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琼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青年是一股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国民党在台长期统治,曾因政党形象陈旧和按资排辈严重与台湾青年渐行渐远。在第二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失利后,马英九于2006年重建国民党青年团,希望可以为“百年老店”持续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由于台湾青年选民投票率不高,所以有较大挖掘空间[1]。从2008年和2012年的大选结果看,国民党青年团的建设,对国民党赢得青年选民支持,重新获得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民党青年团(简称青年团),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下的直属单位。其前身是蒋介石为了改善国民党形象,于1938年组织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2]。解放战争失败后,国民党中央迁至台湾,对青年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幅下降。
2000年和2004年,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均以失败告终,失去了执政党的地位,也引发了党内深刻的反省和改革。马英九指出:“本党是个执政经验丰富的政党,但年轻人无法接班,经验传承就会中断,我们努力的时间有限,在未来的两年内,我们应该大胆用年轻人参加公职选举及参与重要党务决策,让年轻人知道他们有发挥的空间,而且有机会担当大任,只要党给他们空间,他们就会来。”[3]2005年7月,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郑重宣布将成立国民党青年团作为改革再造的基础。他表示,“我们将成立青年团,扩大青年自主挥洒空间,让青年的理想与本党的发展结合,以吸引年轻人加入本党。各种公职、党职广设青年保障名额,以鼓励优秀青年入党、优秀党员参政,并使年轻人感受本党对他们的重视。”[4]2006年,青年团在马英九的大力推动下成立。
青年团的宗旨是凝聚青年学生的活力和向心力,培养国民党及社会的人才,以推动改革、创造机会、实践理想、相互学习、服务社会及发扬博爱精神。青年团的目的在于保障青年学生的权益,扩大青年参与,并提供青年参与决策之空间。它的具体任务有:第一,保障青年学生的权益,扩大社会参与,推动相关法规制度之建立与修正。第二,建立公开机制,举用青年学生干部,参与本党决策,培育全方位的青年领袖及政治人才。第三,提供青年学生公平、多元、充分的教育训练,并创造青年实现自我的机会[5]。
在团员选择方面,青年团招募15到40岁台湾省籍的在校学生。团员分成预备团员和正式团员。青年学生填写一份入团申请表,审核通过后即成为预备团员。在该年度活动中累计获得四点积分,缴纳团费200元台币,即可晋升为正式团员。在校园活动、竞赛活动、公益活动、团务和党务工作中有杰出表现的正式团员,由总团部审核认定,可以被评为杰出团员(比例不超过正式团员的二十分之一)。年龄超过40岁,或因毕业、退学或其他原因失去学籍者,视同自动离团。
在组织结构方面,设立团总部、支团和分团三种(与中国共产党的团中央、校团委和团支部的隶属关系相似)。团总部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以学校为单位,正式团员达30名以上,可以填申请表成立支团,直属于团总部,一校限成立一个支团。以学校为单位,人数达10名,可以成立分团,一校不限分团数,直属于各校支团,如该校没有支团,则分团暂直属于总团部。海外的第一个分团于2005年底在美国南加州开始筹办。前总团长林益世强调,青年团应该“满地开花”,不在于人数多寡,而在于团员要认同青年团的宗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便凝聚向心力。
在指导决策方面,团总部设置总团长、执行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总团长对内要负责团务,对外是青年团的代表,任期一年,不得连任。总团长可以向执行委员会推荐副总团长一人,通过后由党主席聘任,任期也是一年。总团长因故无法领导本团时,由副总团长代理。执行委员会有11名委员,由总团长召集,采用合议制商量青年团具体事务。具体的执行部门有学校服务处、教育训练处等。指导委员会由总团长聘任的关心青年事务、学养俱佳的社会人士若干人组成。其召集人由总团长提请,党主席聘任。
青年团推出体验式政治实践营队,首先是让青年在角色扮演中把握政治参与的知识和技能。过去,青年团以上课、讲座的形式举办过许多政治营队,但青年的兴趣较低。2012年,国民党创新营队建设方式,主推“民主RPG政治实践营”。RPG是英文“角色扮演”(Role-playing game)的首字母组合。这个实践营希望通过仿真选战,增加年轻人对政治实务及重要议题的认识,让年轻人在趣味中学习。国民党主席马英九2013年2月出席在台中举办的“第二届民主RPG政治实践营”时,向在场学员发表了名为“选择、实践、信念”的演讲。他认同“世界有现实,热血青年有梦”的文宣理念,肯定青年团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青年人了解公共事务与接触国民党的方法。他表示,在民主的环境中,实践梦想的方式可以不一样。青年人要改变世界不必再流血革命,民主社会有很多方式来解决问题,用更有创意的方式一样可以出现和林觉民一样的梦想家。他期待青年人能像当年的革命志士一样充满理想、有目标、有策略,发挥年轻人的热情,鼓动风潮、创造时势[6]。其次是让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了2012台湾大选,青年团在各地举办了一系列“民主选赞营”活动,内容形式丰富。例如,在新竹的黄金水乡,邀请青年人参观老街、烤白薯、走进田埂水道、在星空下夜谈,感受当地农村的风貌和村民的奋斗精神。在花莲的活动以“后山梦想工厂”为主题,邀请青年走进花莲县凤林镇,自己动手做天然染布,探访当地文化的“凤林数字机会中心”和研发制作竹炭的“赞炭工房”,从中了解花莲本土的经济文化发展。青年在活动之中,既增长了见识,又增加了对国民党的好感。
国民党重视青年的文化学习,办读书会、办思想论坛、谈进步议题与社会政策,希望青年团从思想上能给国民党注入活力与新鲜血液。首先,青年团复兴日知会,开展周末文化之旅。日知会成立于1906年,因每周日举办演讲而得名,其对世界形势的阐述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人才的准备。青年团也在周末举办讲习活动,希望号召有志青年进行微革命,为社会储备热爱乡土的知识青年。青年团重建的日知会,没有革命的热浪,却有根植于文化的情怀。2012年6月,日知会在台南谢宅举办“文化·台南·老屋”活动,邀请老宅主人及老房子事务所的创办人,一同分享对老屋的保存与再次创造价值的故事,强化传统文化价值,希望老屋建筑与文化可以永续传承。2012年7月在台中举办“饼持台中味,再创新糕风”活动。邀请作家刘克襄及糕饼达人张尊祯,从太阳饼的由来与台中美食文化的发展讲起,进而谈城市文化的新定位。其次,为了扩展青年视野,青年团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和国际文化学习活动。“岸青对话沙龙”是为了让两岸四地的青年有机会通过对话了解差异,加深交流的系列活动。2012年11月“岸青对话:陆生健保”沙龙在咖啡厅里轻松的环境中举办,三位在台就读的大陆和澳门学生,三位有两岸交流经验的台湾学生,共谈在台湾就读的大陆学生的健康保险问题,其他有意向的同学也能够参与。在国际方面,青年团欢迎各国来访的青年团体,并举办系列讲座。第一场“走向世界论坛”的主题是解析韩国。从韩国的国内政治发展、政经制度、外交及经贸布局、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与台湾出口产品相似度高达七成的韩国,如何在国际经贸、文化及外交上取得优势,台湾又应该如何从中借鉴。
青年团以“青年赞出来”为口号,提倡以服务为目的的人生。青年团招纳学生参加“零极限挑战”服务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还开展了环保、动物保护、了解原住民和关怀新移民的活动。首先,带领青年亲身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举办名为“遛诗地”的活动,邀请荒野保护协会讲师带领青年去湿地亲身体验,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举办动物保护系列讲座。邀请动物医生与学生共同探讨“以认养代替购买,以节育代替扑杀”等改善流浪狗问题的方法。邀请台湾宝贝狗协会成员分享处理校园流浪动物的经验。建立“动保圆桌论坛”,搭建行政部门与民间的沟通桥梁,共同优化政策让施政得以更为顺畅具体。再次,举办论坛了解原住民文化。为更贴近原住民青年的想法,增加沟通意见的渠道,重视原住民文化再生与传承,体验原住民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之美,举办了“新世代原住民青年论文化与政策活动”和“用文字召唤祖灵的归来:谈原住民文学创作及文化教育”。最后,遴选青年大使、办画展、放电影,多角度关怀新移民。举办“新台湾之子教育问题”讲座,配合“2012新移民青年大使遴选”活动,播放“新台湾之子”纪录片,希望培养青年对新移民议题的兴趣,提升对新移民族群的重视。举办“新移民·心印象”当代台湾异乡人创作展,由画展呈现台湾多元文化风貌,拉近国民党与新移民的距离,拓展支持族群。播放电影《爱无7限》并开展映后座谈会,希望让更多新一代青年拥有“从本土出发的国际观”,也让离乡背井来台湾工作或者生活的人感受到台湾的人情温暖。
第一,旅行让青年开阔视野。2011年举办“文哥日知会,一日选赞营”活动,把旅行与选战结合起来。在基隆以“遇见大航海时代”为题,让青年搭船游港,认识基隆的本地文化。在新北,邀请青年一同从淡水旅行到八里,从历史的缝隙中,发现不一样的新北。举办“用足迹观看世界”座谈,让青年学生了解如何以旅行的方式、用自己的足迹探索世界,并培养国际视野;探讨这几年来马英九政府致力于推动国外观光免签证,为有志走出去的青年们带来的帮助及改变,增加青年对国民党的好感。
第二,贴心互动让节日更温暖。在母亲节时举办“你撒娇,我按赞”网络活动,青年团准备了康乃馨及贺卡,帮青年投递对母亲开不了口的爱。在平安夜举办晚会,马英九与天籁儿童星光班一起合唱《平安夜》等歌曲,与一百多位青年朋友玩游戏。
第三,用歌唱、辩论比赛和影视活动来凝聚青年。举办“宝岛歌厅秀”,以音乐串连彼此的心,亲近民众,希望大家可以不分族群和年龄一同感受音乐的魅力。2012年底,举办国民杯第一届辩论比赛,吸引高中及高校31支队伍参与,并以公民审议的方式欢迎青年赛后讨论。2012年在青年节举办“追忆,青年时”网络活动,邀请网友用镜头追忆时光的流逝,吸引青年表达自我,展示自我。
青年团在政党轮替的环境下,可能由于国民党的在野地位而减弱对青年的培养,也可能由于党内不同派别和青年组织之间的不良竞争,流失青年人才。首先,政党由执政到在野,会让党内青年人产生失落的情绪。国民党从2000年到2008年在野期间,党内青年产生了一种茫然,认为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看不到希望。一位被访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25岁的人2000年参加国民党青年军,希望前途一片大好,可以为党付出,为社会效力。没有想到8年都是民进党执政,民进党一般怎么会找国民党的人来担任政府的职位呢?8年中除了党部的职务没有其他的职位可以历练,8年后,那个青年已经老了,再过两年都要超过35岁门槛了,而且还不确定2008年是否可以执政。”这种断层的危机影响很大,青年人认为自己为党付出颇多,而国民党没有为自己做出安排,是不重视自己。但是从国民党的立场来说,不是不想安排,而是没有行政资源,没办法安排。从2000年到2008年,很多国民党的青年人因此流失。其次,如果说政党轮替是政党之间在争夺资源,那么青年组织的分裂就是内部在争夺资源。政治组织中的斗争不同于体育比赛,因为比赛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输的一方也不觉得那么失落。但政治没有那么单纯,也许赢者通吃,输方难以翻身。谈及竞争时,一位被访者说:“国民党青年团和青年军之间肯定也会有竞争。但竞争本身不一定是恶性的,也有良性的。这要看个人,有的人本性就不是太好,总想看别人出丑,自己得利。”谈及分裂的原因和影响时,另一位被访者说,“国民党内聪明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优秀,想独当一面,自然就会比较分散。政治人物经常说,国民党没有分裂的本钱。年轻人更是不可以分的,本来就没有太多年轻人支持,还分裂就会吓跑更多人,到头来对自己是最不利的。有精力内部斗,不如一致对外。”
政党要以机会留住有才青年。2000年大选,民进党的文宣团队中有一个广告高手叫范可钦,他来自于安置国民党来台军队的眷村。成长于国民党的大本营,范可钦虽不认同民进党的政治观点,但感到国民党内按资排辈严重,难有出头之日,而民进党讲求实力原则,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因而转投民进党。在关键时刻帮陈水扁制作“铁汉柔情”系列竞选广告,助其取得大选的胜利。面对这种情况,国民党败选后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推出“青年专案”,要求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不少于各级干部总量的四分之一;给青年更多的表现机会,鼓励形象清新的年轻党员参加媒体谈话性节目,确保了党内代际交替的机制。
国民党对青年的培养在2012年大选中有了明显改观。竞选总部“台湾加油赞”以“跨世代集气”为理念,希望展现出“海纳百川、世代传承”格局。竞选总部采用扁平化设计,下设八位总监,其中有两个总监与青年工作有关——新世代总监负责青年号召与组织工作,新媒体总监负责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划。马英九竞选连任办公室发言人殷玮不到30岁。而当时的青年团总团长黄健豪,是一位23岁的硕士生。但是仅仅给予机会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机制。因为年轻人既具有朝气蓬勃,敢拼敢闯的优势,也存在经验不足,不够稳重周全的劣势。2009年,国民党青年团参与八八水灾救援时,就存在与当地人员没有充分沟通,导致大量志愿者无事可做,效率低下,引发抱怨的事情。2011年国民党“赞青学园”的工作人员也很年轻,因为没有考虑到外地和已工作青年的问题,导致大家完成小组作业时,时间难以搭配。因此,国民党大量起用年轻人来组织活动,需要注意“传帮带”的机制,新老搭配,规避缺点。
2005年之前,国民党青年工作主要面向认同国民党的青年群体。然而,大量台湾青年的政党认同尚未确定,由于国民党不够重视,大量中间青年倒向民进党。2006年,青年团的建立把广大中间选民纳入活动对象,希望在更加广大的青年群体中,发出国民党的声音。要吸引中间选民,就需要注重隐性传播。因为中间选民对政治性过强的活动可能兴趣较低,甚至有一些厌恶,加上青年对于灌输可能产生逆反情绪,所以在活动的设置上,需要注意去政治化。用隐性宣传降低青年人的防备心和逆反心,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对政党的认同。
青年团虽然是国民党的组织,但是不希望党性的味道太浓。在活动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不带政治色彩的有趣味性或者公益性的活动,比如,搭建联谊平台,像大学社团一般做游戏和进行表演,在台湾八八水灾后积极救援,在3·29青年节时组织“青年唤唤爱,就是爱捐血”活动,等等,其目的是先拉近青年,让青年先了解国民党,再接纳国民党。虽然这种隐性的思想意识传播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青年对政党的看法。被访者说:“营队有时候像是一种联谊活动,是一个让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人相互认识的很好的平台,青年人在这里可以认识很多朋友,慢慢的支持国民党的就会变多。联谊会是很简单的,像大学生社团做游戏、表演,没有任何政治的色彩,只是主办单位是青年团。青年人参加活动后会想,国民党也没有那么老嘛,我参加国民党也玩得挺高兴。”
2009年3月,国民党组织青年团成员成立网络部,改变仅仅通过开会、座谈、联谊和聚餐召集青年人的传统办法,广泛运用网络等新媒体[7]。在2008和2012大选中,国民党建立各个网络平台,如脸书(FACEBOOK)、无名小站、噗浪(PLURK)等,并负责观察网络舆情。网络在台湾竞选中的使用有三个趋势。
第一,网络在竞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灵活。在2000年以前的选举中,网络的论坛(BBS)和博客虽然在选举中有所运用,但都只是辅助性的手段,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各个政党也看见了网络在选战中的宣传作用。民进党在网络上的投入是比较早的,在脸书等交友网站上人气非常高。对于活动的宣传,早已不局限在文字中了,配以照片和视频,非常生动形象,真实可信。
第二,传播方式由单向发布转向互动交流。过去网络在竞选中的运用,仅仅相当于一个发布消息的媒介,与电视、报纸没有本质区别。但是随着脸书等社交网站的兴起,网络上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交互的,大家可以迅速回复看到的文章及状态,表达自己的态度,进行交流。而候选人也可以在此收集民意、创意,并且给予反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第三,传播数量由官方网站的直线式增加,转变为社交网站的几何倍数增长。过去政党仅仅通过开设官方网站来传播自己的观点。但是官方网站的普及面是有限的,其受众仅仅是愿意登录官方网站的人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已经有政党倾向的人。如果不登录官网,则无法获得消息。但是脸书等社交网站改变了直线式传播模式,一个人分享的消息,他所有的好友都可以看见。如果有10个人分享了候选人脸书上的消息,每个分享人又有10个朋友分享,则分享消息的人数是100人,下一轮分享就达到了1000人,成几何倍数增长,扩散速度相当快,扩散范围也大大增加。
[1]黄嘉树,程瑞.台湾选举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贾维.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关系及其矛盾之由来[J].近代史研究,1996,(4).
[3]马英九.国民党第十七届中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让人民相信我们的决心)[EB/OL].国民党官方网站.http://www.kmt.org.tw/page.aspx?id=33&aid=1750,2005-08-22.
[4]马英九.国民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开会典礼致辞(改革、团结、壮大、执政)[EB/OL].国民党官方网站.http://www.kmt.org.tw/page.aspx?id=33&aid=1757,2005-08-22.
[5]国民党青年团团章[EB/OL].国民党青年团官方网站.http://www.kyoung.org.tw/product_classify/tws_txt/index.php?Product_Site_Classify_SN=41854&PHPSESSID=odvuojj07v8u4ej0nrkms0mhs5&Company_SN=500162&Product_Site_Classify_SN1=41847
[6]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马英九主席莅临青年团RPG团队[EB/OL].国民党官方网站.http://www.kmt.org.tw/page.aspx?id=32&aid=8984,2013-02-02.
[7]艾明江.近年来台湾主要政党与青年选民群体的互动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