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探析

2014-08-15 00:45李利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灌输政治思想

李利平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探析

李利平

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这是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启发学生的自觉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柔性管理,强化服务职能;同时要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注重个性化教育。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灌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在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新时期,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武装,加上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特别是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糖衣炮弹”的侵蚀下,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和心理情感都会有较大变化,极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否定。这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和严峻挑战。

因此,在当今这个“民主”“多元”“困惑”与“创新”的时代,特别是针对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批判思维日益发展、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的大学生这种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切实提高灌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正确指导下,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改变传统单一灌输观点,又要不断创新灌输方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灵互动的工作平台,构筑互动“双赢”的工作局面,

一、在灌输内容上坚持科学性和创新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发展和教育的首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这是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灌输内容虽然也在不断地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尽可能地做到以人为本,但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更新还不到位;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流于形式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皆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灌输的主客体与灌输的手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灌输内容上坚持科学性和创新性。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也曾深刻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2]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创新中加以改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的日益复杂,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仅学会了质疑,而且还敢于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此现状,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不断拓展灌输内容领域,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尤其是把理论“灌输”的着重点放在解决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问题上。针对当前社会不断涌现出来的棘手的、令人困惑或不解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以及焦点问题,我们理应采取积极而不是消极、回避的态度,给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解释,指导他们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性思考,这样不仅提高了理论灌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时代感,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灌输方式和方法上实现从单向灌输型向参与式交流型转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以往的传统灌输观点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被教育者是客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常常把灌输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填鸭式、命令式、教条式的机械硬灌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得不到张扬,从而使得“以人为本”也是流于形式而已。对于许多教育者而言,长此以往,也会错误的形成这样一种灌输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教育者自己的视角和思路出发来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在灌输教育中,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学生则是受动地接受教育。受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往往过分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居高临下,时刻把自己装扮成“真理的代表者”,牢牢把握灌输的主导权,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和开启,忽视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性,将学生置于完全被动和绝对服从的位置。其结果只能造成“拨火棍一头热”“你讲你的,我想我的”的被动灌输局面。可想而知,这样的授之以鱼的灌输不仅严重妨碍师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而且也是不可取的,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记得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教导过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多么精辟的见解啊!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死的知识。授之以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滞后尴尬局面的关键所在。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即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政治、道德等内容,只有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量。[3]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自主意识和利益观念的不断增强,灌输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灌输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指令型”、“执行型”单向灌输方式,向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自主型”灌输方式转变。通过加强双向交流,采取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和平等民主的工作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灌输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调动和激发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使他们能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使灌输内容真正内化到灌输对象的认知体系之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灵互动的工作平台,实现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构筑互动“双赢”的工作局面。

三、从落后的、简单的传统灌输手段向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灌输手段转变,提高教育质量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多变性的趋势下,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手段和载体进行有效的灌输,做到以人为本?笔者认为,我们应从落后的、简单的传统灌输手段向向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灌输手段转变。课堂教育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胡锦涛强调:“要切实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建设……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4]这就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上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还应该做到“两课”灌输与其他课程灌输、第一课堂灌输与第二课堂灌输、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他人灌输与自我灌输等有机结合。同时,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灌输对象,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载体,潜移默化地将先进思想意识灌输到现代化教学、人性化管理、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新颖快捷、覆盖广泛的网络媒体之中,实现灌输手段的创新。

尤其是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工具和方法,比如多媒体、电教化等现代传播手段,不仅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灌输的目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而且还大大增强灌输的针对性和高效性,解决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形式居高临下且手段方法粗暴单一、灌输内容虚化且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灌输主体‘长官化’且缺乏问题和创新意识等缺陷”。[5]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创造性的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现代化、市场化、多变化的新境遇和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发展和推进。正如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6]这就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文为宿迁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之一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2006:537.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N/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03-07-01.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199.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0-641.

[5]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J].新视野,2007(5):9-11.

[6]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00-06-29.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4)03-0090-02

李利平/宿迁学院讲师(江苏宿迁223800)。

猜你喜欢
灌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