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俊华 王桂芹 郭开国
农村水利工程是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设施。面对历史的原因、投入的不足、管理的缺失,致使现有水利工程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现状,射阳县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提升现有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长效管理水平。射阳县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现象绝非仅有,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泥沙淤积,由海而陆,建县仅仅72年的射阳县,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中东部,东临黄海,地势低洼,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四大泄洪港道穿境入海,过水量占总泄洪量近80%。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旱涝灾害不断的严峻形势,增强了干群兴修水利、改变面貌的意识和决心。多年来,全县干群坚持不懈,锹挖车推,历经艰辛,先后在2 783平方公里辖区内,开挖出23条骨干河道、183条大沟、2 446条中沟;堆筑成1 987公里圩堤,形成了135个圩区,建起了1 421座中小型排灌站、1 200多公里防渗渠、1 600多座圩口闸,全县基本形成沟河纵横、功能齐配的水利工程灌排体系。然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及农业税、义务工、积累工的取消,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工程运行管理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近十多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都在着力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在工程长效管理方面明显滞后,致使工程效益难以最佳发挥。
针对境内河道淤积严重,引排能力大幅削弱,旱涝灾害持续发生的严峻形势,射阳县水利部门早在2002年就编制形成了全县县乡河道、村庄河塘轮浚规划,提出充分利用上级财政奖补资金,有计划、抓重点、分步骤地组织实施。但是由于县镇财政拮据,配套资金难以到位,致使部分河道疏浚进度和工程质量达不到应有设计标准和要求。县镇每年都要结合冬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境内主要河道中杂草、漂浮物等进行突击清理,这样做也的确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运行管理经费,使得这样的努力好景不长,既定的河道管护目标仅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相当部分河道长效管护措施未能真正落实到位。加之少数农户自觉维护河道意识淡薄,平时特别是在农作物收获季节,恣意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秸杆,导致河道阻塞,水体污染。近年来,各级政府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护责任,主要河道环境、水体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村级以下未纳入长效管理范围内的河道状况尚难如人所愿。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小而散,建成后,水利部门在管理上鞭长莫及,往往都要移交给镇、村管理。而现实是,随着区划调整镇村合并、干部减少,镇村也是无暇顾及,加之少数农户谋求私利,任意垦堤为田、拓滩为塘,更有村组违规发包赢利,削弱了工程抗灾能力。一些村组将所辖排灌站、水闸、涵洞等水利设施就近委托给农户代为管理,由于这种管理责任不明、奖罚不清,被托管户嫌麻烦、图省事,往往平时不过问,用时才想起,如此日晒风吹,缺少养护,致使一些水利工程受损、设备锈蚀,难以抗御突发的旱涝灾害。
多年来,为能抗灾自救,射阳县镇村因地制宜、各自为政,先后兴建了一大批闸站排灌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设施针对性、实用性较强,每遇干旱雨涝也都曾在一定区域内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圩区的形成、水系的贯通,原先小区域、低标准的排灌体系发生了变化,全县尚未组建起一个设施配套、管理统一、联合运行的水利工程体系。同时,镇、村、组水利工程设施大多交由个人管理经营,而这些从业人员未经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电力机械使用、维护专业知识,一些排灌泵站甚至出现“闲时仓库用时修”的现象,严重影响泵站的运行安全和工程效益。
射阳县从2002年开始就对境内的县乡河道、村庄河塘进行轮浚,并已达到疏浚一遍的要求,但从工程实施后的现状来看,工程实施的标准没有达到设计标准。究其原因,有经费不足、督查不严等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素就是河道疏浚的清障工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村河道疏浚工程实施全部为人力开挖,村组根据上级下达的劳动力指标安排人员出工,沿河两侧所到之处皆为集体土地,无须清障陪偿,为河道按标准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如今不但沿河两岸土地均为农户所有,而且河岸被个人占用、水面上设置了渔罾、渔簖,严重的还有依河而建的违章建筑,圈地养禽,加之电力、广播、电话、通讯等部门单位架设的各类杆线,可谓是层峦叠嶂,矛盾重重。有时动到农户一棵树就要花上百元的赔偿款,占用一块小菜地就需要赔偿上千元;有时为了简化程序,加快进度,协调拆除部分违章建筑,动辄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镇村经济根本无法承受。因此,部分河道难以按设计标准实施到位,工程开了工,常因清障问题停工,矛盾久拖不决,施工单位只能草草收场。
在河道的长效管护上,射阳县早在2011年就开始落实长效管护措施,确定河道管护目标,制订推进措施,开展了“河长制”工作,但经费“瓶颈”终难破解,无法真正落在实处。圩堤及涵闸基本无人管理,甚至村委会还没有明白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职责所在。小型排灌站交由没有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管理和运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这些都充分表明,农村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有待明确。
随着各级政府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日益健全,但随之而来所需的维修养护经费也日益增多。近几年,村级财政虽增加了“一事一议”筹资渠道,但粥少僧多,既需要用于农村的桥梁、水泥路建设,又需要用于饮水安全工程配套等其他的公用设施,真正用在水利工程管理上仅能是很少一部分。
“农业税”、“两工”取消后,特别是农村以“筹资抵劳”方式完成一事一议筹资后,农户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得到他们的支持也越来越少,工程建设时涉及到农户的矛盾也难以解决。农户在筹取少量的资金后,便心安理得、坐享其成了,至于工程管理、养护、运行“反正有上级投资呢”、“等水利部门来解决吧”。农民作为农村的主要居住者、经营者,本身的管理责任意识不强,甚至部分村组干部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大多是应付上级的要求,长效管理工作重视及督查不到位,缺乏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性。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村水利工程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的宣传活动,宣传农村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宣传管理好农村水利工程对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意义。要从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农村水利工程的思想意识,让群众明白“管理好农村水利工程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牢固树立基层干部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在推进河道长效管护工作基础上,全面落实河道管理“河长制”,明确奖惩措施,强化督查考核,把农村河道的长效管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逐步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河道“蓝线”管理制度,骨干河道建立“河长制”;根据《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各渠道建设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并按照各类工程的设计功能制订管理标准,建立健全工程维护管理制度,确保农村水利工程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检查维修、更新改造工程设施,保障工程正常运行。同时,要加强包括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者协会、水利合作社、抗旱排涝专业服务队、村级水管员等在内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河道工程管理与农村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村庄规划建设密切联系,与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相联系,与村庄规划建设相联系。因此,镇村要科学制订农村集镇村庄开发规划,严格规范农村集镇村庄开发排污管理行为。所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定砌设人畜粪便化粪池,绝不允许其直接排放入河;在居民集中居住地统一建设垃圾池,落实农村居民垃圾“组收集、村转运、镇集中、县处理”的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对集中养殖基地,制订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措施;完善农村农业生产秸杆回田办法,推进秸杆回收利用或秸杆回田,解决秸杆出路问题。
根据现有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仍然在镇村,而镇村财力及经费非常微薄,因此必须探索创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经费筹集办法。工程管理体制再完美,经费不到位,终究会使管理措施得不到落实。因此,筹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经费,落实筹集经费渠道,是提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各级政府可以追加或在既定水利投入特别是在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工程管理经费,同时明确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河道堤防占用补偿费实行收支两条线,主要用于河道管护工作;在水资源费、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资金等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河道管护工作;还可以通过“一事一议”形式向受益群众筹集一点经费,这样就能有效化解工程管理经费不足难题。筹措中,水利工程管理经费必须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并使经费筹集常态化,年度管理经费剩余部分可滚动至下年度再用,实行“以丰补欠”。
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关系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实现。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就可以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从而扭转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局面,充分发挥这些工程的综合效益,为实现“河海安澜,水丰流畅,百川健康,美丽家园”的水利现代化美好愿景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