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素玲 □李付新 □张举林 □张西德(河南水泵厂集团有限公司)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十八大会议精神,以201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笔者对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工程今后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已建成小型水库2221座,总库容19.24亿m3;灌溉面积已达到5120.78万hm2。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30万处,解决了2349万人的吃水问题。
但是全省农田水利设施还存在许多问题,水利灌溉工程老化失修,大部分灌区工程已投入运行30年以上。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工程效益衰减严重,全省还有400座中小型水库需要除险加固,大多数河道的防洪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部分不足5年一遇。
根据现实存在的实际情况,通过项目整合资金,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另一方面,根据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把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等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健全工程治理机制,坚持以农民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实现工程建设的民主决策、民主实施、民主监督。
农田水利项目建成后,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
3.1.1 评价依据
依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和国家计委及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对工程进行经济评价。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分析、计算其投入费用及可得到的效益来评价工程的经济合理性。
3.1.2 费用计算
水利建设项目的费用包括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和年运行费三部分。工程完成后的年运行费包括:生产及管理人员工资及附加费(奖金、津贴、医药费、书报费等);日常维修养护费(包括用于日常维修和养护的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等);燃料动力费(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所消耗用的油、电等费用);行政管理费。根据类似工程运用情况和有关规定,年运行费按工程固定资产投资的5%计算。
3.1.3 经济效益分析
工程建成使用后,农业生产条件将明显改善:实现了节水增效,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传统农业开始向高附加值现代农业转变,灌溉效益将大幅增长。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后,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力争通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投入少、项目散、发展慢”问题。
3.2.1 解决农民增收,惠民工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面对城乡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灌水保证率、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实施后最大的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广大农民,是一项惠民工程。
3.2.2 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传统观念,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2.3 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工程建设的实施使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增加蓄水能力,疏通灌溉渠道,农田的基础设施水平将大大提高,抗灾能力也得到提高;还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3.3.1 改善地下水环境,防止地下水位下降
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灌溉机井以浅层地下水为取水水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大,不会形成漏斗区,可以缓解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避免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抽水费用增加的现象,并能优化生态环境。
3.3.2 改善土壤质量,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选择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控制灌溉水量,减少涝水滞留田间的时间,减轻水肥的流失程度。通过灌水调节土壤的光、热、气的关系,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最佳状态,避免土壤板结及灌水不善造成人为的“渍害”和水土流失,对项目区保水保肥、土壤改良、水质净化、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有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作用,又给农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3.3.3 改善周边生态环境,防止破坏自然环境
工程配套新建和维修排涝建筑物,使河道基流增加,疏通排水沟系,不仅能减轻洪涝灾害,而且可以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有利于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由于项目区的供水方式改变,节约了大量地下水资源,并避免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节区域气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可看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精神,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与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符合党中央“十二五”农业规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