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光,李 莹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任何语言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和语言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学家及教育者都已经认识到了解目的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却忽视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决定了在进行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本族文化。也就是说,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关注了解西方文化,还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英语教育中要融入多元文化教学。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多元文化教学俨然变成了英语文化教学: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把语言所承载的英语文化等一并传授而无视中国文化。这种名副其实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使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无法主动、有效地向外输出、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积极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者们发现一个普遍而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教授者和学习者充分重视目的语文化而忽视本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以英美国家文化为背景,以输入英美文化为主要目的,轻视和忽略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导致在实际交流中,学生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本土文化,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深谙英美文化,迷恋莎士比亚的悲剧、崇尚爱默生的自由主义、精通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肯德基、麦当劳无不渗透在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中,学生甚至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讲述英国皇室及美国历任总统身世。但当西方人怀着崇敬之情探询孔子、孟子、四大发明、文房四宝、中国古典名著时,我们的学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表达和输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学生不知道这些概念的英语表达,甚至不了解这些概念本身。这说明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十分贫乏。
英语学习者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不会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中国文化,如把“汉字”说成“Chinese words”,“红包”说成“red bag”,“跑江湖”说成“run across rivers and lakes”,更别提“端午节、水浒传、小康社会”等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了。
北京师范大学郑敏教授曾指出:“没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主心骨,单纯地模仿是盲目的、被动的、肤浅的,无法吸收他国文化深邃的精髓。只有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中国文化认识的缺失。长期以来,在国内英语的地位一直居高不下,我们声称要与世界接轨,不断地提高语言能力,大量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母语文化。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远远超过于母语。在课堂上,学生重视英语;在课下,学生要参加补习班学习英语;还要参加各种英语测试来检验和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用人单位以英语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相比而言,我们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却受到了冷落。以大学英语专业为例,很多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不得不主修或选修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但是又有多少英语专业为学生开设英语版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主修完两年的英语课程,在大三、大四选修的一些课程也仍然是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类别的科目。归其原因是我们对母语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重视不够。
2.英语教学厚此薄彼。在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常常停留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层面上”,英语课堂仍以关注语言技能为主:讲解单词的读音、用法,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重视课文的翻译。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只将目标放在目的语文化上,重视英语的文化输入、传播,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授和对外输出,导致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学生受限于语法框框和母语文化的缺失,很难有效地实现交流,更谈不上传播中国文化了。
在教材方面,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语料内容几乎全部来自英美原版的刊物。有人曾对现行的主要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统计:《新编大学英语精读》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120篇文章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文章占5篇;《新视野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20篇文章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有3篇文章。学生很难从英语教材中获得足够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此外,社会上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和资料很少,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学校图书馆在购买英文图书时内容选择上偏重英美文化和风俗,这导致学生很难借阅到相关书籍和资料。
3.高校英语教师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缺失。想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培养起来的,作为文化的中介者和传播者,他们自身对中国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精确表达。而且,很少教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他们的知识基本上都来自于书本,所以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和实际经验也不足,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鉴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以加强中国文化输入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推行“主动输入中国文化”的策略,使大学英语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治愈“中国文化失语症”,更有效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1.改革大学英语教材。一直以来,各高校不断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纷纷引进含有原汁原味欧美语言材料的教材。这样的教材中国文化的占有率非常低,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对大学英语教材的题材比例进行重新调整:纯西方国家题材、跨文化交际题材及中国文化题材所占比例应均等。在教材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2.增加对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测试仍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如果教授的内容学而不考,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弃而不学或者走过场应付课堂。
因此,在各级考试中(四、六级考试,考研考试等)有必要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力和积极性。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是一句空话。
3.课堂教学实施双向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输出和西方文化的导入是双向同步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渗透与输入中国文化的关键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时,注意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既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更要学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文化导入、翻译等方法来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素养。词汇是文化的最直接反映,也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词汇教学是融入中国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当讲解“elect”时,教师可列举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等相关词汇;当见到“represent”时,学生应领会中国特色词汇“三个代表”及其概念意义;当讲解“pyramid”时学生应补充“秦始皇、兵马俑”等相关词汇。
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或者课文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口头表述等多种形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学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4.丰富自主学习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所占课时偏少(大约4节/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都非常困难,如果想在课堂上导入、拓展中国文化知识,那么时间会更加紧张。由于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师不可能充分、详细地教授中国文化知识,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传授学生文化学习的有效策略和途径,鼓励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如充分利用与教材相互配套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丰富、广泛、及时等特点,指引学生自主获取文化信息。此外,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讨论性的作业,通过幻灯片展示、情景模拟等形式,阐述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自收集资料、整理文献,这势必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意识。
5.提高教师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地为教师提供文化培训或进修机会,教师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日积月累、长期积淀,既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又有深厚的目的语文化与主体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用语言来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姜晓光,戈秀兰.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张玲,郭丽丽.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曹威.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文化的输入、重构与输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