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鸿燕
(沁源县水利局,山西 沁源 046500)
沁源县青龙沟流域曾是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长期以来,当地的农业生产局限在传统粗放的垦殖活动上,过度开荒破坏了林草植被,使水土流失及风沙侵蚀日益严重,环境条件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业生产越来越难以摆脱落后的困境。近年来,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该片区呈现出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沁源县青龙沟流域位于太岳山东麓东南部的法中乡境内,属土石山区,地势上呈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流域海拔1000~1500 m,流域内地貌复杂,山大沟深,沟壑纵横。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7℃,无霜期180 d。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56.7 mm,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最大年降雨量为869 mm,最小年降雨量为382.9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
青龙沟流域包括家沟、大溪沟、小溪沟三条主要沟道。该区域涉及法中乡的5个行政村,流域面积103.77 km2,总人口3583人,是一个地广人稀、经济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此次治理大溪沟片区总土地面积942.42 hm2,水土流失面积737.91 hm2,占总面积的78.3%。项目区土壤侵蚀以水蚀、重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4056 t/km·a,治理度仅26.6%。
近年来沁源县水利局把青龙沟流域大溪沟片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了治理重点,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治理规划。采用工程措施、林木措施、封育措施相结合,按照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的思路完成了该项目区的治理规划。
3.2.1 工程措施
第一,梯田工程。大溪沟小流域内大部分耕地属坡耕地在 8°~15°和 15°~25°之间,旧有梯田年久失修,多数田面不平整,且没有地埂,保水能力差,本次整修梯田,全部为土坎梯田。修筑土坎梯田主要是里切外垫、整平田面、修筑田埂,田埂高30 cm,内、外边坡均采用 1∶1。
在修筑田埂和田面时,先将田埂占地面积和需要下切的地块面积内的耕作层土壤翻至一边加以保护,将下切的生土修筑田埂,然后将耕作层土壤回填整平,保证当年不减产。田埂修筑时人工拍实,边坡均一,表面平整,确保了田埂正常运行和外观整齐。
第二,沟头防护和谷坊工程。新建谷坊5座,根据谷坊所在位置、地形条件、施工技术水平及防护目标要求,谷坊采用M7.5浆砌石砌筑,断面为梯形,迎水坡 1∶0.1,背水坡 1∶0.6,谷坊顶宽 1.5 m,坝高 3.0 m,底宽3.6 m,基础宽4.6 m,基础深1.0 m。
谷坊建成后,主要用于蓄水和灌溉附近种植的经济林,为栽种水保林提供水源,可有效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减轻下游灾害,促进农业生产,抬高侵蚀基准,防止沟岸坍塌,抑制沟壁扩张。
3.2.2 林木措施
第一,经果林的种植。根据本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情况,经果林地选在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坡度较缓、墒情较好,已整修好的水平梯田上,整地采用穴状整地。项目区栽培的果树种类有梨、桃、枣、核桃,经果林栽植密度采用833株/hm2。
第二,水保林的种植。水保林整地采取带状条田和鳞坑整地方式。条田顺等高线,结合地形、地貌进行规划,鱼鳞坑随形就势,等高配置,坑呈半月形,上下呈“品”字形交错。长径60~80 cm,短径40~50 cm,深50 cm左右,每坑植树一株。项目区水保林树种选择油松、侧柏、刺槐、杨树。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了不同立地条件的主要树种密度。
本次造林选择植苗的方式包括选苗、起苗、分级、包装、运输、造林等工序。起苗、运苗时选择早晨、晚上、阴雨天气湿度大的时间。起苗时多留须根,减少伤根,并做好苗木分级工作。运输前将根系蘸水后包苗,对当天不能栽植的,在阴凉背风处开沟假植。造林前根据树种、苗木特点和土壤墒情,对苗木进行剪梢、截干、修根、修枝、摘芽、苗根浸水、蘸泥浆等。造林时保证苗干竖直、根系舒展、深浅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或撒一层枯枝落叶、石块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此外对幼苗进行抚育管理、松土除草、灌溉施肥、修枝、补植等。
3.2.3 封育措施
封育治理以封禁为主,封禁、抚育与管理相结合,采用林地和草地相间的林草培育措施。本项目区主要在荒坡、残林、疏林地、裸地和难治理地段采取封育治理,主要恢复林草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使其生态得到自然修复。
封山育林主要采取全封方式包括封禁、抚育两方面。在封山育林区,人畜容易出入的地方,设立明显标志,采用混凝土桩刺铁丝围栏,桩距4.0 m,刺铁丝间距20 cm,混凝土桩埋深0.5 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封禁高度1.5 m;在封育初期禁止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封禁期限根据成林年限确定为3~5年。抚育措施具体方法是:间苗、定株、整地松土、补播、补植和平、修枝、间伐等。
3.2.4 辅助建设
在进山口醒目的地方设立标志牌,加强宣传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奖惩制度,提高群众生态建设意识,使群众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综合治理,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6 km2,其中:整修梯田47.5 hm2,种植水保林99 hm2,种植经济林19.7 hm2,封山育林400 hm2,修建谷坊5座,修建标志牌1座。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实行了闭合治理,实现了水土不出沟,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使该区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林草覆盖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减少了泥沙流失量,减轻了土壤侵蚀;涵养了水源,改善了水的小循环,减轻了各种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该区域的农林牧副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项目实施后,该区域的农林牧用地比例得到了合理调整,促进了社会就业、社会稳定,加快了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资源利用日趋合理,现代农业理念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