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松 (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第三油矿 黑龙江 163451)
众所周知,石油的形成需要上百万年,对于这种非再生资源,在我们不断努力,发现可代替资源同时,必须要加大石油的开采率,然而在油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的时间不断地增长,开采出来的石油不断地增多,致使油层本身能量不断被消耗,油层压力不断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的增加使油进产油量大大减少,有的时候甚至会停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的死油采不出来。为了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高产量油田,则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如此,对于专业设备注水系统就会有着越来越高的精准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从业专家的知识也在不断地要求提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综上,无论从保护石油资源还是发展社会人才的角度来说,我国专注于油田注水开发有着不可停歇的必然性。
油田注水方式即是注水系统,其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的排列关系。
据我国现有各大油田实践开采中可以分析到,有以下几种注水方式:①边缘注水,其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边内注水三种;②切割注水;③面积注水,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水,四点法注水及九点法注水等。
其实,所谓的油田的注水开发,相当于油藏的二次采油工程,是在天然能量第一次采油过后,运用得最多的一项提高油田采收效率的方法。油田注水开发工作,在有限的石油资源中,不断提高了石油的开采率,不难看出,研究注水油田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十几个特大油田之一。1959年首先钻开油层,获得工业油流。紧接着在1976年全油田年产油量已达到设计最高水平,从1976至1978年已稳产三年。其在开发过程中,对油田地质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根据各区不同的地质特征,分别采用了不同井排距的行列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的开发井网。并针对油田具体情况,研究和采用了“早期分层注水,保持油层压”的措施。
2005年开始,我国另一大油田—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开展了“胜利油区主力油田注水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他们完成的多层砂岩油藏集成细分注水技术、定量配水技术以及分层注水技术系列,为老油田后期精细注水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研究成果整体己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未来我国油田作业能力必然处于不断提升中,我们要实现油田开发长期高产和稳产重要的技术,必须要能够保持油层压力、降低原油递减率,从而提高了油田的开采效率。在这其中,注水设备的技术以及注水工艺技术都位列研究首位:
1.在注水设备方面,首先,要详细专研注水设备的设计制造理,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其次,要着重关注注水系统效率。把注水管网、配水间、注水井及相邻的注水站结合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接着,我们必须对注水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进行研究。
2.在注水技术方面,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很多状况的出现,研究人员对一些高温、高压、低渗区块不断投入注水开发中,分层注水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逐渐呈现出向智能化完井技术的方向发展:即智能对进下油气生产信息,采集进下压力、温度及流量等参数,并且能够通过这些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反馈到专业人员手中。
在早先一些油田作业中,一些人对于注水认识的不全面,也使得注水开发面临严峻形势。一些采油人员尽管意识到注水的重要性,却没有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因为注水需要巨额的资金,并且见效缓慢,在当时,成本和产量又是考核各开发单位的主要指标。这样,说起注水很重要、干起来不重视注水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采油厂有的油井17年都没有动注水管柱,5年左右不动管柱的情况更是非常普遍。“只要能注水就不管,谁知道水都跑到哪儿去了?”久而久之,注水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一次提油后,优秀水质的二次提油也初步完成,大厚层笼统注水,造成了高渗透层注入水大面积突进,水淹现象严重。而低渗透的剩余油富集区无法有效注入,水驱动用效果差,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专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己逐步规范注水系统的一系列操作,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今的中国在石油开采方面,不断地学习壮大,己然和世界接轨。同行实践过程中所碰到的瓶颈以及所忽略的问题,大家都在不断地交流,学习,进步,相关油田注水方面的科研也越来越精准,这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自然的回馈。
综上所述:油田注水开发研究对于我国有限的石油资源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尽可能地在人为努力下,保护石油基层的同时,加大石油开采率,提高石油储存量。为了保证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预见性,我们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专业而有素养地建立比较科学、全面、系统的科研工作环境。 如今我国在油田注水开发方面己取得不小成就,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内,大到大庆油田、胜力油田;小至不见经传的油田,都在不断地完善设备技术,这是值得骄傲的,在未来发展中,油田注水作业依然占据主要部分,对于石油的开采是目前来说最值得研究的,而我们,只有在对开发研究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1]沐永青.注水井生产系统工况分析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10(5):24-25.
[2]杨军.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判体系新探讨[J].中外能源.2008(05).
[3]侯春华,陈武,赵小军等.油田注水开发经济评价方法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