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农机推广站 乔风生 孙 锐 吴婷婷
为落实首届全国(荆门)农机跨区协作联席会议精神,打响中国农谷品牌,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荆门市农机部门把跨区作业作为助农增收突破口,成立中国农谷荆门农机跨区协作服务队,举全市之力支援东北3省抢收水稻,为我市农机跨区协作助农增收作出了一定贡献。
自9月24日开始,我市以各县市区农机局为单位,共组织4批跨区作业队,共530台机械、1 600名队员出征东北,其中第一批出征队出征机械近百台、队员200人,主要包括钟祥市、京山县、当阳市农机手;后3批出征机械430台、队员1 400人,主要包括东宝区、掇刀区、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农机手。作业队在2013年10月2日之前全部顺利到达作业地点,随即投入紧张的作业之中。截止10月12日,作业队分布在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下属青龙山农场、前哨农场、七星农场及同江市、虎林市,吉林省四平市、白城市、德惠市作业,机车每天最高收获60亩(1hm2=15亩),亩均价75元。20日,作业队陆续转场到辽宁省盘锦市新开农场、辽阳市,河北省唐海市继续作业,11月10日作业队作业结束返回荆门。中国农谷荆门农机跨区协作服务队赴东北作业历时46天,作业总面积42.4万亩,车平收割800亩、车平毛收入6万元、纯收入4.26万元,作业队实现毛收入3 180万元、纯收入2 258万元,为我市农民人均增收12元。
一是实地考察。9月上旬,我市派出专人奔赴建三江管理局青龙山农场、前进农场、前哨农场考察作业市场,签订作业合同,明确作业时间、地点、价格、结算方式等;二是建立管理体系。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设立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1名;建立团、营、连、班建制,市农机局为团部、县市区农机局为营部、乡镇农机服务中心及合作社为连排班,管理跨区作业服务队;三是严把机具准入制度。将机具组织任务分配到各县市区农机局,要求所有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械以高性能全喂入式收割机为主,机手多选老机手,确保机手出门机车故障少、作业效率高;四是发放跨区作业资料。编印“赴东北跨区行程路线图”1 200份,包含作业行走路线情况、作业区地图,分发给农机手,确保行程中万无一失;五是为机手办理农机通和平安保险,确保信息沟通及时,作业安全有保障。
一是建立机具作业管理机制。及早与建三江管理局接洽后,确定每个农场所需作业机具数量,形成“农场管理连队、连队管理机具”和“农机系统团、营、连、班逐级管理”的良好互动局面。作业期间我市530台机械均匀分布在各个农场连队有序作业,一个连队少则2~3台机车,多则十几台,每台机车每天最高收获水稻60亩;二是建立机具作业快速反应机制。在各地作业环境、作业价格、作业天气、配件油料供应有急剧变化时,农机部门迅速通过农机通群发信息相互告知;在作业中出现矛盾纠纷、配件油料不足、安全事故等情况时,机手迅速通过农机通向连队带队干部、农机部门人员求援,最大程度减小损失。期间农机部门群发信息40多次、2万多条,收到农民咨询信息10条、求援电话480多个,现场解决矛盾纠纷26次,为机手节省纠纷所耗时间约20个工作日。
一是积极收集配件维修网店信息。每到一处,我市农机部门工作人员便开始搜寻农机维修网点,为机手做好机车配件、油料服务准备。作业期间工作人员在11个作业点共联系维修网点43家、配件车28辆;二是积极联络作业地点。农机工作人员积极与当地农机部门负责人、农场干部接洽,实现作业队顺利转场,确保机车每到一处都有接活;三是帮助机手结算作业费用。市农机部门统一编印了结算单,机手每天作业结束后只需在结算单上填上当天作业亩数和价格,由连队长、农户、机手共同签字即可。带队人员会定期收集结算单,集中送到各个农场财务部门统一结算作业费,然后转账支付给农机手,确保机手作业无后顾之忧。
东北当地气候条件较差,风沙、雾霾不断,所有参与作业的队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大家坚守信念,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塑造中国农谷·荆门农机品牌形象,起早贪黑,任凭汗水挥洒在田野间。荆门农机跨区协作服务队带队团长乔风生与所有服务人员不停地穿梭在各个作业点,每天与机手一起奋战在“第一线”,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大涝过后田间湿度特别大,几名队员的收割机陷在田里不能作业,带队团长乔风生接到求援电话后,迅速带领工作人员赶赴现场,调集大型拖拉机将其拖拽出来;在转场作业途中一名队员的拖车抛锚,带队团长乔风生及时联系维修师傅抢修,一直坚持到故障修复才同机手一道追赶大部队。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谷荆门农机赴东北跨区协作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赞赏,唱响了中国农谷·荆门农机品牌。
一是赴东北跨区出征规模创历史性突破。2013年我市出征东北收割机530台、队员1 600人,分4批以县市区为单位出征,而在2012年我市出征东北收割机160台、队员470人,出征收割机、队员各增长了3.3、3.5倍;二是久保田688全喂入式收割机占主流。相比较而言,2013年出征东北的530台机车几乎全部更新为久保田688全喂入式收割机,以新车为多,淘汰了2012年的半喂入式收割机;三是机手悉心开源节流。机手自买拖车并充当司机运输收割机,队员中以大多数夫妻或亲友充当收割机手和后勤人员,吃住、部分作业供油由农户安排,跨区作业中机手只需支付运输油费开支和少量作业油费,大大减少了成本开支;四是农场作业是机收重点。机收作业11个点,农场作业占4个,其作业规模大、用时长、效益高、机制活,全程有效作业40天,黑龙江青龙山农场、前哨农场、七星农场作业占22天,转移后大部分机车转场到辽宁省盘锦市新开农场继续作业。之所以呈现上述3个特点,分析原因是:
一是跨区作业运作机制不断完善。4月,我市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荆门)农机跨区协作联席会议,来自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总局等全国23个省、市、县农机部门及相关企业负责人参会,签跨区作业合同、定农业机械数量,建立了跨区协作联席会议机制,为我市农机大规模在东北有序作业奠定了基础;不断壮大中国农谷荆门农机跨区协作服务队,每年向县市区作业分队下达作业队发展计划及任务,年终统一考核;明确以农场作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农场水稻面积大、作业效率高、资金结算高效的优势,发挥我市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最大效益,逐渐形成了作业前考察签合同、印发资料、购买农机通和保险,作业中专人负责、安排资金结算及服务保障的工作机制;二是机手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半喂入收割机需要1~2人随车卸粮接袋,人员工资按1人300元/天计算,作业40天需支出1.2万元/人,且全喂入收割机高位卸粮与人工卸粮相比时间大大缩短,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效率,达到了节本增收的目的。
中国农谷荆门农机跨区协作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跨区作业领域向农场之外拓展不够。作业大多集中于农场作业,城市区域作业面积小且分散,主要是地方作业的农户不能及时支付作业资金,部分农户以稻谷卖掉再支付作业费用为由拒付作业费,造成机手损失;二是作业机械效率有待提高。参加跨区作业的机型多以久保田688型为主,而东北地宽平整,50.32 kW全喂入收割机相对于大型轮式收割机单位时间作业面积少、时间长,导致作业成效不高;三是少数机手作业技术不够熟练。少数机手未参加农机培训,虽有一定机械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经验不足,缺少在复杂道路驾驶和田间操作等维护保养的实践经验,造成作业面积少,收入较低。如老机手每天可收割60亩,但经验不足者每天却只能收割30~40亩。
(1)推进跨区作业向纵深发展。助农增收是我市组织机手赴东北跨区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继续完善跨区机收服务措施,积极联络东北3省各地市区农机部门负责人,扩大水稻跨区机收规模,尝试将跨区机收与跨区机插有效衔接,打造新的助农增收点,推动跨区作业向多季节、多地区扩展。
(2)加大跨区作业机手培训力度。在出征前夕,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新加入的跨区作业机手进行系统的机械原理、操作技能、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在农闲时以县市区作业分队为单位组织所辖队员培训,实现新老机手培训全覆盖,进一步提高机手素质。
(3)积极壮大跨区协作队伍。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加入中国农谷荆门农机跨区协作服务队,从事赴东北跨区作业经营性服务活动。同时向队员推荐大马力、高性能、科技含量高的联合收割机,通过开展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和一条龙作业,不断提高机手在东北的作业效益,打造中国农谷荆门跨区协作服务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