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4-08-15 00:51毕朝文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建国大众化

毕朝文

(本溪市社会主义学院,辽宁本溪117000)

中国共产党向来不但注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也非常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建立和保护新制度、推动新社会建设、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此进行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因而不应把党的思想建设和党对当前中心工作、时事政策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混为一谈,虽然在实践中它们并不截然分开,但也不能因此在研究中无视其区别的存在。本文就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展开的。

一、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和内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内容当然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中心任务的迫切要求,决定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后必须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等人的文章、讲话和中央文件也清晰地表明,知识分子和学生是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则是主要内容。

(一)重点对象

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正如毛泽东所言,知识分子“是教育人民的人,离开了他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1]。因此,党非常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周恩来总理1956年和1962年曾两度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报告,毛泽东也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等文章和讲话中多次谈到要让知识分子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并且在1957年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具体目标:“如果在今后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在我们的知识分子中间能够有比较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能够有比较多的人通过工作和生活的实践,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生产的实践、科学的实践,懂得比较多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就好了。这是我们的希望。”[2]270195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传达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指示》表达了同样的希望。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也自然成为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如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3];196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又进一步提出:“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4]此外,党中央、毛泽东还有很多关于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指示、意见,足见学生在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重点内容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注重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是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1961年中央宣传部《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方针和教材编选工作的报告》,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强调:“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不断地同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斗争,同时要反对教条主义的倾向,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5]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结论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必要载体,所以,毛泽东也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词句、结论本身,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论述中谈得最多的是推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认识论等的大众化。毛泽东在1951年3月给李达的信中就说:“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6]为了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人民大众中,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的树立,党中央还开展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等,虽有消极影响,但也的确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宣传起了好作用。1955年3月党中央还发出了《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在全国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唯心主义思想,这个文件还对运动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位,即“现在全国党的、军队的、文教系统的、经济系统的、政法系统的,以及其他部门和各群众团体的有阅读能力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大约有五百万人,中央认为,应当在今后八年内(即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做到他们的绝大部分(例如三百万人)都能够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广大劳动人民,也应当按照可能随时随地向他们进行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反对资产阶级各种错误思想的教育,”[7]72-74具体主要是进行自然科学常识和无神论思想的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宣传。进入60年代,经过三年经济困难,毛泽东更加重视认识论问题,他在1963年强调,“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该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8]。

二、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

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效,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探索和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成为此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这些方法包括用生动活泼的形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对此学界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本文不赘述,此外,还有以下具体方法。

(一)在学校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学校自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被明确要求进行程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对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强调和指导。1949年12月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就提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这种教育首先要反对买办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建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是为了建立和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当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9]。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61年中央宣传部《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方针和教材编选工作的报告》、196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更对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出明确规定,并给予具体指导。

(二)在各条战线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学习活动

1951年党中央组织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全国人民出现了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的热潮,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由北大十二位教授发起的、影响到全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1952年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组织各方面人士进行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学习理论,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以求了解中国革命的前途,取得正确的革命的观点”[10]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为了更好地通过文艺向全国群众进行教育,自1954年开始对艺术干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教育,使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政策能够与其艺术实践结合起来。1960年,共青团中央还在青年中组织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等。

(三)开展宣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运动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1951年和1954年分别针对《武训传》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开展了规模比较大的批判运动,对于学习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起了积极作用,当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955年3月党中央进一步发出《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提出“为了实现党的总路线,……必须在知识分子中和广大人民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7]63。该《指示》还对运动进行具体部署,如组织演讲,组织业余政治学校,加强学校的相关教育,利用报刊、广播、出版物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

(四)建立经常的宣传机构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

面对建立和巩固新制度、更好地建设新社会的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刘少奇对此有精辟的阐述:“宣传工作也就是思想工作。思想斗争是一切革命斗争的前提。不做思想斗争,不宣传马列主义,就不能有真正的自觉的革命斗争。”[11]83195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也明确提出:“我们党是领导着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民的党,必须经常向各界人民正确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在目前的各项主张。”[12]因此,刘少奇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加强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应当成为我们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应当作为宣传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来。”“我们现在需要建立能够经常做宣传工作的机构,以便使宣传工作不断地、随时随刻地进行。”[11]82-88同时,他还对宣传工作的任务、方针、方法等都作了重大调整和布署。当然,战争的结束与全国政权的建立为这种调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五)加强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编译与出版

除了出版《毛泽东选集》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外,还把建国前夕成立的《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和中央俄文编译局合并,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这是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中的重要手笔。

三、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背景

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热情的响应和积极主动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全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理论水平,这种效果来自于党的努力推动,更与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一)革命和建设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民经济恢复和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与近代以来中国饱受的折磨与屈辱的鲜明对比使中国人民获得了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巨大幸福,人们把这些胜利与成就从理论上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从组织领导上归功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从武装斗争上归功于人民军队。人民群众对于一切为自己的幸福作出贡献的因素都充满感激而心生崇拜,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穿绿军装、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读马克思主义的书是进步的表现,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样一种历史氛围中,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很容易得到全国人民的响应并形成热潮。

(二)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和无比自豪的情怀迈进新社会,他们要用自己的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刘少奇1951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宣布,要利用马列主义宣传的有利条件“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继续努力提高劳动人民的觉悟和理论水平,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为有最高理论水平的民族之一”[11]81,正是中国人民这种豪迈和对新生活向往的集中表达。广大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意气风发、昂扬向上,努力朝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他们乐于学习,主动改造自己,更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改造自己的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很多人发自内心的现实需要,使这种学习有了充足的动力。

(三)建立和巩固新社会制度

毛泽东在195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这样的大变动当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来。……在我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2]276-268在这样一个大变动时期,思想上的建设和斗争不能不联系到建立、巩固新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这无形中使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学习蒙上了浓厚的思想与政治斗争色彩,特别是当时很多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学习活动都是“运动”式的,形成一种“必须参与”的政治空气,推动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热潮的形成。

(四)集体生活和收入分配平均化

建国后党很注意把人民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在集体中更容易形成学习理论的氛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后,人们的收入趋于平均化,劳动与标志劳动社会认可的个人收入关联性减小,这一方面减轻了人与人之间劳动竞争的压力,使人们能够甚至更倾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理论上;另一方面也使学习理论、追求思想上的进步成为人们自我实现的重要通道。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以获得他人的关注与认可是人的一种内在的需要,一般地讲,在按劳分配条件下努力劳动和增加标志劳动社会认可的个人收入是人们满足自己这种需要的主要手段,但在收入分配平均化的情况下,劳动成绩只有在特别突出时才会得到社会的特殊认可,这必然造成人们向其他方面拓展自我实现的渠道,在思想进步成为对人的首要评价标准的环境里,学习理论、追求思想上的进步当然会成为自我实现不错的选择。

当然,也正是由于上述特殊历史背景,很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出于个人崇拜或追赶时尚或完成政治任务的目的,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本身就非常难以掌握,造成许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不深刻、不稳定,在平时学习和分析简单事实时他们貌似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但在“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的、复杂的社会实践面前往往不能独立地、正确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被他人左右思想。

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它的成功,也有其不足,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启示。首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对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理论、做法都来自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其次,必须结合中心任务要求和历史背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后,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建国后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那时的特殊背景在今天几乎都不存在了,所以绝不能拿那个时期的实践和效果作为衡量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尺度。我们应该从今天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合今天情况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并由此生成适合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现途径与评价尺度。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0)[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31-132.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1)[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1.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5.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4)[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23.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4.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6)[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91.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3)[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1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75.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建国大众化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建国通宝”钱考辨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黄建国小小说欣赏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