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食与雅食

2014-08-15 00:55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食器美食家菜肴

张 宇

(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培训指导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7)

民以食为天,确是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林语堂在其文章《中国人的饮食》中说:“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情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1]17夏 丏 尊[1]1-6、钱 钟 书[1]29-33、陆 文夫[1]60-64等均认为,在中国,饮食是被人们相当重视的,这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还是一种文化。而将饮食上升到一定高度来分析,看作为一种文化,即饮食文化的高度,可将饮食分为精食和雅食两类,一精一雅,均为褒义,以此形容饮食,十分符合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追捧。

1 精食:中国饮食中的精妙之处

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提炼出来的精华,完美,最好,细的”[2]595。精食大致有三种角度可以解读,一为从厨者制作食物的精细程度,让人赞不绝口;二为美食家不仅制作食物讲究,而且能将饮食提升到文化的高度,让人推崇景仰;三为知味者,精于品味,深得食中三味[3],对于不同的饮食有着深奥的感觉和诉说,酸甜苦辣咸鲜……让人叹为观止。

1.1 从厨者技艺精

中国的饮食,向来都是以技艺高超、制作精细著称于世。厨师主要从选料、刀工和烹调过程等环节体现菜肴制作的精细程度,让人由衷惊叹,中国的厨师就是高超的手艺人,是艺术家和科学家。厨师孜孜不倦,创造出了以精细、精美、精巧闻名于世的中国四大地方风味流派——鲁菜、川菜、淮扬菜、粤菜。鲁菜的厨师对于制汤的技术是极为考究、细致入微的,制汤分为清汤(以肥鸡、肥鸭、猪肘子为主料,经反复煮沸、微煮,使主料鲜味溶于汤中,中间还要加两次鸡腿肉泥和鸡脯肉泥,使汤内小渣滓被肉泥吸收,其汤清澈见底、味道鲜味[4]6)和奶汤(制作时用大火,不加鸡腿肉泥和鸡脯肉泥,呈乳白色[4]6),然后再制作成菜肴,如名菜清汤燕菜、奶汤蒲菜等均为精致菜肴。川菜是以味闻名,俗话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川菜的厨师在原有五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鱼香味、怪味、家常味、红油味、陈皮味等[4]18,如名菜“鱼香肉丝”食之有香、辣、酸、鲜略带甜味之感[5],实在妙不可言;名菜“怪味鸡丁”食之有酸、辣、咸、麻、甜、香、鲜,七滋俱全之感[5],让人垂涎三尺。淮扬菜,又被世人美誉为文人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扬州菜和苏州菜。淮扬菜的厨师特别突出制作精细和讲究造型[4]26,名菜“松鼠鳜鱼”,头昂尾翘、肉翻似毛,形似松鼠,造型别致优美;名菜“大煮干丝”,将一块不到2cm的豆腐干,用刀将其片成三十多片,片薄如纸、丝细如线,尽显菜肴之精细。粤菜以本地饮食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中外烹饪技艺之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格。除传统的烹调技法外,粤菜的厨师创造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泡、扒等技法,如粤菜中的扒,是将原料煲(或蒸),至焾,然后推阔芡扒上的,表现为有料扒。如名菜“果汁肉脯”是借鉴西餐中的猪(牛)扒创制而成的,但西餐的猪(牛)扒,用的肉料较大块,用西餐炉焗熟后装盘,淋酱汁而成,但汁不入味,适用以刀叉而食,而“果汁肉脯”改用小块肉,以炒锅半煎炸至熟,在锅中烹果汁后装盘,汁味渗入肉中,适用以筷子夹食。当然也不同于北方的清扒。[6]这实在令人叫绝。

1.2 美食家贡献多

“美食家”一词正式出现在我国文字记载中应见陆文夫中篇小说《美食家》。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美食家的观点[7-10],美食家需要具备的条件为:一是具有烹饪营养、饮食养生知识;二是掌握一定的烹饪方法;三是能烹制经典菜点;四是善于鉴赏、品味美食;五是对烹饪、饮食有独特的审美和见解[11]。千百年来,美食家始终默默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不断添砖加瓦、锦上添花。如李渔认为,饮食选料应崇尚自然,注重产地与品质;饮食讲究营养,做到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菜肴需突出主料之味,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上好的食物单独烹制;烹饪方法要创新,“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美食家》则提出了有关烹饪营养的若干观点:第一,合理用盐,认为放盐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因时而变。第二,选料常识,提出活鱼隔夜杀好放在冰箱里不可取,鸡要迅速宰杀现取鸡丁下锅炒制才够新鲜,鳗鱼要养一周方可做菜;还提出饭店里除了酒以外,其余原料都要新鲜才好。第三,菜肴创新,认为一般的炒虾仁不稀奇,而将虾仁装在番茄里,“不仅是好看,而且有奇味”。第四,家常菜最美,认为真正的美食,不只是那些山珍海味,更有那些民间的家常菜。各式美味多在民间孕育,民间自有烹饪高手。

1.3 知味者感觉妙

知味者不一定是美食家,但至少是精于品味,深得食中三味。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人墨客们中知味者确实不少。孔子弟子所写的《中庸》中记载:“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苏东坡创作美食诗文《猪肉颂》,对于猪肉的美味大为赞赏。袁枚著有《随园食单》,在“须知单”中提及20条厨事要求,在“戒单”中提及14条饮食注意事项。夏丏尊则说:“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却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林语堂认为中国的烹饪有两点有别于西方,一是中国人吃东西是吃它的组织肌理,二是味道的调和。钱钟书说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陆文夫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天天吃山珍海味,吃三天就会厌腻,可那家常的菜点,吃了一辈子还是津津有味。”总而言之,知味者认为:第一,人的饮食不能以饱腹为最终目的,而应深知其中的“真味”。第二,能吃不等于喜欢吃,而喜欢吃不等于懂吃会吃。懂吃会吃的人,于寻常瓜菜、肉食中也能发掘旖旎风情,故能享无边风月,水木清华。第三,有些菜肴需要五味调和才能百味香,而有些菜肴必须突出主味而不能相互串味。

2 雅食:中国饮食中的点睛之笔

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合乎规范的,高尚的,不粗俗的”[2]1320-1321。雅食大致亦可有三种角度解读,一是饮食中讲究礼仪,礼仪又能透出饮食之美,让人奉若神明;二是饮食中特别重视就餐环境的塑造,特别是雅致的环境能提升饮食的品位,让人心旷神怡;三是饮食过程特别重视食器的选择和运用,让人赏心悦目。

2.1 饮食礼仪体现文明

饮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由此可知,最早的饮食礼仪也与远古的祭神仪式有关,然后逐步有了聚餐时的饮食礼仪,《周礼》中有“乡饮酒礼”“飨礼”的记载。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当今社会依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12]。从古至今,饮食礼仪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如食礼讲究重教、敬贤和养老,这是一种重视传统、强调伦理的优良传统,更体现出了国人对知识、学问的追求,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老人、长辈的尊重。祭孔的食礼体现了重教和尊师,不仅在中国有,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如“先师诞”“丁祭”“释奠礼”和“释菜礼”等形式。除了学成后的学生以饮食方式借以表达尊重和感谢外,一些想要拜师学艺的人们,以自己的真心和实干打动贤人收其为徒,随后便以饮食的形式宴请贤人,表示尊重、感动和感谢。如今,虽不鼓励兴起谢师宴,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却是发自肺腑的,在借用饮食方式进行表达时,应注意怀着一颗尊敬和感恩心,以节约和适用为前提进行饮食,不提倡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这才是文明之举。《红楼梦》中贾母是贾府最年长的,小辈们对其无不尊敬有加。在其日常饮食生活中,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都是先服侍了贾母后再自己吃饭。如今这种优良传统在普通家庭亦是如此,长辈们上座,小辈们围坐周围,为长辈们奉茶敬酒,夹菜上点,然后才自己食用。饮食礼仪这种体现文明的作用,国人应良好传承,发扬光大。

2.2 就餐环境展示雅致

就餐环境的雅致可以从两大方面具体理解:一是周围的“景”。《枫桥倚棹录》记载有“三山馆”,始创时“壶觞有限,只一饭歇铺而已”,后来发展了“遂置凉亭、暖阁”。又如引善桥旁的“山景园”酒楼,则“疏泉叠石,略具林亭之胜”,这两个酒楼俱又“筑近丘南,址连塔影,点缀溪山景致”,可以一边饮酒,一边远眺虎丘,那种意境,便是“新晴春色满鱼汀,小憩黄垆画浆停。七里水球花市缘,一楼山向酒人青”的光景了[1]121。这也让人联想到江南的园林,左手边是亭台楼阁轩榭,右手边是假山池塘花草,不远处几棵杨柳偎依在水边,桃花怒放,香气四溢,静下心来,听到鸟儿在欢笑,在优美雅致的风景中,品茗尝酿,再上三五佳肴,不亦乐乎也。二是面前的“人”。《美食家》记载:“孔碧霞的女儿,那个十分标志的姑娘手捧托盘,隐约出现在竹目之间,几隐几现便到了石板曲桥的桥头。她步态轻盈,婀娜多姿;桥上的人,水中的影,手中的盘,盘中的菜,一阵轻风似的向吃客们飘来,像现代仙女从月宫饭店中翩翩而来!该死的朱自冶竟然导演出这么一个美妙的镜头,即使那托盘中是装的一盆窝窝头,你也会以为那窝窝头是来自仿膳,慈嬉太后吃过的!”标致的姑娘,而且还在雅致的环境中出现,让人联想起了古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时,人们的味蕾肯定是丰富的,胃口肯定是大开的,当然抿上一口纯酿,尝上一口佳肴也肯定会有“此食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的舒畅感觉!确实,雅致的环境真正体现了饮食动人的美,这种美是促进食欲的开胃菜,是心灵的感受,更是艺术的精华。

2.3 食用器具突出韵味

饮食器具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却含有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它们具有繁多的形态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是象征主义与实际生活的奇妙联系[13]。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在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中,食器历来是受到重视的,食器突出了饮食的韵味,主要体现在“量体裁衣”方面。袁枚认为:“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参错其间,方觉生色。”“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铜,煨煮宜砂罐。”总体而言“量体裁衣”要做到四点:第一,以菜肴的性质选用食器。不同的菜肴有不同的烹调方法,如用煎、炸、爆、炒等无汤汁或少汤汁的的菜肴应用平盘,若用煮、烩、炖、焖、煨等汤菜或有一定汤汁的菜肴应用汤盘。菜肴形状也要和食器相统一,如鱼菜用鱼盘、花色冷盘用大圆(椭圆)盘等。第二,以菜肴色泽选用食器。如江苏名菜“芙蓉鸡片”“鸡茸蛋”等颜色素雅的菜肴,就不适宜盛放在花色器具中,应置于白色器具中,使菜肴色泽和食器的颜色区别,不“靠色”;四川名菜“辣子鸡丁”“麻婆豆腐”等颜色较深的菜肴,应放于白色食器中以“显色”,这样才能做到佳肴耀目,美器生辉。第三,以菜肴的量选用食器。一般来说,菜肴的体积应占盛器容积的80% ~90%为宜,平底盘、汤盘(包括鱼盘)中的凹凸线为食、器结合的“最佳线”。用盘盛菜时,以菜不漫过此线为佳。用碗盛汤,则以八成满为宜。装全鱼或其他整形菜,配用的餐具要菜前不露头,后不露尾[14]。若在食器中留出些空隙,配以符合菜肴主题的精细象形的船点或是精美的果蔬雕刻,则更能体现中国烹饪技法的丰富多彩和精妙绝伦。第四,以就餐环境选用食器。如孔府食器的“琵琶形碗”镌以“碧纱待月春调琴,红袖添香夜读书”;“鸭池”上有“借得南邻放鸭船,试开云梦羔尔酒”,“桃形碗”则写“万历青钱唐学士,三春红杏宋尚书”等等[15]。如此便为饮食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岂不美哉!当然,在中国古代中上层阶级的饮食生活中食器一般都是精美无比,如《红楼梦》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中袭人找的是“那个缠丝白玛瑙碟子”;41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碧月捧着的是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群芳开夜宴摆出的是“皆一色白彩定窑”的碟子。又如《西游记》中观音禅院老院主献茶用器具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三个法蓝镶金的茶盅,一把白铜壶儿”。

3 结语

精食,体现出厨师的高超技艺和对烹调技法完美的追求;体现出美食家对饮食的博古通今;体现出知味者对食物的性灵品味。雅食,体现了中国饮食礼仪的文明和辉煌;体现了就餐环境的高雅和别致;体现了食器的精妙和韵味。精食和雅食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国人细细品味、良好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更需国人不断探索和研究,将其创新创优。

[1]范用.文人饮食谈[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李维冰,周爱东.扬州食话[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28.

[4]杜兴保.菜系简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李承智.名厨姚楚豪川帮菜150款[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64.

[6]广东省烹饪协会.中国名菜谱·广东风味[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5.

[7]唐余俊.从《美食家》看姑苏美食文化及其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3):18-21.

[8]熊四智.探究美食家[J].四川烹饪,2006(1):6-7.

[9]白忠懋.做美食家大不易[J].四川烹饪,2008(12):82-84.

[10]金红.“双重观看”——陆文夫《美食家》文本意蕴解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60-63.

[11]张宇.《美食家》饮食营养观探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3(4):34-36.

[12]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3):260.

[13]程万里.饮食器物的文化属性[J].艺术百家,2013(5):197-200.

[14]谈国兴.谈美食与美器的谐合艺术[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7-78.

[15]辛丁.美器美食[J].东方艺术,2006(22):134-141.

猜你喜欢
食器美食家菜肴
中国菜肴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圈粉”
Chinese cuisine finds fans in Ethiopia 中国菜肴在埃塞俄比亚成功“圈粉”
A taste of Jiangnan
美食家忽必烈
看不见的美食家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美味珍馐——中国古代器物之青铜食器
闽西连城县的牛肉菜肴
辣出火红年味
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