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生
人们不会因为怕摔跤就不走路,更不会怕噎着就不吃饭。要干事、干实事、干成事,不出事当然是前提、是底线。但如果仅仅是怕出事就不干事,甚至把不出事的底线当成工作的最高追求,这当然是本末倒置,为识者所不取。然而,最近两则有关民生的新闻,却向人们呈现了另一幕。
一条新闻是:江苏省儿童大病救助资金三年来只用了一半,民政厅长“发火”:“有不少孩子还在等着救命钱,而有的县区却落实不下去”,引发网友“挺”“赞”;另一条新闻是:济南一工厂排污致河水发臭,当地环保局称“有举报才去查”“不可能每天开着车到处去查”,引来“板砖”无数。大病救助资金“睡大觉”,当然不是钱多得花不完,而是落实起来要花工夫、耗精力,搞得不好还惹上臊,因而何必没事找事;“有举报才查”,当然不是没有污染,而是群众没主动上门举报,没有惊动“官老爷们”,所以就当没这回事。
救助资金“睡大觉”,有人扼腕叹息,有人却熟视无睹;环保执法“有举报才查”,有人心惊肉跳,有人却说得脸不红心不跳。这种不拿工作职责、肩上责任当回事,折射出的是慵懒散漫、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不想干事,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而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更暴露出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哲学——最是怕事,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所谓“永不走路,永不摔跤”。于是乎,在街谈巷议中、新闻报道里,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麻烦总想溜的“泥鳅”式干部有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撞钟”式干部有之,善于推诿塞责、文过饰非的“鸵鸟”式干部更有之,一个个“出世”有余、“入世”不足,暮气有余、朝气不足,无意于治道,更无心于事业。
干部就要干事。古人言:“在其位、谋其政”,寥寥数字,字字千钧。邓小平同志曾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小到改善个人生活境遇,大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多少辉煌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如果缺乏事业心、没有责任感,只想过安稳日子、做“太平官”,甚至甘心当个昏官庸官,最终必将玩忽了职守、毁掉了事业、坑苦了群众,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怠惰的毛病,还不该治一治么?
干部更要敢干事。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一个人,怕出事、怕担责的思想包袱重了,想法子、找思路的思想障碍也就多了;庸碌无为的“出世心”多了,干事创业的进取心就少了;消极保守的暮气上来了,敢闯敢试的朝气也就消退了。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意味着更多的“拦路虎”“绊脚石”,啃下“硬骨头”、越过“激流险滩”,必须敢闯敢试、勇于干事。反之,难题不能破解、难关不能攻克,还可能给既得利益者以喘息之机、可乘之隙,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至于实现改革目标更是遥遥无期。“怕事”的干部,还不该醒一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