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现象的处理——以《劳伦斯传》为例

2014-08-15 00:54杨东英郭惠敏
关键词:劳伦斯典故译文

杨东英,郭惠敏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一、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译界一直都有直译和意译之争,英国翻译理论实践家彼得·纽马克跳出这一怪圈,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并且在英德、英法翻译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确实可行,这让译界为之耳目一新,为翻译研究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纽马克将各类文本体裁重新划分为三类,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作者在表达型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很重要,他所选用的词、句都是为了所表达的思想服务的,所以翻译时,要采用语义翻译的策略,即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的句式,尽可能地接近原文的形式,传达原文作者的思想和原文的文体风格,用译语再现原语要表达的意思。这类文本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权威声明等。

信息型文本凸显的是“语言之外的事实”,信息传递的真实性是这类文本的核心,这类文本的翻译注重的是信息传递的效果,也就是读者的反应。这类文本主要有报纸杂志文章、科技论文等。呼唤型文本注重的是读者,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理解与反映是这类文本的第一要务,读者看到这类文本后,要做出相应的行动,按照文本的预期去感受思考,去做。这类文本有说明书、通知公告、规章制度等。所以,纽马克建议这两类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读者的思维习惯和风俗文化,把握了原语的主要内容后,舍弃原语的表达方式,得“意”忘“形”,按照读者的喜好,用地道的译语表达出来,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让读者按照预期的方式反应行动。

但所有文本都是这三种文本功能的混合体,只是一种功能比较明显,处于主要地位,而另外两种功能屈居次要位置。这也就决定了翻译时不可能只采用一种单一的翻译策略,只用语义翻译或者只用交际翻译都是不可行的,要在不同的情景下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语言中蕴藏着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也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和文化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翻译,从形式上看,是把A语言翻译成B语言,但从实质上说,翻译其实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若只翻译语言,不翻译文化的的话,势必会造成来交流障碍。所以,翻译时,要把语言背后的文化传递出来,从而推动译语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会制约翻译的发展,译语文化会影响到翻译体裁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化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能再现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文化,是表现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形式,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把语言背后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以及当时的思维模式用译语展现出来,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后,不可能完全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也不可能完全变成地道的译语。而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打破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牢笼,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中英两种文化因素中的相似之处,就可以主要用语义翻译来解决,辅之以交际翻译,不同之处就可以侧重用交际翻译来处理。

二、《劳伦斯传》的社会文化背景

《劳伦斯传》又名《一个天才的画像,但是……》,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理查德·奥尔丁顿,成书于1950年,那时二战刚结束不久,英国国力遭到削弱,社会动荡不安,国际政治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放缓,文学也不例外。战争给英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人们产生了信仰的危机,他们仇恨战争,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动摇,人人孤独冷漠苦闷彷徨,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存在主义理论中,他们一方面觉得世界很荒谬,人生也毫无意义,前方看不到出路,另一方面认为人可以自由选择。《劳伦斯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理查德·奥尔丁顿本身是诗人,语言素雅,在写作过程中应用了宗教典故、希腊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些文化因素可以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的指导下,找到恰当的译语表达。

三、《劳伦斯传》文化因素的处理

《劳伦斯传》中引用了许多宗教典故、希腊神话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文化意味很浓,以下将从这三方面谈谈文化因素的处理。

(一)宗教典故

英国人信奉基督教,人们熟知《圣经》故事,《圣经》就是英国文化的象征,《圣经》典故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征,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英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但基督教在我国还没有那么深入人心,在翻译《圣经》典故时,就要适当地采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策略。

例1:原文:…she followed the book of the words by turning the other cheek in silence…(P39)

译文:她遵循《圣经》的指导,甘受侮辱,默不作声。

例1中turning the other cheek,出自《圣经》,耶稣告诫徒弟们,受到中伤后,不要回击,而是要忍耐,爱自己的仇人,为欺负自己的人祷告祝福,甚至有人打他们的右脸时,连左脸也要转过来让他打,类似汉语里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的解释是:to make a deliberate decision to remain calm not to act in an aggressive way when sb.hurts you or made you angry,即受到伤害或被激怒后,甘心忍受,不予回击。基督教信徒一看就知道什么意思,但基督教在中国流传不是很广,好多人不了解《圣经》,不知道这个词组背后的故事,若译为“她遵循《圣经》的指导,默默地把另一边的脸转了过来”,简直不知所云,让人一头雾水,产生了交际障碍。所以为了便于理解,译文就采用了交际翻译的策略。

例2原文:He lay with head and arms hanging limply over the side of the bed,looking ,as Orioli afterwards declared,like an old picture of the Descent from the Cross.(P327)

译文:他脑袋耷拉着,双臂无力地垂在床边,像奥洛里后来说的那样,看起来像古画《基督落架图》(注释:《基督落架图》为彼得·鲁本斯的名作,描绘了众信徒把死去的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的一幕。)

Descent from the Cross,是彼得·保罗·鲁本斯于1611~1614年间所作的一幅名画。耶稣被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后,追随者们纷纷来追悼他,约瑟时任亚利马太城议员,请求彼拉多允许他们把耶稣的尸体埋葬。请求获准后,他们齐力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来。这幅画描绘的就是众人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的那幕。画中耶稣已经死去,浑身惨白,没有一丝气力,脑袋低垂着,约瑟在身后搀扶着他的双臂,右侧的信徒撒罗米抱住了耶稣的双脚。例2中引用这幅画的名字,意在说明他(劳伦斯)很虚弱,没精神,双臂无力地耷拉着。这幅画早就有专门的译法,译为《基督落架图》或《下十字架》,采用的是语义翻译的策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文后作注释,对这幅画加以解释。

例3原文:but I have a Balaam’s ass in my belly which won’t budge,when I turn my face west.(P233)

译文:当我面朝西时,我腹中那头巴兰的驴,一动不动。(注释:巴兰的驴出自《圣经》典故,巴兰的驴一向顺从他,看到天使后,不管巴兰怎么打它,一步都不走了)。

句中Balaam’s ass也来自《圣经》典故,上帝派天使去阻止先知巴兰前去赴约,巴兰没看到天使,但他的驴却看到了,一下就卧不往前走了,巴兰鞭打一向听话的驴,纳闷它为什么停下来了,突然间,上帝让巴兰看到了天使,巴兰马上向天使俯首认错。为了引入这个典故,让读者了解这个故事,采用了语义翻译的策略,文后加注释,便于理解。

(二)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有着悠久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英语的发展。文艺复兴后,莎士比亚、雪莱等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引用希腊神话,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在作品中植入希腊神话。翻译这些神话故事时,必须深入了解神话背后的文化,才能透彻的明白其在句中的含义。《劳伦斯传》中就有不少例子。

例1原文:The vulture of Prometheus,the shirt of Nessus,the fatal albatross-these are types and symbols of pain and fortitude required by such a destiny.

译文:啄食普罗米修斯的秃鹫、尼索斯的血衣、致命的信天翁-都是痛苦的类型,也象征着面对宿命中的痛苦所需要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注释:普罗米修斯的秃鹫、尼索斯的血衣均出自希腊神话。)

句中,Prometheus和Nessus都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Prometheus违背宙斯的命令,从奥利匹斯山上盗取火种给了人类,宙斯为了惩罚他,就让一只秃鹫每天啄食他的肝脏,肝脏白天被啄完了,晚上再长出来,痛苦不堪,但他从未失去面对苦难的勇气,vulture of Prometheus象征着苦难。

马人Nessus看上了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妻子得伊阿尼拉,赫拉克勒斯就用毒箭射死了Nessus,而Nessus为了报仇,临死前告诉得伊阿尼拉,自己的血衣可以防止爱人变心。赫拉克勒斯得胜后喜欢上一名女俘,得伊阿尼拉就把血衣给了赫拉克勒斯,他穿上血衣就中毒了,痛苦难耐,最终跳进火里被活活烧死了。而shirt of Nessus就是“让人致命的礼物”

相传在海上信天翁会带来厄运,所以海员对信天翁都很友好。

所以例1采用了语义翻译的策略,后边加注释说明典故的出处。

例2原文:…like a women before the altar of the great Hermes.(P246)

译文:……像在伟大的赫尔墨斯祭坛前的妇女一样(注释:赫尔墨斯出自希腊神话,主管商业道路之神,雄辩之神)

句中Hermes来自希腊神话,他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身兼数职,是畜牧神、商人的保护神和雄辩之神,民间很敬仰他。中国人对希腊神话不是耳熟能详的,但若采用交际翻译,则不免又有些拖沓,所以采用了语义翻译,后边加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例3原文:Or more exactly he wanted Jessie as his Muse,the keeper of his literary conscience…(P62)

译文:更确切地说,他要杰茜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保护他的文学良知……。

句中Muse来源于希腊神话,相传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聪颖的缪神,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主要掌管爱、智慧、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哲理、天文、数学,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人们常用缪斯女神象征诗人、诗歌、文学、爱情、以及有关艺术的灵感等,演绎出神秘、古典、高贵、自然、浪漫的气息。若直接译为“更确切地说,他要杰茜做他的缪斯女神,做自己文学良知的守护者”,从形式上看是保留了原语的句式和结构,但所表达的意思不甚清楚,而且不符合汉语的说话习惯,干扰了读者的理解。所以,为了消除理解障碍,译文采用了交际翻译的策略,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把名词Muse和keeper译作动词,同时把Muse这个词背后的文化意义翻译了出来,译文通俗易懂,信息传递效果显著。

(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借用

《劳伦斯传》是劳伦斯的好友理查德·奥尔丁顿为劳伦斯正名而作,书中旁引博证,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1 原文:Whether this is true or not,no one can deny that the conflict or series of inner conflict dating from childhood gave him almost a Jekyll or Hyde personality.(P23)

译文:不管这是不是真的,从小劳伦斯内心就有许多冲突,造就了他杰基尔和海德式的善恶双重人格。

句中Jekyll和Hyde就出自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讲述的是主人公Jekyll心地善良,自愿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结果自己人格分裂了,白天是善良的,晚上就成了邪恶的Hyde,Jekyll or Hyde意为拥有善恶双重人格的人。若译为“杰基尔和海德式的人格”,不了解《化身博士》的读者是不明白的这种人格的,所以译文综合采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策略。

例2原文:He had found her a beautiful Cinderella in broken boots and dirty apron…(P38)

译文:他发现她是漂亮的灰姑娘,穿着破靴子,围着脏围裙”。

句中 Cinderella出自《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女主人公Cinderella,既善良又孝顺,但长期受到继母和姐姐们的虐待,每天在厨房里干着脏活累活,她非常爱护小动物,有一天她的善举赢得了仙女的帮助,尽管继母和姐姐们百般阻挠,她最终还是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现在灰姑娘这个词意为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最终获得幸福的姑娘。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依旧遵循大众的习惯,把Cinderella译为“灰姑娘”,这样这位姑娘姑娘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引发读者的许多联想。

例3原文:The fact that so large a proportion of his chief correspondents and warmest admirers are women has giv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had a Sve ngali influence over them.(P163)

译文:事实上,在主要和他有书信往来的人以及最狂热的粉丝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女性,这让人感觉他迷住了那些女人。

句中的Svengali出自乔治·杜穆里埃(George Dumaurier)的小说《特里尔比》(Trilby),是小说的主人公,他通过催眠术,让女主角特里尔比成了大歌星,但特里尔比没有Svengali的帮助是无法演唱的,所以她深深地迷恋上了Svengali。Svengali音译为斯万加利,文化含义是“图谋不轨,控制并且操纵有才华的人,随意支配女人的人”。结合上下文,Svengali的意思是说“劳伦斯很有魅力,许多女人都对他着迷”,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文采用了交际翻译的策略,抛开了Svengali的形式,取了Svengali的引申含义,把该词的意思隐含在了字里行间,虽然该词的意义没有完全的传达出来,也没有激发起译文读者跟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但是译文从读者角度出发,达到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四、小 结

文化因素的翻译,不只是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若是只翻译语言,不翻译文化,结果只是译文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却无法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现象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适当的保留原语文化的特点,又要便于译语读者理解,灵活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策略。

[1] Aldington,Richard.Portrait of a Genius But…(The Life of D.H.Lawrence1885-1930),New York:COLLIER BOOKS.1961.

[2]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贾洪伟,英汉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多维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169.

[5] 刘强,希腊神话典故翻译方法初论[J].鸡西大学学报,2012(11):53-54.

[6] 彭宣红,从文化视角看《圣经》典故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8):167-168,177.

[7] 苏亚梅,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J].译苑新谭,2009(1):111-118.

猜你喜欢
劳伦斯典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译文摘要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I Like Thinking
闻鸡起舞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