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剑
(太原动物园,山西 太原 030009)
太原市于2008年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近年来通过新建、改建一批综合性公园、因地制宜建设街头游园、高标准绿化改造道路、对原有绿地进行提档增绿等一系列举措,使市区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园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园林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对植物造景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植物是园林造景要素中惟一有生命力的元素。一个公园、一块绿地,可以没有山石、地形、水体和园林小品,但是不能没有为公园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植物。同样的植物材料经过艺术处理、合理配置,可以营造出不同风格景观,创造出优美宜人的景观环境。
植物有着十分丰富的叶色、花色和枝干色彩,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色彩,同一种植物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又呈现出不同的自然色彩。植物是自然活体,植物生长带来的景色变化是其他素材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落叶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及秋叶的变化,使得同一景观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极大地丰富了园林色彩。
按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周边环境,采用不同的布局形式,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地被、花卉、草坪等植物,可以组合与分隔出不同的景观空间,满足人们对观赏、游憩、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以及私密空间的需求。通过不同植物高低、疏密的灵活配置,可以阻挡视线、透漏视线,限制和改变景观的观赏效果,达到组织交通、引导视线的目的。
地形是园林景观的基本骨架,起伏的地形、蜿蜒的小路可以增加景观的层次。利用高低不同的苗木配置,形成起伏变化的林冠线,或在自然地形较高处栽植大树、较低处栽植小树,便可更加突出地形特点。在假山、置石、水体或驳岸周边,常用植物来点缀和美化景观;在亭、台、廊架等建筑的内外空间,也可以栽植植物加以衬托,起画龙点睛和弱化边界作用。
植物除了美化环境外,还有防尘、降噪、增湿、杀菌、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诸多功能。大面积的草坪还可以作为防灾应急避险场所。
植物造景既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又要结合周围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各得其所、共生共存。要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经济、适用、美观、安全、生态的原则;
2)遵循生态节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3)遵循美学原理,兼顾观赏性与园林功能统一;
4)注重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5)重视生物多样性,考虑植物造景在形、色、味、韵上的综合应用;
6)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注意整体效果,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具有区域特色。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就是根据现有立地条件,尽量保留原有地形、植被等因子,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使喜阳耐阴、喜湿耐旱的植物各得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是园林设计师经常提到的植物配置原则,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要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学、生态学、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园林设计师来说,既要充分了解场地的气候、光照、土层厚度、土壤酸碱度、土壤盐分含量、供排水情况等立地条件,又要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形态特征,对近期与远期、平面和立面、色彩与季相以及园林意境进行充分考虑,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求得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在太原市某些植物景观营造中,却忽略了这个原则。比如,土壤类型多为盐碱性,但是大量栽植油松,因油松适生于雨量充沛的酸性红壤或黄壤地带,而该市大多数土壤pH大于8.0,因此,造成油松枝叶干黄退化。另一方面,油松属耐干旱阳性树种,对粉尘污染抗性差,因而作为行道树或种植在草坪的低洼处就不是很合适的。
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风貌的景观营造,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物配置可以增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太原市作为北方缺水干旱城市之一,常用的园林绿化植物品种不足百种,能用于行道树的植物只有国槐、白蜡、银杏、杨、柳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品种。因此,长期以来,城市园林绿化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无论走到哪条街道,满大街都是油松、国槐、胶东卫矛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植物,乔木下面种灌木,绿篱剪成块状或球状,城市景观缺乏变化,人工痕迹明显,市民审美疲劳已在不知不觉之中产生。再者,一些好的设计作品常常因为找不到用于表现效果的苗木而无法付诸实施,好的设计构思常常被搁置。因此,在园林苗木储备和培养上,应积极引入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外来品种,扩大种源,丰富造景植物品种。
当今一些植物造景,为了追求眼前景观效果,对植物进行盲目的密植,忽略了长远效果,造成一定的浪费。例如,滨河东西路风景林带绿化,当时建造时为了追求眼前效果,对花灌木进行了密植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紧密安排许多种苗木。像碧桃、西府海棠、连翘等小乔木和花灌木的间距都不足2.0m,没有长远考虑植物的生长空间,当时虽然有一定的景观效果,经过几年的生长,苗木生长空间越来越狭窄,互相争光、争水、争肥,长势不好,而且不透光、湿度大,也容易滋生病虫害,导致苗木提前老化、地被植物死亡。后期要想使苗木健康生长,就必须对部分植株进行移植,这样势必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在移植过程中也会造成苗木死亡。因此,在植物景观营造中,必须使眼前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结合,科学合理配置,保证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园林植物造景不是简单地植物拼凑,要从可持续园林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科学配置园林植物,遵循生物间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避免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或促进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达到以自然调控为主的生态治理。设计中要尽量将相生植物设计栽植在一起,而避免将相克植物设计近距离栽植。比如,皂角树与白腊、侧柏与油松等相邻而种,可相互助长;梨和柏树栽植在一起容易诱发梨锈病;苹果、山楂与松柏类树木以及落叶松与杨、芍药与松、云杉与稠李,都是互为锈病转主寄主。
建设精品植物景观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园林景观不仅要有高品质的设计、高质量的施工,而且要有高标准的养护。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植物景观建设竣工后,后期的养护管理非常重要。实际中,往往会出现有的绿地完工后效果非常好,但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两三年后地被植物没有了、花灌木长势弱、乔木所剩无几、树冠残缺等等,造成绿化资源和资金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