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提出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按照中共十八大部署,全党正在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也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开展专门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主题的集中教育活动。研究和回顾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对于更好地理解群众路线的内涵和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参加和领导工农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开始孕育。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但是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的重要性。1925年12月,针对党内忽视农民的倾向,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3。毛泽东分析了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提出工业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包括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等)是革命的朋友和依靠力量。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做了32天的调研后,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批评了党内责难农民运动的错误观点,强调农民组织起来后的巨大力量。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组织群众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经验。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有很好的群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红四军九大决议案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2]79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是查田运动最大的敌人”[2]269,“一切不做宣传或宣传不正确、不认真、不普遍,查阶级、通过阶级与没收分配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2]274。这是毛泽东首次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强调要在组织上动员群众,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包括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等),都是应当注意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党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这一时期,在总结抗战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臻于成熟。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3]511,“只有坚决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3]492。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要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共产党员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1941年,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4]8091942年3月,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5]409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中指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467
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作了系统阐述,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4]899。这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10月,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6]7111月,毛泽东在《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中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7]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4]933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提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1094-1095;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1096。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8]11621946年7月,毛泽东在《对东北局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的修改意见》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使我党与人民密切结合起来。”[9]151-15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和危害大大增加。为克服脱离群众倾向,毛泽东强调要坚持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1956年4月,鉴于斯大林的教训,毛泽东强调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1957年春天,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10]459-460。3月,毛泽东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中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1]285
1957年后,由于缺少经验,主观上急于求成,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把群众运动作为群众路线的主要方式。这一时期,为纠正“左”的错误,毛泽东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提出了不少正确的观点。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2]547为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1959年3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指出:“凡属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等人的意见”,批评了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和不执行群众路线[13]167。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把“群众路线有没有?有多少?”作为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之一。1960年11月,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问题,毛泽东强调“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自己起来纠正干部的‘五风’不正”[14]220。
1961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新提出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4月,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信中,要求把“反对恩赐观点、坚决走群众路线问题,向群众请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题”作为“农村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之一进行重点调查,并提出“向群众寻求真理”[14]268。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强调不应该怕群众,要让群众讲话,让群众批评,从群众中形成意见,提出“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14]293。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指示中强调,“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14]324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内容丰富,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最主要内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把毛泽东创立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5]57。结合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群众路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要对人民负责,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有无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要关心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给群众以实际的物质福利。
二是一切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革命斗争,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才能给战争以无穷的供给;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必须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要多做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必须走到群众中去,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拜人民群众为师。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一直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为“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群众中有很多个“诸葛亮”。因此,每到关键时期,毛泽东总是身体力行,并号召全党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意见,向群众学习。
四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确的领导必须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实行领导意见时必须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联系群众必须按照群众的需要和意愿;遇事要同群众商量,共同决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方法论,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形成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在各个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五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共产党员是群众的朋友,而不是群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党要同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愿;要妥善处理好党群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充分体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为民,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务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就是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遵守党纪国法。为民、务实、清廉,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要求。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利于强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强化清正廉洁的纪律要求。
二是有利于加强作风建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损害党群关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四风”问题,根本是世界观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没有站稳群众立场,在工作方法上脱离群众。坚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用好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着眼于群众的实际需要,当好群众的勤务员,把群众中的意见集中起来,制定符合实际和群众需要的政策,破除一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这将为扫除“四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具体路径。
三是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决策的过程,本质上是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科学的决策,必定是从群众的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多数人的利益,符合多数人的实际情况,能够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样才能正确指导群众、指导实际。决策的科学化,要求实现领导与群众结合,而不是脱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就是要从群众中形成正确的决策,再把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真正贯彻落实决策,这解决了领导如何与群众相结合、如何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执行决策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因此,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四是有利于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实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实现中国梦的两大历史任务;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党的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血脉,失去了根基,失去了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毛泽东创立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1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N].延安:解放日报,1943-11-24.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