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闲商业街的开发与创新※——以成都锦里为例

2014-08-15 00:55徐明波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武侯祠商业街三国

徐明波 晋 超

(1.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市旅游局,四川 绵阳 621000)

2004年10月,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东侧,“锦里古街”隆重开市。锦里以三国文化为灵魂,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外貌,以原汁原味的川西民风民俗为内容,成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一个具有浓郁巴蜀文化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锦里成功以后,各地来此调研、取经的人员络绎不绝,锦里成为各地竞相学习、模仿的对象,一时间“锦里模式”成为业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1]。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各地正积极打造城市文化休闲商业街区,锦里是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典范。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下,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本文将以锦里为例,探讨文化休闲商业街的开发与规划。

1 锦里文化休闲商业街的文化资源

锦里本来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2]武侯祠及周边一带就是古代锦里原址,唐朝诗人李商隐诗《筹笔驿》云:“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宋朝诗人陆游在其《感旧》中写道:“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后来随着历史变迁,锦里的繁华烟消云散,人们只能从上述诗文中得以窥见其一鳞半爪。

锦里文化休闲商业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打造,属于武侯祠博物馆的配套项目。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230亩(15万m2),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以文、书、刻而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武侯祠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2 锦里文化休闲商业街开发的文化创意

在2003年8月召开的中共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成都市委明确提出:“5年内要建设成为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优、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休闲,本来就是成都的独有个性和资源优势,当时,成都还没有一个以景观为背景的商业休闲聚集地,这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大手笔打造“休闲之都”的战略下,开发方将武侯祠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锁定在文化旅游休闲领域。

开发的最初灵感来自于武侯祠的喜神坊大庙会活动。庙会期间,武侯祠博物馆将当时为修建三义庙、结义楼而临时搭建的建筑材料和民工用房利用起来,作为临时商铺租给商家。春节大庙会期间,这些临时商铺的生意火爆异常,一条街的雏形由此形成。商业街是城市商业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街区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街区内历史文化积淀的挖掘与展示,是文化休闲商业街的开发与创新的核心与关键。文化需要继承者赋予其生命。锦里的开发先行的是文化的深度挖掘、文化核心价值的提炼。锦里的文化创意其核心在于:

第一,给庄严神圣的武侯祠添一份温柔的市井繁华。

千百年来,武侯祠在森森古柏的掩映下,讲述着诸葛武侯的忠诚和智慧,演绎着着蜀汉英雄金戈铁马的壮丽诗篇,整个武侯祠的风格是神圣的、阳刚的、庄严肃穆的。每年有上百万的游客来武侯祠瞻仰象征着中国传统智慧的诸葛武侯。能不能让百万游客除了传统的文化观光方式之外,有更深刻、更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方式?能不能让武侯祠在收取游客门票之外,有更丰厚、更广泛的收入来源?

1999年成都市政府将武侯祠周边的20余亩狭长的土地划归武侯祠,做为武侯祠的保护用地,其目的是给武侯祠一个缓冲空间,让古老神圣的武侯祠与现代喧嚣的现代都市有一个隔离带,使游客能更纯粹地体验历史文化的氛围。经过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的多次讨论,认为修建一条以三国文化和巴蜀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商业街,不但不会破坏武侯祠的整体文化氛围,还将使游客更全面、更鲜活地体验三国文化和巴蜀文化,使文化和商业相得益彰。

第二,给锦官城千年的优雅繁华一个重新绽放的舞台。

成都平原自古物产富饶,人口繁盛,特别是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后,水旱从人,灾害少有,被誉为天府之国。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富饶土地上的成都人养成了一种闲适、优雅的生活方式。作为这种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空间,是形成于三国,繁荣于唐宋,隐藏在唐诗宋词里的古蜀名街——锦里。

锦缎般的里弄,光彩华丽,其源头诞生于蜀地的古老传说。传说发明养蚕缫丝的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嫘祖出生于四川盐亭,聪明灵秀,沉稳睿智,辅佐黄帝,君临天下。此后,四川的丝绸一直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汉代以来,成都成为通往古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的中心城市。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在成都设立锦官,蜀锦成了蜀汉政权的战略物资,向吴国和魏国换取宝贵的战马和铁器。

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浸润着成都人的骨髓和灵魂,古书记载,成都人“好滋味,尚辛香,喜游乐”。然而,在锦里诞生之前,成都却没有一条能让人充分感受到这种闲入骨髓的川西民俗文化的旅游休闲一条街。锦里开街之前的2002年底,全长900m的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的琴台路正式开街。可惜由于其主要功能仍是城市交通干道,再加上建筑风格、业态分布和空间尺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琴台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给锦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集中打造川西民俗文化旅游休闲一条街。因此锦里的定位是创建体验川西民俗文化的旅游文化休闲一条街,以独有的文化价值,营造难忘的个人体验,以满足身心享受的休闲式旅游、追求精神收获的体验式旅游,补充替代单纯满足视觉感官的静态观光旅游。于是,锦里的千年繁华得以重新绽放,成都由此有了一条代表地方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商业街区。

第三,最乡土又最世界,最传统又最前卫的创意成都策源地。

成都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成都有着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文化传统。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古蜀文物,既有本土的文化特征,又有来自北方商周古文明的风格,最为不可思议的是,还有远至西亚的文化元素。秦灭巴蜀以后,蜀人迅速吸取了来自北方的先进文化,修建了自今尚润泽蜀地的都江堰,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地方高等学府——文翁石室,诞生了文坛巨匠司马相如和扬子云。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劫难,又使得成都成了移民的天堂。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大量的外来人口的同时,更带来了外来的思想观念和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文化传统。

在西化浪潮的冲击的今天,成都人这种坚韧的文化包容力在锦里得到充分的展示。锦里根植于历史文化,服务于市井民心,以乡土诠释时尚,借传统表达未来,既区别于上海新天地的洋场文化,又与一些地方狭隘僵化的复古文化不同。锦里的文化,最乡土又最世界,最传统又最前卫。在锦里不足400m的街道上,既有农事耕作的乡土野趣,又有凭栏观鱼的文人雅趣;既有更夫敲锣的民俗风情,又有“行形摄色”的时尚酒吧;既有拉黄包车的车夫,又有画卡通画的洋人;锦里成为成都最古老又最年轻的街道。

由此可见,高水平的文化创意是文化商业街成功的核心要素。

3 锦里文化休闲商业街文化空间的营造

文化旅游强调游客的真实性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体验需要有一个可以保持其真实性和相关性的场所——文化空间,因此对真实性体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空间的营造。[3]

“锦里古街”,以明清民居建筑为形,以三国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为魂,把握文化核心要素,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建构新的文化空间。它是对三国历史文化、明清建筑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的一种回忆和叙述,它使古典文化以鲜活的方式与今人对话。

三国文化、川西古风这一主题,通过规划设计、装修材料、古建筑、器具、古装人物等各个环节全面展开。锦里既保留汉代建筑的特点,又带有典型的成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武侯祠主建筑的主体风格相一致,而每座建筑物的样式都不一样。建筑色彩总体上以青黑、灰白、木黄为主色,整体上具有亲切热闹的平民化风格。宽街、窄巷、石板路、穿斗房、骑马楼、吊脚楼、过街楼、小青瓦、素筒瓦、民间脊饰、铺板门、隔扇门、花格窗、红墙、水井、栓马桩等古代建筑符号,不断地传递着古代的信息。锦里的仿古建筑,重现了一种生活格局,传承着一种人生态度,让游人真切地感受到古朴汉风、明清神韵,梦回古巷旧宅。

整个锦里古街,入口空间典雅而亲切,院落店肆空间实用而美观,街巷空间线性清晰、尺度合理,节点空间情趣盎然,意境深远,从而营造出完整的文化空间。锦里虽小而诸景皆备,“锦里古街”着重于古时意境与生活情趣的塑造,将古街与诗文彼此呼应、互相渗透,营造诗情画意,创造了一个体验式文化空间。

人们购买文化产品,主要是消费其蕴含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价值,这是与物质产品的根本区别。锦里借助武侯祠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营造出其它城市不曾具备的人文景观,让人们感受本已远逝的文化空间和生活情趣,自然在市民、游人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新鲜感。在锦里,人们尽兴消费着文化商品,甚至亲身参与文化商品生产过程,进而获取美好、美妙、独特的体验,并乐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如果能让每一个到过锦里的人都能享受到身心愉悦,感觉到难以忘怀,人们就会真正记住锦里,这样锦里才会真正成功。

文化旅游休闲业,是推崇创新、创造力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之一,其最本质的特征是,通过创意,制造体验,经营快乐。“锦里古街”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营造文化体验氛围,创造愉悦并营销愉悦,让人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锦里的开发,就是在保护三国文化、川西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三国文化资源、川西民俗转化为旅游产品,突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长期以来,蜀中很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却未在价值开发上更多地有所作为。武侯祠博物馆挖掘本土民风民俗文化,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让千年文化结出财富的果子,这种“锦里模式”无疑是带有启示性的,值得借鉴的。

[1]匡冀云.城市旅游文化主题街区的开发与创新[J].宜宾学院学报,2011(1):58-59.

[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125.

[3]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朱路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02.

猜你喜欢
武侯祠商业街三国
过武侯祠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李晶晶作品
关于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讨以兰州中川小镇项目为例
武侯祠
三国乱谈(1)
谒成都武侯祠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武侯祠三国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开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