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坤 刘再晨
(1.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050061;2.外交学院,北京100037)
2011至2015年,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期,要求在此期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要减少17%。“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有28个省份超额完成,河北省虽然也位列其中,但是相比其他发达省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在“十二五”规划期内,河北省如何根据自身特点,走出一条怎样的低碳之路,成为今后河北省经济工作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主要由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致,这类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低碳经济是在发展经济、保持GDP增长的同时,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改良、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英国国内石油、天然气、煤炭产量减少,国家致力于将能源出口国的身份,转变为能源净进口国,更大的意义在于,英国意识到当今气候变化为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生存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提出减少能源消耗,更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发新能源的各项提案,也为全世界的能源大国敲响了警钟。
河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对于京津,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抓好河北省的环保问题,是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人均能源消耗也在随之增长,如果仍然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不仅影响河北省的各项环保工作进行,也使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虽然近年来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一部分原因是由于GDP逐年上升,因此从总体来看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增无减。因此,对于低碳工作进行状况评估,不能仅仅依靠单位GDP能耗指标来判定。
截至2012年,三次产业占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分别为11.99%、52.69%、35.32%。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比重偏高。分析三次产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当前的发展层次仍然偏低,产业内部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农业人口比重仍然偏大,河北省的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水平,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科技人才仍然匮乏,离转向依靠技术密集型农业的目标仍然很远。第二,就工业方面来看,河北省的工业产值虽然逐年增长,规模庞大,但仍然未摆脱不可持续的、资源高消耗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增长模式。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至今仍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制造业发展仍略显稚嫩,规模小、科技水平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现象仍然普遍。第三,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较之其他发达省份仍然滞后。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5.32%,而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60%~80%。此外,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优势仍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邮电通信及餐饮等服务业为主导,相比之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文化、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则发展缓慢。
河北省陆上风能资源总储量74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00万千瓦。其中坝上地区风能资源储量高达1700万千瓦,建有国家第一个风电示范基地——坝上地区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08年全省新增装机容量5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110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
太阳年辐射量为4981~5966MJ/m2,年日照时数张家口、承德及沧州东部为2800~3000小时,为全省最大区;邢台、邯郸西部及中部为2500~2600小时,是全省最少的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为2600~2750小时,日照率为50%~70%。河北省利用太阳能水平比较先进,目前,太阳能产业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均走在全国前列,保定是全国的太阳能城市,中国电谷。
此外,河北省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地区。据河北省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标准煤418.91亿吨,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标准煤93.83亿吨。全省有开发价值的热水点241处,其中山区92处,平原149处。全省累计开发地热能井点139处。山区热水点平均水温40℃~70℃,平原热水点水温最高可达95℃~118℃[1]。
由此可以看出,河北新型能源储备仍然具有极大潜力,新能源开发利用呈快速增长趋势,使我们看到了河北省能源消耗将会从“高碳”走向“低碳”的希望。但是从河北省能源消耗总量及构成可以看出,在能源消耗比重上,煤炭、石油比重居高不下,特别是煤炭消耗逐年增长,直到2009年以后才开始逐步改善。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没有改变。此外,与新能源相关的低碳技术研发能力仍然有限,不单是新兴产业,在三次产业中都存在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人才缺乏、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都成为河北省发展新能源的阻碍。
为了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在2008年河北省开展了“双三十”工程,对30个重点县(市、区)和28家重点企业(2家企业关闭和停产)进行审核。最终,圆满完成了规定的目标。2007年4月,河北省又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意见》,公布“十二五”期间“双三十”县(市、区)和企业名单。这一系列前赴后继的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正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河北省政府发挥行政调节的表现。此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上,河北省有《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加强节能工作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规章和政策文件予以规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碳行业的淘汰力度,为河北省经济低碳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但是就现有的法律机制运行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中,多是命令性的法律机制,这样以来加大了监督成本,同时节能减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此外,河北省的法规机制中,忽略了市场因素与社会因素。公共管理的政策较为严格,为低碳工作制订了硬性的目标,但是这样的规定并不能面面俱到,有些特殊性的行业还要区别对待,如果一视同仁则可能会影响该行业的发展,因此,就要充分地利用市场化的因素进行弥补。社会因素尤其是当前河北省内还没有形成一个低碳的社会氛围,有些同传统习惯、道德、风俗相关的行为,又成为了法律的死角,所以,在针对社会问题,制定法律机制时,应当坚持灵活性原则。
河北省污染严重的现象早已不罕见,而只有当公民看到雾霾久驱不散,PM2.5指数频频“爆表”的时候才有所感触,而感触过后大多数人只停留在议论之中,并没有自觉地加入“低碳生活”的队伍。可见,在当前社会范围内,河北省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保氛围,低碳生活仍然没有在公民脑海中形成固定的意识。例如,许多公民在使用交通工具上还广泛存在着“大排量”的崇拜。据研究表明,汽车的一台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将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2.5千克;又如生活中随手关灯的小习惯,可能为了节省电费而在家中要比在公共场所做得好,说明“低碳生活”仍处在被动阶段,没有养成公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如,河北省的交通运输,河北省物流运输以公路为主,占全省货物运输总量的80.5%,占旅客运输量的92.2%,公路的单位能耗是铁路的18倍、是水路的22倍[3],货物运输方式以及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仍然有待转变。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家庭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节能空间,有必要改变现有生活方式来发挥社会的节能潜力。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一般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来进行,也就是通常提到的既要做好“减法”又要做好“加法”。
做好减法,是指对现存的传统产业进行整改,实现科技化、现代化,减少对碳的依赖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产业结构上,也要减少高碳排放、高耗能的第二产业比例,增加相对低碳的第三产业的比例,主要是通过逐步淘汰高耗能企业,从而减少碳排放总量。这一切都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因此,要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规定,要在满足河北省自身经济需要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做好加法,即是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加自由、健全的市场,也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还要根据河北省自身的优劣势,对当前第三产业进行调整和丰富。譬如,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规划环京津地区旅游度假区,利用秦皇岛海滨、承德张家口坝上草原、西柏坡革命老区等旅游地,拉动旅游产业,使之逐渐成为河北省的支柱产业;利用河北省重要的交通位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大型专业化物流聚集区建设;扩大第三产业的范围,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研发、信息、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养老、家政、健康、文化和公用事业的发展[4]。
以往对于“新”的理解过于狭隘,不能因为要发展“新型”能源而忽略、盲目排斥传统产业,靠降低这些产业的发展速度来实现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发展新能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不仅要加大新能源的投入和替代,同时也要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在高碳资源得不到替代的时候,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通俗理解上的“新”,即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低碳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应进行积极推进低碳技术研发与方式创新,将提供高能效、减少碳排放的技术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将提升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低碳产业的薄弱、低碳技术的滞后,无法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其中。
此外,上述这些问题大多因为受到资金的限制,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财政投入,从河北省优势出发,根据上述能源分析,河北省应优先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加大对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和投资。此外,还应当充分落实国家的低碳优惠政策,利用税收政策引导企业走低碳、环保的路子。对企业范围内的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应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吸引外资投资河北省的低碳产业[5]。
1.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命令性”,使超标的高碳行业逐步被限制,直到退出市场。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低碳工作做好“减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严格建立碳评估的法律机制,不但要能找到事后责任人,也要做好事前预测的工作,从根源上避免碳排放成为既定事实,同时完善高碳企业退出的相关法律。
2.政府对待低碳企业的监管应分层次、分程度,循序渐进,严重的问题直接管制,严格新立企业的行业准入,并且对于企业碳排放的监管落实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去。一般的问题依靠税收调节,提高、细化各类企业的碳排放标准。此外,还要通过奖金补贴等“反税收”的方式对企业节能减排进行鼓励,从而弥补直接管制的不足,提高法律政策的灵活性,也赋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度。
3.多利用市场手段对政令式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碳定价制度的改革,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延伸了金融行业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将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河北省的碳交易市场即是这一目的,当前河北省的碳排放市场建立仍然不够完善,仍要跟先进省区市看齐。这其中,可以通过绿色信贷、政府绿色采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消费中减少碳含量的比重,从而带动社会各界对于碳排放市场的积极参与。
4.尊重个别特殊企业的情况,制定自主的碳排放规则体系。充分重视社会环保团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作用,社会环保团体内部的规则和对外的倡议往往能比一条政府的法令更能深入人心,有利于带动人民参与到各项环保活动中来,倡导低碳生活,有利于社会范围内形成低碳的氛围,使人们之间相互影响、互相监督。
2013年年末,河北省的某些重要城市,如省会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等,都因空气环境恶劣而推出了临时性的汽车限号规定,让每一位市民切身体会到了空气的变化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我们必须要开始注重如何构建低碳生活,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我们身边做起。
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按上述所说的原则,加快建立环境预警机制,例如,汽车限号限购等政策的出台需要防患于未然,提早对这些社会问题确立解决办法。此外,还要积极营造低碳生活环境,引导动员全体市民打造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基础上,应对环保行为进行适当奖励,加大对科技研发投入,鼓励创新,促进新能源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多依靠于技术型劳动力,提高公民素质。
作为社会公众,要开启“低碳生活”,如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关灯、多用节能灯;少开车,开小排量或新能源动力车;少用空调,等等。交通运输、物流等行业要发展壮大水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外出也应多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总而言之,空气环境的恶化,是对全人类的威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政府、企业、公众都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拯救我们自身,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乃至国际力量共同应对。
[1]河北省政府网.河北省自然资源[E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416/newgx4f8bdacb-5076280-1.shtml,2012-4-16.
[2]傅学良.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创新与变革[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
[3]徐匡迪.发展低碳经济当务之急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230699.html,2009-10-21.
[4]杨恒.河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5]吴永力,郭荣华.促进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