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和创新实践初探——以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为例

2014-08-15 00:45:0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志愿者主体

李 晔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的党的后备力量,对党胜利完成自身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是一支最富有活力与朝气的力量,在学校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下,他们能否自发生成政治荣誉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以及在积极的主体意识激励下进行学生党组织活动,直接反映了高校学生党建事业的工作生态。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兴奋的状态[1]。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是大学生党员在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居于积极的主动的地位,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适时地激发和鼓励自己保持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成果高效的动态过程。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大学生党员思想动态和主体意识问题

就党员队伍建设而言,主体意识是指每个党员主体由自主意识激发出来的争当先进的力量,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崇高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一种内在的原生动力。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发挥着模范和榜样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变迁,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较之以往时代无法比拟的物质进步,也带来了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生活价值理念和道德秩序混乱的冲击。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大大超出自身所能直接体验的现实世界。青年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隐晦、价值取向歪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很多大学生缺乏对错误、腐朽思想的判断和辨别能力,青年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式下,更需要高校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高度做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网络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社会生产和交往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使人的生产能力和交往能力迅速扩展,网络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们多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机上网,通信运营商提供门类齐全的手机网络流量选单,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显示WIFI信号覆盖”,大学生处于随时都能接触到网络的状态。网络在为青年大学生带来了生活、学习上的便利和心理上的满足的同时也造成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如,减少了人们的直接交往,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越来越多;过分依赖现成的信息,使学生容易丧失独立分析和创新的能力等。另外,部分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也受到网络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对待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一些党员干部的错误行为有误解,容易对党产生不良印象,失去信心,对党建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三)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理论教育工作力度不够,教育手段较为单一,形式枯燥;严重缺乏大学生入党后的教育指导,以至部分党员入党后放松对自身的进步要求,忽视了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其次,对于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的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没有认识到主体意识激励研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激励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2]。第三,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仍比较陈旧,大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座谈会、报告会、集体学习和交流为主,民主生活会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研究的创新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研究的信度和效用,培养大学生党员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党员关爱未成年人成长、服务基层教育发展、增强奉献社会意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在做好学生党务工作的基础上,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党委于2012年秋创新性地组织了以“青春助力·心手相牵”为主题的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以西安市长安区某小学为实践基地,组织青年学生党员以学业辅导、兴趣拓展、亲情陪伴等方式为该校农民工子女奉献爱心,不仅为该校师生送去了温暖,更大大提升了学生党员的主体思想意识,激发了他们的政治归属感、光荣感和使命感。

(一)活动实施过程

活动由该学院党委组织策划,招募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党员共计七十名志愿者分批次开展工作。学生党员志愿者们专业学习成绩优秀,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善于沟通,富有爱心,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志愿服务工作:一是课堂授课,学生党员志愿者深入课堂一线,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授课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二是兴趣拓展,立足第二课堂建设,搭建兴趣拓展平台,党员志愿者在该小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普及、特长辅导等兴趣培养活动;三是学业辅导,党员志愿者集中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受助学生学习特点,围绕课程学习、课业答疑等内容对受助学生进行课程辅导;四是亲情陪伴,以留守儿童、困难群体为重点帮扶对象,采取亲情陪伴、心理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形式关爱受助学生。有的党员志愿者通过趣味教学、单词接龙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英语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有的志愿者以优美的舞姿为孩子们展现了舞蹈的魅力,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讲解动作要领,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艺术的美好时光;有的志愿者则与放学不能按时回家的农民工子女深入谈心,帮助特困农民工子女解决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

(二)活动取得成效

通过为期4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参加活动的学生党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院党委的激励和指导下,大学生们在服务他人、奉献他人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增强了作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政治光荣感和使命感,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此次活动是激励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有益尝试。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党员准确把握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的社会期望、权利和义务,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觉维护党员形象并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原动力。其次,此次活动有助于创新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活动将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活动的方式、内容得到了有效创新,提高了支部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活动有效激发了青年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了殷切希望,大学生党员队伍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先锋队,应当具备更高的思想觉悟、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素质和能力。本次活动吹响了党员志愿者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集结号,进一步唤醒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第四,切实提高了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活动准确把握了学生党支部活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联系,以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素质、积极发展个人志趣为重点,有效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基层实践中提高党性修养,通过直观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了大学生党员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研究的案例反思

激励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使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3]。通过激励大学生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鼓励青年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寓党性的锻炼于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是增强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式。该校的此项工作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

首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关注自身的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水平提升,科学对待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问题,大胆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其次,有些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能力未能很好适应新的形势,由于自身对党的事业和党的理论了解不深而信心不足,导致学生党建工作缺乏实效。因此,理论学习对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心理、强化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次,学生党组织活动要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增强学生党员的自主意识。新时期学生党员组织活动的设计要避免学生党员“被组织”“被教育”的现象,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充分征求学生党员的意见,以全面动员、开放组织、民主推选的方式灵活设计活动形式,增强学生党员参与支部活动的自主性。最后,学生党组织活动要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同时,在组织此次活动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应进一步加强与服务单位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志愿者的服务技能还需提升、活动组织运作仍需规范等。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激励和创新实践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2]安世邀.大学生激励管理:理论、原则与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22-37.

[3]徐志怀.关于高校学生党员自我激励机制的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73.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志愿者主体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