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形式[1]。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进入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重点,转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因此,对中高职教育深度衔接研究是现代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4]。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能够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能够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即满足人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层次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已经对中高职衔接做出了具体要求,在内容上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3]。
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其衔接的主要模式包括德国、法国的双重学历达标补习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衔接模式,美国、俄罗斯中、高职一体化教学体系衔接模式[5]。在借鉴这些发达国家不同层次职教衔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职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开始参与,中高职教育衔接呈现良好势头,现运行多条衔接模式。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职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 (2年或3年),毕业后获得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6]。这种模式下,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一般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上的衔接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根据各自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考试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2至3年的高职教育。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实质性的衔接。
(3)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根据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这部分学生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者获得专科毕业证书。
(4)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取得高职入学资格者,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高职学校也不存在实质性衔接关系。
在上述四种衔接模式中,对口招生和五年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尽管如此,囿于目前缺乏科学的知识体系等原因,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依然存在。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或必要的基础知识空缺等现象更为严重。总的来说,在当前的实际操作中,包括直通制模式在内的这4种衔接在许多方面只是形式上的衔接,比如说,一所高职学校对口招收了多个中职学校的学生,实际上只是这些中职学生按照有关对口升学的高考政策报考了这所高职学校,而这所高职学校与这些中职学校之间并没有过任何接触。所以,目下我国中高职教育并没有完全按照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实现“十个衔接”,真正形成有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然,其应有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更谈不上达到“无缝衔接”的境界。毫无疑问,目前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深度衔接方面的研究,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7]。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分别定位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包括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所需要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等。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中等技术人才。
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国民建设急需的产业领域,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同时,关注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职业院校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建立以学分制为主兼顾学年制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跨专业选课,打破不同层次的界限,实现学分互通,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选择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特长。
当今世界,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临着多次转换,从文化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就业到失业、继续培训到再就业等人生的各个阶段,职业生涯指导在人的一生中变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通过中高职衔接模式,为中高职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贯穿其终身职业生涯的一体化服务指导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准确的具有职业目标导向的升学与就业信息,引导其根据兴趣与个性特长不断丰富自己,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相关的中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师资等措施,实现学生学习、管理“直通车”,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就会有利于两种职业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化的目标[3],能够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有效拉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目前,一些中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进行着深度衔接的尝试。如,2012年6月21日,黄河水院与新密职教中心合作共建“中高职衔接示范基地”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两所院校在课程对接、教材编写、就业升学、资源共享、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的实质性合作,增强了两个院校的办学活力、教育吸引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两个院校的共同发展,从而为实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深度合作无缝对接,为推动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进行着有益探索。
区别于基础教育集权式管理,给予学校更多权力,让专业和课程个性化、多样化,进一步从“大职教观”和满足学生长远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需求,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理念出发,继续解放思想,加大开放改革的创新力度。
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 “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以及试行注册入学等政策,以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
学校可以颁发单科结业证、文化水平证、专业课程结业证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保障这些证书的社会价值,使与职教相关的文凭证书的获得者一样,可以取得升学资格,也可以凭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升学。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体系,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劳动部门协作,共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将“双证制度”视为人才评价标准,改革企业、行业用人、用工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在类型、规格和层次结构上实现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衔接机制,合理确定各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规格,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和教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的衔接,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1]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6-8.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DB/OL].[2013-09-22].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 -03/01/content_1949 2625_3.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DB/OL].[2013-09-2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oe/A07-zcw;/201109/xxgk-12481.html.
[4] 教育部.中高职衔接 [DB/OL].[2012-09-03].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 1 /201209 /141505.html.
[5]高原,邓玉,张春梅.论发达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3-106.
[6] 姜涛,白日东.高职“3+2”办学模式中的“衔接”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19-20.
[7]方艳.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