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兰宁 岑在面 韦彩娥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广西河池 447000)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疾病,血液透析是肾病尿毒症期患者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随着终末期肾脏病(ESRD)发病率的升高及血液透析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肾脏患者依赖于血液透析技术维持生命。然而,由于疾病的困扰、经济的压力、长期透析产生的并发症以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等等,都会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负性情绪可引发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
本组60例患者均为肾病尿毒症期,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7岁,平均42.5岁。维持血透时间最长12年,最短8个月,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血透时间均为4小时。
2.1 焦虑、抑郁 表现为焦躁不安,情绪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对生活丧失信心。原因:①对疾病相关知识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目的、意义、安全性、自身疾病发生发展缺乏正确认识;②长期透析所需昂贵的透析费用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患者顾虑重重,而产生忧虑焦虑情绪。
2.2 恐惧 对长期的血透治疗中反复动静脉穿刺的疼痛和对血透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透析失衡综合征以及疾病本身引起的胃肠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肤及神经系统的不适等这些问题使患者感到恐惧。另外由于疾病的原因及透析治疗需要改变饮食习惯,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等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感到失望和恐惧。
2.3 孤独心理 透析室特殊的治疗环境,没亲人陪护,加之有的患者脱离了原有的工作,长期透析致身体水肿、萎缩、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形象的改变,使患者感到自卑,不愿或不能正常的参加社交活动。致使患者产生孤独感和压抑心理,害怕受到冷落、鄙视,有问题不敢问,对任何事情都异常敏感、紧张、多疑等。
2.4 敌对情绪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饮食习惯改变,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量,但可造成患者不满,对治疗计划不依从,导致严重后果。少数患者对治疗方案和周围人抱怀疑态度,基至敌对情绪;一些生活拮据、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对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将信将疑,常常不听医护人员的正确劝告、不依从治疗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药、偏方等等。
2.5 矛盾心理 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患者总是面临健康与疾病的矛盾、生存与死亡的矛盾,如果不透析,对患者就意味着死亡;有透析机器的支持,就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要治疗需要昂贵的费用,而自己无法正常工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等,这些矛盾常常困扰着患者。
2.6 悲观、绝望心理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饮食习惯改变,如必须控制饮食和进水量。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病情的进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肾性骨病引起的骨骼酸痛、肾性高血压、肾性营养不良,腹水、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等等使患者感到困惑、心理期待减弱。健康信念逐渐消失,对治疗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勇气,自暴自弃。
3.1 加强护患沟通 沟通是改善和发展护患关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建立融洽护患关系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变化,并耐心倾听其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为患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地心理疏导,使患者认识到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其求生的欲望。要尊重和关心患者,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去感染患者,增进信任感。
3.2 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1]。护理人员给患者以热情、体贴的服务以及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做好健康宣教,讲解疾病和血液透析治疗的有关知识,使患者能正解认识疾病,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主动帮助患者寻求有效的支持:即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是患者最重要社会支持来源[2,3]。有资料显示,家庭支持功能的水平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和有效帮助可提高患者的健康信念,增強其治疗信心,使患者能自觉地采取积极措施来配合治疗。因此,引导患者的亲属、好友、单位等给予患者生活上照顾和精神上的鼓励以及经济上的支持。为患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使患者感觉到面对疾病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和大家一起面对,消除其孤独感。以广泛的社会关爱增强患者对美好生活的眷恋。
3.3 熟练的操作技巧 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相关疾病及血液透析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能本领,熟练的穿刺技术。动作轻柔,争取一针见血。保护患者血管通,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消除其恐惧心理。在治疗上要保证患者的透析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精神上鼓励患者,给他们以心理支持,提高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据文献报道,护士通过关爱行为与患者建立一种信任-帮助的人际关系,是达到护理目标的根本保证[5]。对于还在工作岗位的患者,在透析时间的按排上尽可能提供方便。
3.4 做好健康教育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血透相关知识的缺乏,对所制定的治疗、饮食方案不理解,甚至有敌对的心理。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不喝水怎么有尿,民以食为天,连水和食物都控制那怎么生活?因此,医护人员要纠正他们这些错误的理解,用坦城的态度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实事求是地帮助患者分析当前的健康状态,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对医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讲授原发病的基本知识及治疗方式、血透的基本原理以及透析的注意事项[6],使其掌握相关疾病、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基本常识与自我保健的注意要点。告知患者及家属饮食宜忌、体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感染,避免使用对肾有毒害作用的食物及药物,尽可能地保留残存的肾功能,减少透析次数,减轻经济负担。
3.5 医护人员要为他们提供有利信息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医保或新农合都已复盖所有的城市和乡村,而且医药报销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减负政策,让患者看到希望,期待未来,增强其治疗信心,激发其求生的欲望,提高其健康的心态。
3.6 鼓励患者进行身体锻炼 一定程度的有氧锻练,可使心理障碍的发展明显下降。参与体力活动虽然不能解决工作或家庭中的问题,但有助于缓和不良情绪状态。对于透析患者来说,保证生活质量要面临的挑战是身体状况相关的情绪困扰进行控制,而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是缓解和由失望感和无用感所展生的过度烦恼和体验的好办法[7],同时锻炼作为一系列生理性条件反射的综合形式,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强化其对全身各脏器的调节和协调能力,使透析患者的体能状态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减轻了其抑制和抑郁状态,提高了其兴奋性和快乐感。
3.7 减少透析并发症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透析方案。并根据患者的不适程度,随时调整透析方案,从而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其不来透析和终止透析的情况发生。医护人员学习透析方面的新技术,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减轻患者急、慢性并发症的透析治疗模式,如高通量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高效透析等以提高患者透析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提高患者的健康信念和治疗信心。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目的不再局限于生命的维持和症状的缓解,而是如何使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恢复[7]。尿毒症患者对治疗的态度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心理因素,掌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特征,及时实施相应的有效的心理干预,唤起患者的健康信念和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并重返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陈翠清,陈洁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69
[2]朱腊荣,曹春香.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社会因素及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6):36
[3]文 燕,刘彩华.家庭干预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影响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748
[4]王君梅,姚景鹏.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63
[5]黄秀风,杨晓涛,卢英荣.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3,9(4):256
[6]李彩娣,何月,张建英.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家庭护士,2008,6(4):931
[7]姜敏敏.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近况[J].浙江大学学报,2003,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