥市作为全国45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正在培育形成若干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岗位技术层次进一步提升,从而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增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强烈的需求。高职院校要结合安徽经济发展特征和需求状况,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不断调整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教育,培养出充分适应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除了做好全日制学历教育外,还应积极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建立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学习培训平台,为企业职工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满足企业职工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满足因经济转型和技术发展产生的巨大人才培训需求。
另外,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主动到企业调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构筑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校企联合建立科技研发中心,为企业技术更新提供智力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主动与社会和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做到校企联合、产教结合,积极开发与省内外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借力发展,拓宽科研合作渠道,多角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综合素质高、掌握高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区域经济发展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要共同努力,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吴玫.高等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协调发展——天津高职教育与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J].经营与管理,2008(12).
[2]穆晓霞.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冰.京津冀都市圈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8.
[4]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5]雷楠南,赵丽娟.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视角[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6]李孟晋,韩庆艳,臧伟.安徽省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
[7]谢勇旗,李名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8]晋保山.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育[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9]谢宏.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与阳江区域经济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