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不同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构成了职业素质的组成要素,其内容范围涵盖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高素质的企业队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因素。据调查,企业对未来员工要求具备如下职业素质:①要具备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足够的创造力、适应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②要摆正心态,做好自我定位,爱岗敬业;③要绝对的忠诚于企业,与企业共同发展;第四,要能吃苦耐劳,具备一定在学习的能力。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一个全面问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提出要“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工作职责履行能力以及具备沟通、团队精神、文明综合素质等。使其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应采取何种对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应从课程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引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等多角度来研究,要在教学过程整合专业知识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和引用企业所需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学习工作化、教师师父化、学生员工化,锻炼、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1)职业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育全过程。①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探索构建职业化的课程新体系,突出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岗职业能力的分析,整合与教育学设计,将构成人的职业能力的组成元素——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纳入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中。根据企业工作项目(工作领域)及其任务设置和技能要求,确定出岗位能力平台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能力提升学习领域课程,构成专业岗位能力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②构建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由学科本位转向就业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通过参与课程标准的讨论、研究,深入了解职业岗位对课程、职业素质的要求,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实践。
(2)建设“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性能力,还要具备对职业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应十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即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书,也要具有与教学相关的实践岗位证书。黄炎培先生曾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高职院校要注重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与锻炼。学校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强教师实践技能锻炼的力度,要鼓励教师拿双证教学,鼓励教师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并支持教师参与相关的技术职称的评定,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3)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高职教育学制通常为三年,学生接触最多的莫过于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可以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零距离”,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基于自身的行业特点会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在培养不同行业的职业人时,要将各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作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内涵之一。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中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适度融合、有机培育,使高职生自觉地认同所在企业的价值理念,模范地遵守其规章制度,快速融入所在企业的文化环境中。在校期间定时进行企业文化宣讲活动。“脚踏实地,从零开始”、“个人得到的评价和回报取决于实干中的贡献度”的思维就是企业文化的典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室、实训室车间化,学生日常活动员工化。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4)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就业面试适应能力。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较差,对于就业没有充分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困难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关心和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向心理咨询教师反映。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②大力开展高职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活动。一方面,学校可邀请企业人士、行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的就业现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相关部门自身也可以开展一些就业知识讲座,针对面试的技巧、面试时的礼仪、注意点等做相应介绍,提高学生就业面试的适应能力。③加强职业素质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其优势在于:使高职院校走出围墙式的教育模式,更易于和社会融为一体;使学生跨出了校门,更易于和社会上的各个行业的“社会”人进行直接频繁的接触。但也使学生更易受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对职业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