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恒 孙兆辉 冉辉 张娟 史燕
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 河南濮阳 457532
文51断块区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濮城、文留构造的结合部,北与濮城油田南区相连,西以文51断层为界,东、南以文128断层为界,构造面积近15km2,含油面积8.7km2,石油地质储量818.2万吨。文51断块区主力含油层位为沙二段,分为沙二上、下两个亚段。沙二上分7个砂层组,地层厚度约320-420m。储层岩性主要由岩屑长石粉砂岩、长石岩屑粉砂岩组成,岩石颗粒细、分选中等,胶结物含量较高,以泥质为主。原油性质较好,具有低密度、低粘度等特点。原油地面密度0.835-0.879g/cm3,原始压力系数为1.0-1.06,属正常压力系统。
1.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动用状况差,层间动用不均衡
该油藏储层吸水状况不均匀,注入水大部分进入到了一类储层中,其吸水厚度达到了66.8%;油藏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目前油藏平均水驱控制程度为79.4%,动用程度为55.5%,整体水驱控制和动用程度相对较低。由于渗透性较差,与主力层合注时,层间干扰难以有效动用,动用程度仅为41.1%,采出程度低。
2.目前井网不能适应高含水后期油藏挖潜的需要,油藏研究有待细化
该油藏属于多油层河道沉积,沉积相变化大,每100米单井河道钻遇变化率达到80%以上。目前的开发井网,井距在250-300米,注采井网不完善,局部井区注采严重失调,对剩余油无法进行控制。因此目前对储层采用人工与测井曲线的简单化的描述根本不能有效指导油藏的深入开发。
1.沙二下储层沉积特征再认识
通过储层取芯研究发现本区储层主要具有以下沉积特征:①本区储层岩石的成份成熟度中等而结构成熟度较高;②砂岩粒度总体较细,以粉砂岩为主,局部为细砂岩,含泥砾粉砂岩,泥砾多灰绿色,而且泥质夹层的含量较大。③沉积构造较发育,以块状构造为主,还发育有复合层理及板状交错层理、水平层理。④在沙二下沉积时期,本区陆上湖泊环境处于从淡水湖向咸水湖发展过程中的浅水湖泊。
基于上述特征,我们认为文51块沙二下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在陆上浅水湖泊中发育的大型三角洲沉积,三角洲沉积推进快,因而形成各种快速堆积的特征。
2.储层沉积微相划分
根据文51断块流动单元砂体的三维空间模型特征以及相应的三维属性模型特征,建立了其单井沉积微相综合柱状图,建立了沉积相测井相图版。将本区主要划分为4种微相。①水道沉积相;②前缘砂微相;③远砂微相;④湖泥相。
3.细化单砂体河道微相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该油藏水下分流河道是其主要的沉积微相,储层平面变化大,非均质性严重,发育不稳定,纵向横向具有多变性。为此我们以小层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通过层内沉积事件的细分,精细刻画主力储层沉积微相,进一步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
(1)通过对主力砂体的细分,建立微相划分标准
在小层微相类型的控制下进行韵律层的微相类型分析,充分考虑划分前小层的相类型及所处微相位置等因素,利用测井曲线的形态、幅度、顶底接触关系等因素综合判断韵律层微相类型。
(2)河道预测技术
通过对文51油藏沙二下37条分布稳定窄小河道研究,对河道厚度、宽度、以及延伸长度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了图版。
(3)单砂体河道微相的绘制原则
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相邻井间砂体层位的差异,及砂体厚度及物性的变化趋势进行判断。①通过窄小河道预测技术预测河道宽度及延伸长度;②根据文51油藏物源,及古水流方向预测河道延伸方向;③结合储层韵律形态,综合判断河道的延伸及展布规律。当邻井砂体层位高程差异较大,一般达到1/3层厚时,推测存在不同河道边界水下分流河道侧翼砂体,测井曲线上反映低幅齿状形态出现砂体厚度由厚先变薄,再变厚,则存在不同河道边界。积微相研究取得的认识:平面上,细化后河道宽度窄,平均宽度145m;纵向上,细化后连接模式更加多样化。
通过对沉积微相的深入认识,重新绘制文51油藏各流动单元沉积微相与饼状图、测井曲线叠合图50张,刻画并修正宽度50米延伸100米以上河道21条。
1.本次河道微相研究,通过绘制成可视化的图件更直观的再现单砂体河道的流向与长度,更好的能指导分析剩余油的存在规律,该技术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2.采用相控剩余油部署合理的注采井网,改变了以往切割式注水等单一的井网部署方法,能有效的挖潜地下剩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