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红丽(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港运公司274500)
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油品资源开采需求,提高油品质量、发挥高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油品质量除了体现在生产环节,在储运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油品储运过程的质量管理,可减少油品蒸发和油量损失、保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油品储运过程中,时常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操作失误等,对油品质量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油品储运过程中,难以避免和空气直接接触,此时就会混入空气中的其他杂质,导致油品变质;再加上空气中的温度较高,增强了油罐金属催化作用,造成油品快速氧化。
当油品中的分子与液体分离并挥发到空气中,就发生了蒸发。一般在轻质油品中产生油品蒸发的可能性较大,当油品进入到空气中会产生污染,并且给油品运输带来经济损失。
在润滑油中较为容易产生油品乳化问题,所以一般润滑油中添加了大量的添加剂,在储运过程中形成水乳化的可能性较大。
针对油品储运过程中常见的变质、蒸发、乳化现象,可采取如下质量管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油品的贮存、密封,可减少由蒸发产生的损失,延缓油品氧化、变质的时间,同时也可保障油品储运过程的质量。尤其在润滑油储运中,密封储存方法较为有效,减少与空气直接接触,可避免掺杂污染物;其次,对于一些油品的蒸发量较大,如溶剂油、石油等,这种情况可选用内浮顶油罐实施运输,可减少蒸发损耗,也可有效杜绝环境污染,避免发生火灾事故,保障油品运输的质量与安全。
对于石油油品来说,由于其性质有较大区别,如果混合在一起,将直接影响油品的质量,甚至造成变质问题。尤其特种油、高档润滑油等,如果混合油品都可能导致质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应谨慎处理,结合不同油品的性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专门的油泵和管线,如油品的性质不同,尽量减少共用设备;如条件有限,则必须彻底清理油泵和管线之后,确保没有油品残留,才能使用同一设备;另外,如果能够使用蒸汽清洁方法,可极大降低残留量,之后选用拟输送的油品小样冲洗油泵和管线,保障设备内部清洁。
油罐作为油品储运的重要载体,保障油罐的质量,非常重要。改良油罐,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在油罐中安装喷淋水装置,通过喷水起到降温作用,保证油罐内外温度均匀;尤其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油罐喷水之后管壁上不断有水流动,就可带走管壁的热量,降低空间温度,既可避免油罐的内外温度变化、也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昼夜温差过大。其二,在油罐的表面涂抹一层特殊的涂料,可将油罐吸收的太阳能反射出去,控制油罐的温度,减少蒸发损耗。同时,涂料还能确保油罐表面不受大风、雨水的侵蚀。从大量的实践结果来看,涂料的颜色不同,对光的吸热程度、反光程度也有所不同,尤其白色涂料的反光性能最佳,是优先选用的涂料颜色。其三,应用集气罐也能有效降低蒸发损耗。将存有同样气体的油罐利用管线连接,再与集气罐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在运输作业过程中,集气罐与油罐之间进行蒸汽交换反应,这样油罐中的油品就不会挥发到空气中,有效减少了呼吸损耗。
在油品储运过程中,液面的下降非常快,空气会通过罐体的呼吸阀进入油罐中,与油品混合在一起,冲散了油品的蒸汽浓度,此时油品蒸发速度加快,且油品质量造成影响。为了杜绝这一问题,可在呼吸阀的下方安装挡板,这样即使空气进入呼吸阀,也会经过阻挡无法接触油液面;经过挡板的折射作用,空气就会投入油罐的内壁四周,不会对油品产生影响;如果新鲜的气体进入油罐内,通过挡板的作用,会快速地分散到罐体四周,当罐体向外呼出气体时,上层浓度小、质量轻的气体会优先吸出,有效控制了蒸发反应。目前,由于该种方法在油品储运过程中可以有效控制损耗,已经在实践中大力推广。
做好油品储运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优化操作程序、提高管理积极性,才能保证储运过程的顺利进行。首先,定期查看油罐设备是否灵活,是否发生堵塞、渗漏或锈蚀等问题;包括油罐的自动化装置、计量口、呼吸阀等,都需要定期保养,才能保证处于正常状态;其次,对油罐运输的管线进行查看,如果发现问题或者存在安全隐患,需立即采取处理措施,避免发生油品污染、漏油损失等问题;再次,在装油过程中,注意控制油面高度;在卸油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保证卸油干净、没有残留,且没有出现冒油、漏油现象;最后,完成卸油工作后,需要对油罐的底部进行清理,为下次使用做好准备。
由上可见,各种油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支持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是在油品储运过程中,经常发生油品损耗、变质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因此,客观分析油品储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质量管理,是提高油品出库质量、预防变质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李供法.油品储运过程中油气挥发问题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16).
[2]桂霞.浅谈油品储运过程中的主要环保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6).
[3]于剑青.浅析怎样减少油品储运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